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新构建中等专业学校班级德育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27 20:35:34 论文编辑:candace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5月,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我国目前正处在对内深化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社会整体转型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奋进、创新、务实日益成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人们提升全面素质、发展个性、实现个人利益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固有的道德体系和德育模式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对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有所忽视,和当前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不相吻合,很难再收到德育实效。于是出现了所谓“德育无效”现象。加上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思想文化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人们在利用市场机制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一些人思想迷茫了,价值观扭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坑蒙拐骗、赌博缥娟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无疑,这一切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也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学习和娱乐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使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对整个社会及青少年影响、冲击很大。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不少成年人和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在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己成为青少年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学校和教师作为唯一信息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加之信息渠道的拓宽,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频率的提高,使他们身处于信息化现代社会的敏感区,在接收和汲取文化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在时空上都处于比教师更有利的地位。”川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那种抽象灌输、空洞说教、机械管理的德育方法,很难被青少年学生所接受,我们只有在德育模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提高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二、选题的依据
新的形势和任务客观上要求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全面创新。目前,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函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以中等专业学校(下简称“中专”或“中专学校”)为例,学校德育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具体模式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就现行班级德育模式来说,也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德育工作重视知识传授,轻视深入交流;注重全班教育,轻视个别教育;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生活教育;重校内德育资源,轻校外德育资源;重言教,轻身教;重视班主任教育,轻视任课教师配合;重视理论分析,轻视实践体验;重集中性教育,轻经常性教育;重传统德育方式,轻现代信息德育方式;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心理、法制教育;重理想教育,轻现实分析;重道德认知教育,轻道德情感培养等。
当前,学校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加强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学历提高了,班委会和团支部早已是班级的基本组织。然而,班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品德方面举步维艰。我们经常听到不少教师反映:“很多学生诚信缺失,没有责任感”;“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难”;一“德育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搞”;“网络的不良影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大障碍”等等。总之,当代学校面临的德育问题比过去更复杂了。只有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班级看作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阵地,重构新的班级德育模式,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中专学校历来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其良好的德育实效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在新的形势下,中专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笔者作为一名中专德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将中专班级德育模式重构问题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理由。


三、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中专学校迎接新形势新教育的挑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专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要求中专学校实现办学机制的转变。近年来,中专学校办学遇到很大的困难,生源短缺且质量不高,学生道德习惯差,学生就业艰难。这一切客观上要求中专学校应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深刻认识新时期的教育规律和趋势,积极主动地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并获得新发展。
2、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快中专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推进素质教育。中专学校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学生统一分配,是在一种相对封闭又有较强优越感的条件下开展教育和办学的。这种封闭办学模式在德育上的表现是重视学校教育者教育,轻视家庭和社会配合;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德育模式研究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德育研究工作者就德育新模式建构、传统德育模式的具体形态、德育模式建构自身理论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探讨。
1、德育新模式建构近些年,人们提出的德育新模式可谓异彩纷呈,但包含一定操作构想并基本成体系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情感德育模式。
朱小蔓教授于1992年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理论观点,并且经过几年的研究建立了情感德育模式。在该模式中,“道德情感”是一个中心概念,其模式建构也基本是围绕这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学者朱曦认为,建构情感德育模式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第一,以教师的激发为主导;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情感品质;第三,以教材为载体;第四,以活动为依托,强调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五,以环境为媒介,重视情感的陶冶。


第三章重构中专班级德育模式的影响性因素分析··············..·········28
第一节班级德育定位的偏移和班级德育价值取向的畸形·················28
第二节班级教育者德育观的失准和德育素养的或缺···················30
第三节学校德育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34
第四章重构中专班级德育模式的对策探讨·······················36
第一节学校要为重构班级德育模式创造条件······················36
第二节班级教育者要整合教育因素建构新的班级德育模式················43
第五章结束语···································48


第五章 结束语


一、基本结论
1、现行中专班级德育模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班级德育力量的弱势化和班级德育方式的单一化;二是班级德育网络的封闭化和班级德育过程的简单化;三是班级德育管理的“专制化”和班级德育运行状态的僵化。
2、重构中专班级德育模式的影响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班级德育定位的偏移和班级德育价值取向的畸形;二是班级教育者德育观的失准和德育素养的或缺;三是学校德育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
3、重构中专班级德育模式,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学校要为重构班级德育模式创造条件;二是班级教育者要努力整合教育因素建构新的班级德育模式。就学校来说,要做好五项工作:完善德育网络体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加强德育培训,鼓励自我修养,积极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建设德育信息化平台,实现班级建设民主化制度化;推进德育研究,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法制教育的开展。就班级教育者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五点: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全程性德育与阶段性德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集中性德育与经常性德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校内班级教育力量与校外班级教育力量相结合。


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目前,中专班级德育缺乏实效性已成为中专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造成中专班级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很多,其中现行中专班级德育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笔者在本文中指出了现行中专班级德育模式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接卞来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影响中专班级德育模式重构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中专班级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中专学校具体实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重构中专班级德育模式的两方面的对策建议。反思本研究的分析方法,笔者主要采用百分数描述的方法分析问题,没有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推论统计的方法,这样就不容易对不同年级的班主任对待班级德育工作的态度差别、不同年龄的班主任采取的德育实施方式的特点、不同学科的老师与学生交流交往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出描述,也不容易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推论。笔者的调查涉及班级德育力量、班级德育方式、班级德育网络、班级德育过程、班级德育定位、班级德育运行状态、学校德育体制机制等方面。但是由于笔者在不同方面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方面的问题的分析和认识深度也不同,对一些调查结果分析得不够透彻,一些认识很不成熟,如对班级德育过程、班级德育运行状态等概念的界定。本论文的定稿,不是笔者对中专班级德育模式问题研究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看到不足和对数据进行再分析的基础上将认识引向深入。为此笔者希望更多关心中专班级德育问题的同行在读过本文之后,提出真诚的批评和建议,参加到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文选》(l一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研究论著
[1]《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1998年。
[2]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编:《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工作文件汇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编:《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汇编》,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厂2004年9月印制。
[4]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9日。
[5]邵宗杰等主编:《教育学》(修订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