“上好学”视角下的家长教育焦虑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5 21:13:2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从社会、政府、家庭的角度提出构建开放、多元的“能力型”社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打破教育的“剧场效应”,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改变家长的教育认知等方式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减压”。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群体性”焦虑

2021年5月7日,首都师大附中发布声明:“我校概不收取任何学生的简历。如有家长自行放置简历,一律移交上级部门集中销毁,请周知!若个人信息泄露,学校概不负责。感谢配合!”学校发出这份声明的原因是众多家长把孩子简历堆放在学校门口,寄期望学校能从中筛选部分。而在张贴的这份“不收取简历”的声明下,却依然堆积着满满的简历,这一幕让人五味杂陈。为什么家长们明明知道没用,却还是抱着泄露自己和孩子信息的危险选择在校门口放下简历?在这份声明的背后,反映了很多为了孩子入学而竭尽全力的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

上半年,《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这两部教育主题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剧中“鸡娃”模式和家长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击家长内心,也可以看到,家长的焦虑养育挤压着孩子心灵成长,影响着亲子关系,对父母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影响。《小舍得》聚焦角逐优质教育资源的三个家庭,并为此发出个体利益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断裂与鸿沟、阶层焦虑与生命价值之间的探索与解读,最终试图通过观念重建来弥合教育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多重罅隙。那么,家长教育教育焦虑能通过观念重建解决吗?家长的教育焦虑到底因为什么缘由?是什么让当前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急切焦虑甚至到了魔怔的地步?

近年来,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而气得家长进医院的新闻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哪怕孩子成绩再好,也依旧不满意,考试但凡有点错误就施压孩子,导致孩子厌学,孩子进医院了还不忘让孩子继续功课。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甚至连孩子上厕所多一分钟都怀疑孩子在玩手机。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每分每秒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1.2文献综述

1.2.1已有研究的分析

近些年,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逐渐增多。2016年前,相关研究散见于报刊媒介,以事实报道居多;2016年以后,学界介入,使家长教育焦虑问题迅速增温,成为一个新热议话题。在中国知网检索“教育焦虑”主题词,显示在2016年前研究成果平均每年不到5篇,焦虑主体多为教师,但之后极速增加,2021年超过90篇,其中教育焦虑主体主要集中在家长身上,这明显与家长教育焦虑受到广泛关注热议相关。

从研究范围看,主要以研究东亚社会的教育焦虑为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进入全球教育焦虑时代。中、日、韩等国家的课外辅导已有较长历史。日、韩的中小学生课外培训参与率超过60%。20世纪90年代起,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课外辅导率大幅度增长。欧洲的南欧是课外辅导最多时间最长的,而西欧、澳大利亚和北美的课外培训率也在逐年增加。美国高中生在大学入学前参加课外补习的人超过20%,伦敦早在2014年时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就已接近40%,北欧的影子教育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在不断增长。曼迪克(等人研究发现,家长择校期望与身心紧张程度成正比。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家长们认为子女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选择,很多家长为选择学校花费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上最好的学校。在纽约和洛杉矶,很多父母会从子女出生开始就为入学而焦虑,因为上一个高质量的幼儿园竞争同样很激烈。顶尖的幼儿园意味着上顶尖的小学,进而去顶尖的中学,最终走入名校的大门。萨莉?鲍尔等人提到:“他们比较看重私立学校,认为私立教育不仅孩子带来更优越的教育更是获取社会地位的保障和途径,成为社会精英。亚洲国家家长教育焦虑相对严重,韩国的统计厅和教育部在2018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学生参与私教的比率达72.8%,是否参与私教的决定权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子女。

第2章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为研究重点,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家长为孩子上好学焦虑程的现实问题,探索家长的教育焦虑。通过对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焦虑的现状进行调查,结合文献材料,了解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容、程度及其原因并综合分析教育焦虑带来的影响,从而为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提出建议。

