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农”信贷政策效果探讨——以昌都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8 20:04:5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采取了以下思路进行研究: 首先,从农牧民、农牧区、农牧业三个层面对信贷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借鉴评估理论框架分析了农牧民、农牧区和农牧业这三个方面信贷政策取得的成效,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其次,以金融统计年鉴、昌都市统计年鉴、人民银行统计系统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信贷政策对农牧民增收和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现实背景

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程度最严重、扶贫难度大的地区[1]。昌都是西藏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扶贫任务重,难度大,昌都农牧民收入增长,脱贫致富以及农牧产业发展都是关系到是否能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三农”发挥着关键作用[2],只有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4年至2020年党中央连续十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足见中央对“三农”重视,“三农”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西藏发展的根本遵循,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西藏发展的重大任务,西藏的“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开展“三农”信贷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传统的农牧大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牧业人口占西藏总人口的70%以上(数据来源西藏政府门户网站)。西藏的农牧民、农牧区、农牧业问题是西藏稳定、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西藏农牧民较内地其它省市而言收入偏低,农牧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业比较脆弱等问题都是西藏自治区政府需要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中央赋予了西藏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以支持西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就是其中一项,在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殊优惠货币信贷政策是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三农”信贷政策以来,对于政策的成效未进行系统的评估,西藏“三农”信贷政策执行成效亟待评估以便适时调整完善。同时,昌都与青海、云南、四川毗邻,但是与西藏自治区经济中心拉萨隔着千里之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三农”信贷政策执行取得了哪些成效和存在哪些不足,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政策修订时提出昌都的调查意见。

..............................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理论方面,以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探讨西藏“三农”信贷政策实施过程,政策实施的现状,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成效为主要目标,着重从农牧户可支配收入、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牧产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实证方面,调研昌都市涉农信贷政策的执行现状,收集涉农信贷数据构建政策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构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1.2.2 研究内容

银行信贷政策是国家对信贷资金的筹集和供应进行管理的政策,广义信贷政策包括信贷总量管理和信贷结构管理两个方面[3],具体又包括存款政策、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故本研究将以贷款政策作用对象为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即统称为信贷政策。“三农”信贷政策是一系列支农惠农信贷政策工具的总和,政策下达的时间并非单个具体的时间点,且在不同的年份信贷政策工具不同,政策实施对象和目标也比较多样化[4]。本文也将借鉴其定义作为论文研究三农信贷政策的定义。

政策效果评估模式中众多,如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评估模式、综合评估和利益相关者模式,本文主要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式进行评估。“三农”信贷政策的实施主体可分为:“三农”信贷政策的实施者农村金融机构(在昌都主要是以农业银行为主),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及银行监管机构,政策的受益对象“三农”——农牧民、农牧区、农牧业,本文将从政策受益对象入手,深入分析信贷政策与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分析信贷政策与农牧区金融环境建设情况、对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管理学论文参考

管理学论文参考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研究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三农”问题都很重视,为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都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及措施,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本章将从国外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综述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2.1.1  国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三农”信贷政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外主要是从小额信贷对减贫的作用和农业信贷实施效率方面展开研究。

小额信贷对减贫方面研究。Remeyi(2000)通过对得到信贷的家庭和没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进行对比分析,经研究发现“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比没有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明显的高”。匹斯克(2002)认为,利用小额信贷的信贷方式使得那些没有什么实物资产,而有良好的经营观念者得到信贷支持,由于信贷的可得性进而可以改变这些人的收入状况。Khandker(2005)  利用孟加拉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额信贷有助于降低贫困,且贫困程度深的家庭受益更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Imai和Azam (2012)的研究表明,孟加拉小额信贷对于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指出小额信贷用于生产有助于提高家庭人均收入。Imai(2012) 等利用 48个国家的宏观数据,采用人均小额信贷量来衡量各国小额信贷的发展规模,研究得出在宏观层面上小额信贷对降低贫困作用显著。Gambo Babandi Gumel(2014)对尼日利亚西北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对家庭收入、资产、子女教育和消费方面有积极影响,是一种强有力的扶贫工具。W.N.A.Kumari,P.J.Kumara Singhe(2014)通过对马特莱区域济发展项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小额信贷有利于扶贫工作,小额信贷创造了一个更为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

.................................


