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代写范文: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31 19:40:1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对目标对象进行调查访谈,采集到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而依据采集到的资料信息,对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实施了研究,并对改进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在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理论有:认同、专业认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一)认同

从理论的发展历史层面来看,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认同”这一概念的学者,但是认同的前身是“同一性”,通过研究它的相关文献可以得知,他曾在多个研究以及著作中提到了这一词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并没有对这一词语的理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相反,他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个体对自我生活状态的一种反驳。真正赋予认同这一词语内涵的是埃里克森,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认同以及社会认同进行了探究。他曾提出,认同是个体的一种自信状态,即个体坚信自己能够达到某种境界或成为什么样的人①。后来随着社会学术理论的不断发展,认同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从现代心理学层面来看,学者Parsons(1951)曾指出认同是个体认可的一种价值模式,并且个体主观上愿意接受这种价值模式的过程,是对新事物逐步接纳并认可的过程②。学者Alan则提出 “认同”是精神分析领域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从精神层面对外在事物或人产生同化或接受的思想,进而建构人格的过程③。心理学在定义“认同”时其重视的是认同过程,“认同”体现的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论文参考

二、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有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一)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和Turner等学者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在他们看来,一旦个体进入了某一群体,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群体相应的支持和积极的引导,即产生群体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努力在客观世界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增加群体内自尊,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理念。而为了有效地降低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Tajfel等学者做了实证性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遇到了能够与自己进行同化的或相似的个体时,他们更容易对对方产生好感,进而进行资源分享。由此可见,群体认同感的产生是基于群体间的相互了解。从归属关系这一层面来看,专业认同可以被纳入到社会认同之中,它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在专业环境中所得到的积极价值。只有当学生对自身所处的团体或群体产生积极的正向情绪时,才会倾向于为团队进行正向引导,进而对其他团体产生排斥或不赞同的态度①。

(二)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班杜拉,这一理论最初是被用来解释在特殊情境中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②。从理论实质层面来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即个体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进而预估自己能否实现某一目标或达到某一水准,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评估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个体的失败经验,同时还包括个体的情绪状态等其他因素。在班杜拉看来,结果因素也可以被称为强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而先行性因素也可以被称为期待,包括对事件结果的期待,也包括对效能的期待。从宏观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干扰,同时还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和韧性。而对于本次研究的被试群体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当个体拥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时,学生对于这一专业的认同感可能也会相应的增加。

第二章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样本情况介绍

正式问卷的施测选取了A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B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C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高校,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时一共调查了600套卷子,当场发给了学生,回答完成之后再交上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当时回收回来的一共581份。经过后期的排除把一些有问题的直接排除掉之后,还剩下565份,也就表示有将近95%的比例是真实有效的。从样本中我们得到的信息见表3-1。

教育论文怎么写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调查结果

根据学前教育学生各维度和专业认同的总分值进行计算其均值,得出来的数值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专业认同的全部情况。我们这里用的是五点计分法,当其结果不符合的时候算做1分,差一点的记2分,一般情况记3分,符合一些的记4分,最后一点不差的记5分。

(一)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中等

本研究根据以上计分方式,把得分直接分成了几个等级,见表3-2。

教育论文参考

针对这次调查,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专业认同总平均分是3.424。从数值上看,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度是中等的。而每个维度之间的水平也是一般,把各个维度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专业认知的分数是最高的,专业情感则是最低的。各个维度之间互相对比,其中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知这一项得分是最高的,其具体分值是3.529,从这个数值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自己的专业还算是了解认识度也更强一些。其中专业情感的分值是最少的。也就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是不太喜欢的。专业付出的分值不高不低,也说明了学生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太多。学生专业认知水平比较好,可是对于情感和付出却不高,这也说明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它的具体分数值高低对学生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和是否热爱学习的影响都不大,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更准确的数值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这也是这次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以前的研究中,认为学生对于专业的喜好程度会展现在对专业的一些行为上,然而这次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对其影响并不大,我们从后面的采访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氛围和风气这些原因也会对学生是否努力学习有影响。

第三章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39

一、个人因素对学前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 ........................ 39

(一)学生自身特质对其专业认同具有明显影响 ................................. 39

(二)专业选择的动机与自主性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明显影响 ......... 41

第四章  提高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 51

一、内化意识,构建合理的专业认知 ................................... 51

(一)强化群体互动,引导个体形成专业认知的积极判断 ................. 51

(二)优化课程设置,引导个体形成专业认知的积极效能 ................. 53

结语 ......................... 63

第四章  提高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一、内化意识,构建合理的专业认知

专业认同其中的一个维度是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是指一个个体对于本专业知识,对于这个专业的未来发展,对于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对于教师队伍等这些专业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专业认知属于意识形态,它在个体意识与外界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变化,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尊重个体主观意愿、优化专业课程、重构师资队伍都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本专业形成良好的意识,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充分规划自身的职业方向。

(一)强化群体互动,引导个体形成专业认知的积极判断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一个个体在自己所在的团体中对团体具备积极方向的感情时,针对这一社会团体其产生的支持或者评价都是好的,对于这个群体也会有比较高的认可。所以,群体成员可以通过与个体的多效链接,通过对比相似与差异性帮助个体界定自身“我可以是谁”。

W同学(女,大一)在高考结束之后填报自愿时就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她表示当时特别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也非常喜欢小朋友,和小朋友相处也非常快乐。不过即便对学前教育专业有着朦胧的憧憬,但内心并不希望自己将来成为照顾孩子的“保姆”。回顾当时填报自愿的过程,虽然顺利,却也纠结过、彷徨过。

社会群体当中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对某一专业的看法,甚至因为自身的经验与经历都带着对某一专业的“偏见”。可以看出W同学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喜欢当老师这个职业,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她认为学了这个专业将来可能就是去当个看孩子的保姆。由于对专业缺乏综合的了解与判断,她犹豫了。此时,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正向评论能有效帮助个体明晰认知,并进行有效地自我定位。报考志愿对于一个高中结束即将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技能学习和就业岗位上都是不一样的。对即将进入高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家长无疑是社会团体中的重要角色。在学生填志愿的时候家长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以便日后学生对自身所处的团体产生积极的情感。因为学生在某一专业上做出选择,就意味着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已经定下。

结语

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对目标对象进行调查访谈,采集到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而依据采集到的资料信息,对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实施了研究,并对改进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出了建设性方案,不过受到笔者研究水平和经验的影响,本文在课题研究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本文在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方面进行的文献梳理还存在一定不足,学术界目前对专业认同的概念解析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因而不同的研究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在梳理汇总学术界有关观点时,选取的理论还不够丰富,对观点定义给予的对比解析及其学术影响和适用性方面的对比还不够充分,因而还存在不足,希望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另外,在问卷的编制设计上,受测对象主要为在专科院校就学的学生,因而样本选取范围较为狭窄,在样本代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因而此类专业的学生理论上也应当纳入调查研究的范畴,不过受制于笔者研究能力与精力资源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并未就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资料采集,这是本文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一个不足。

最后,就影响专业认同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设计,由于笔者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较为单一,因而得出的结果存在代表性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在对策建议上,笔者主要基于直观的逻辑分析来得出建议,而并未纳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效果,因而可能也存在适用性与有效性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可以通过后续的研究对其给予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