教育论文参考

2.2研究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的可操作性,选取y市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y市的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里发放问卷,家长群体涉及到子女在小学阶段、中学教育阶段的家长。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以求广泛地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通过查阅家长教育焦虑相关文献,主要参考何佳敏编制的《教育焦虑体制根源探究的调查问卷》和刘艳妹编制的《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调查问卷》的题目选项,效度和累计方差解释率为0.952和66.581%,显示了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删除和修改,编制的问卷与本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应具有可接受的内容效度。调查分为两部分,共25道题。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家长教育焦虑情况及态度调查。主要从升学、就业、期盼等多方面探索家长教育焦虑的具体原因。考虑到取样的便捷性,本研究采用腾讯问卷发放的方法,多方线上渠道寻求相关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其他学者研究教育焦虑相关问题上回收了1300份样本和410份样本,量表结果的描述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总均值为3.17,方差0.88,说明焦虑程度处于中高水平,其研究结论表明家长教育焦虑原因分别是是由“教育竞争、升学竞争、就业竞争”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应试取向的学校教育、望子成龙的家长观念”所引起的。

第3章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分析...................26

3.1传统文化的影响...................26

3.1.1官本位...................26

3.1.2重道轻器...................26

第4章纾解“上好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建议...................42

4.1构建“崇尚一技之长,不睢学历凭能力”的社会...................42

4.1.1立德树人,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42

4.1.2多措并举,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42

结语...................54


第4章纾解“上好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建议

4.1构建“崇尚一技之长,不睢学历凭能力”的社会

教育功利化不仅在于本身,更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土壤。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个社会蔓延。捷径速成的各种成功学充斥其中,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和贫富差距让人们很难平静,焦虑组成时代的符号。教育似乎成为改变命运的天梯,承载着深切的期望,社会催生教育功利,无限放大它的工具价值。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8.1%的家长认为学历非常重要,尤其是985、211学校。认为学历是能拥有美好生活的必要保证。高达93.6%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到大学,获取高学历。在这种期盼与选拔性机制下,孩子很容易变成刷题的机器人,与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背离。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让教育回到它的初心,如何革新社会人才观,如何创设更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教育越加走向功利的极端。教育焦虑会增加了家长的认知偏见和全社会的浮躁情绪。从这个意义上去看,教育焦虑并不是教育领域能简单解决的,它需要整个社会去正视、去反思、去改变。

4.1.1立德树人,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

在当下社会,学业成绩和做人尊严高度匹配,年轻人的无意义感和缺失感变得普遍。充斥着自我厌弃与诋毁,如“学渣”、“工业废水”、“985废物”、“海归垃圾回收”、“社畜”等。原因有收入分配,也有社会分工,但还有一部分不容忽视的影响来自文化惯性,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儒家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依然存在且与权力深度捆绑在一起,学而优则仕者和普通人之间缺乏过渡,这种离散的评价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其弊端就越发显现出来。它弥漫在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每个缝隙中,让这个社会在不自觉地以知识精英的标准要求每个接受教育的人且代代相传。教育功利化使教育变成速食,在最短时间被灌输大量的考试知识。社会要改变这种教育风气,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教育论文怎么写

结语

本文以家长教育焦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与数据调查,在“剧场效应”理论下对家长关于孩子“上好学”的焦虑原因进行了深度的探寻与分析,家长教育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调查数据表明仍有87%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家长对于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尤其在意,认为学校的质量与子女未来发展想挂钩,执着于高文凭。调查数据显示有93.6%的家长希望自己子女能进入普通高等大学受教育获得本科文凭。一方面教育场域体现的“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使家长的对选择学校的重心不断下移,导致中小学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重灾区。另一方面又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使教育竞争不断加剧,教育“剧场效应”使每个人在焦虑的驱使下盲目采取行动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中小学家长的压力在“学历焦虑”、“起点焦虑”、“升学焦虑”、“分流焦虑”、“教改焦虑”这几个方面得到集中体现,家长教育焦虑受“官本位”、“重道轻器”等传统文化、教育场域、媒体、家长教育认知影响。从社会、政府、家庭的角度提出构建开放、多元的“能力型”社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打破教育的“剧场效应”,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改变家长的教育认知等方式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减压”。

因为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没有对家长进行更深度的访谈,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对家长教育焦虑的认识不够细致。其次在数据整合分析的深度和精度上存在较大的不足,以及没有在地域、城乡、校际等不同层面分别对家长的教育焦虑进行研究,研究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