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管理学论文范文: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探讨

发布时间:2023-11-30 11:08:3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文章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了不同指标与方法测度出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绩效并进行分析,然后从空间计量角度研究出绿色技术创新在空间效应下对碳排放绩效的线性影响,并从门槛效应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不同阈值水平下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减排低碳的研究领域。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虽已有诸多全球性与区域性的气候规范性条约,但全球变暖的问题仍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受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获取资源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高1.1℃,未来20年将继续升温[1]。全球温度升高与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密切相关,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因此,积极寻求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极为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做出“中国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的承诺,再次证明低碳减排的重要性[3]。因此,奋力打好实现“双碳”目标这场硬仗,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离不开技术领域的支撑作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实现创新与绿色技术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研发与推广绿色节能低碳领先技术,把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创新任务之一,要求鼓励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长远目标来看,积极实施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坚实保障。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碳排放影响因素之一,对碳排放的改善具有何种作用呢?在这个意义上,即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尤为重要。

管理学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伴随着绿色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推进碳中和的目标也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界热点研究问题。目前现有文献对碳排放的衡量指标多种多样,而碳排放绩效可以系统考评经济发展活动下的碳排放,是一种综合评价指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与视角出发,学者们对碳排放绩效的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差异性。经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从环境规制以及碳产权交易等方面对碳排放绩效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涉及最多的为空间计量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因此,本文就此提出以下问题:绿色技术创新是如何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呢?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绩效是否与其他变量相同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两者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呢?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在阈值变量下对碳排放绩效产生怎样的门槛效应?科学地回答以上问题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目前现有研究文献可知,国内外研究学者主要从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外贸易等角度出发开展了碳排放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而以技术创新进步水平为切入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有限,尤其从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研究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相对缺乏。因此,本文采用绿色专利的分类标准利用绿色专利申请量来测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利用非期望SE-SBM模型测算出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与门槛效应来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将收入水平作为阈值变量,探究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①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基础

2.1.1创新经济学理论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基本思想与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4]。经过不断发展,使得创新理论更加完善。罗斯韦托总结划分出线性或技术推动型、市场推动型、“链式”或耦合模型、强调技术创新一体化过程、强调系统集成和网络性这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5]。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驱动力。当一个企业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通过带动效应,其他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创新活动,使得整个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然而,一般性的技术创新在经营方式上并不注重绿色生态,可能带来“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等不良影响,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则可在平衡生态与经济前提下促进企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6]。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技术研发者由于无法独享技术带来的收益,使得其他人会“搭便车”,从而带来正向外部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会引起负外部性,污染者采取不良手段,使其侥幸逃脱惩罚。久而久之,排放污染给其自身带来更大收益,减少了主动绿色技术创新研发的行为。

创新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解决绿色技术创新的研发与传递价值的实现问题,发挥好绿色技术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因此,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离不开创新经济学理论的支撑。

2.2文献综述

2.2.1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具体完善的过程。首先,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这一概念,他指出创新是一种内在因素,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是生产条件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更加凸显,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呼声愈发高涨,绿色技术创新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应运而生。

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1994年国外学者Wield和Brawn首次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一致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在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创新技术。伴随着深入地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趋向丰富多样化。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表现出差异化。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学者们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指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所付环境成本,实现企业成本最小的技术创新。贾军等[13]、武云亮等[14]利用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对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度量,何智励等[15]利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与发明专利之和衡量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维度进行分析,学者们将绿色技术创新划分为不同发展模式,认为绿色技术创新能使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王锋正等[16]利用技术改造与研发经费支出之和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能源消耗量的比重分别对其进行衡量;梁敏等[17]利用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来考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 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21

3.1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E-SBM模型的构建........................... 21

3.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17

3.3碳排放绩效实证分析 ............................... 18

4 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线性影响实证研究........................... 21

4.1碳排放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21

4.1.1空间效应相关理论 ....................... 21

4.1.2空间相关性检验 .............................. 21 

5 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37

5.1门槛模型介绍 ................................ 37

5.2门槛模型建立 ........................ 38

5.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38

5 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5.1门槛模型介绍

门槛回归效应是指当某一变量达到特定值时,引起另一变量突然向其他发展形式转变,则该变量的特定值被称为门槛值。依照门槛值对总样本进行分割处理,然后对每一个分割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传统的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分为两类:分组检验法与交叉项法。依照人为自设门槛值进行区间值划分的方法为分组检验法;依照变量与门槛变量两者之间的交叉项系数进行判断,并估量出具体门槛值的方法为交叉项法。但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缺陷,前者由于人为设定估量出的门槛值缺乏客观真实性,后者交叉项系数无法解释其具体经济含义。

为解决以上两种方法存在的缺陷,Hansen(1999)[67]提出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门槛模型,其原理为首先采用严谨的统计推断法判断是否存在门槛,然后确定门槛值,并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验证。若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则表明建立门槛模型是合理的。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避免主观判断可能带来的统计与回归误差[68]。在门槛回归模型中,每个门槛值相对应着特定的临界点,不同区间内变量的影响关系则不同。

管理学论文参考

6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千年大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离不开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为此,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了不同指标与方法测度出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绩效并进行分析,然后从空间计量角度研究出绿色技术创新在空间效应下对碳排放绩效的线性影响,并从门槛效应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不同阈值水平下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减排低碳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利用非期望SE-SBM模型对我国区域碳排放绩效的测度可知,分区域看,碳排放绩效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且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碳排放绩效高于全国均值水平。从时间轴角度来看,2008-2020年我国碳排放绩效均值处于平稳波动状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样本研究期间碳排放绩效整体良好且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水平走势与全国均值水平基本吻合。

第二,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横向水平看,H-H集聚区主要位于我国的江苏省、浙江省、海南省等东部及沿海地区,而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等东北部以及中部地区。因此,三大经济区2008-2020年碳排放绩效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从纵向角度看,与2008年相比,2020年我国三大经济区碳排放绩效空间相关特征具有一定幅度的改动。较之2008年,安徽、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空间相关性相应地发生变动。位于低低集聚区省份有一定幅度缩减,但东北三省仍保持不变。总的来说,我国三大经济区局部空间相关性发生一定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由此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区碳排放绩效空间依赖性较为稳定。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