2.2 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从三农、信贷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概念界定,由于信贷政策覆盖面广,为了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在信贷政策界定上,主要从涉及农牧民、农牧区和农牧业方面的信贷政策进行分类研究,明确研究的主体。

2.2.1  三农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在《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一文中正式提出,认为三农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5],后来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使用;三农问题的提法在2001年被写入文件,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共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三农”问题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三农”的称谓被学术界和社会广为接受的今天,在西藏常以“三农”涵盖和代表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

农牧民是指居住地在乡镇及一下形成区域内,以农业种植为主或放牧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农村居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西藏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时根据其居住范围和责任主体以户为单位作为贷款主体。故在此将农户的定义一并介绍,农户是指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以及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居住的居民;从主体上看包括长住户、国有农场职工和个体工商户,但不包括位于乡镇行政管理区域内以及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6]。从农牧民的定义以及实际便衍生出了农牧民问题:主要是农牧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农牧民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权利得不到保障,在享受政策是否公平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新时代农牧民问题。

管理学论文参考

管理学论文参考

...................................


第三章 农牧民信贷政策效果分析...................................... 24

3.1 农牧民信贷政策实施概况....................................... 24

3.1.1 农牧民主要信贷政策措施 ................................... 25

3.1.2 农牧民信贷政策实施情况 ................................... 27

第四章  农牧区信贷政策效果分析..................................... 39

4.1 农牧区信贷政策实施概况 ....................................... 39

4.1.1 农牧区主要信贷措施 ....................................... 39

4.1.2 信贷政策实施情况 ......................................... 41

第五章 农牧业信贷政策效果分析...................................... 47

5.1 农牧业信贷政策实施情况 ....................................... 47

5.1.1 信贷支持春耕生产政策 ..................................... 47

5.1.2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政策 ..................................... 48


第五章 农牧业信贷政策效果分析


5.1 农牧业信贷政策实施情况

按照贷款的用途划分,只要用于农牧业生产的贷款都是属于农牧业信贷政策,包含了信贷支持春耕生产政策,涉农企业贷款政策。春耕生产主要是以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对农牧业生产的信贷支持政策,涉农企业贷款则是以中小企业贷款政策为依据,对开办在农村或者在城市开展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的政策,以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5.1.1 信贷支持春耕生产政策

该政策是从 2003 年开始每年年初都要向农业银行印发的一项支持春耕的信贷政策,这有效促进了农牧区的农牧生产,提升了信贷支持效率,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春耕生产、接羔育肥工作的资金需求情况开展调研,做好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发放,并根据生产需求快速办理贷款。在 2004 年、2005 年、2007年信贷支持农牧区春耕生产的工作中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农牧区金融服务和信用乡(镇)村的评级工作,加大对贫困县、贫困乡的倾斜力度的要求。2006 年提出了创新农牧区信贷服务方式、完善钻石卡的评定和发放工作、积极支持农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加扶贫贴息贷款额度,适当延长还款期限的工作要求。2008 年提出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增加“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2009 年根据关于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 增加“三农”信贷投入代替了春耕生产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发挥特殊优惠货币政策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增加“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支持春耕备耕,促进农牧民增收。2010、2011、2012、2013 年提出加强农牧区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2018、2019年均提出了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赋予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总体上看,“三农”信贷政策能够实现农牧民增收,农村金融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目标,在本研究所涉及的经验指标范围内,可以认为,“三农”信政策有效促进“三农”发展。

从农牧民信贷政策层面看,以 2002—2019 年昌都市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小额信用贷款增长情况(图 3-2)进行分析说明,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额信用贷款都成增长趋势,涨幅明显,同时为了弄清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关系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农牧民小额信贷余额和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经实证分析得出每增加 1 个单位的小额信用贷款,农牧民收入平均增加 0.649 个单位,可以看出,农户小额信贷投入,对农牧民收入增加有有正向影响。截止 2019 年底,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的比例为 72%,贷款证的使用率约为 98%,政策覆盖了绝大多数农牧民。基层央行根据涉农信贷资金的的流向进行了评估,通过执行机构每年反馈的执行情况看,信贷投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综上所述,西藏“三农”信贷政策在农牧民实施方面成效是显著的,有效的,能够促进农牧民增收,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农牧民,符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