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代写:C理论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11-12-29 11:27:50 论文编辑:硕士论文代写

 

 C理论是新的管理学之道,所谓C是指中国(China)的《易经》(Chcnge)的创造性(Creativily)。这套新的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的文化历史经验为背景,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对于现代管理问题所作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是C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出的创造性理论。它在《易经》的基础上,综合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和儒家等五家的管理思想用中国古典哲学阴阳五行自然宇宙观为中国管理科学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思想模型。  
一、 C理论的市场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C理论管理模型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对于管理有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它是单一的直线式的控制机能,而且是一成不变的。其实,反观现代管理的实际运作可以看出:管理是需要不断更新、包罗万象的事业,它必须配合外在环境,在组织内部不断求变创新,惟有认其不同面相,加以连贯、整合才能产生总体效能,也惟有如此,才是具有经济效益的管理。对于这样的理念,可以从中国《易经》哲学的基本思想得到验证,即不论是天地运行或万物运转、生生不息的现象,都是一种随着外因的变化,内因不断更新的过程,这就是C理论的管理模型。C理论的管理模型对我国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C理论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企业只有在管理的计划、决策、领导、组织、人事控制(即C1—C5)这五个方面创新,并结合道、法、兵、墨、儒家的思想和方法,进而中西结合,才能有效地达到企业管理的经济目标,并可做到持续性发展。按照C理论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企业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开拓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一是运用中国道家的管理智慧,统合决策、积极创新。道家所考虑的是如何掌握外界的事物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要运用道家的智慧来进行管理决策。有了决策,才有方向和目标。二是运用法家的管理思想,控制和实施有效的领导。决策是企业的灵魂,但决策的推动力有赖于坚强有力又有效的领导。法家强调领导的权威公正,言出必行和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决策变为行动。三是运用兵家的权变思想。商战也是战争,兵家讲求知己知彼,讲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讲求“善战者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①。这是兵家的权变思想,这种理念对于当今企业也具有指导意义。四是运用墨家的管理思想,重视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墨家主张向前看,主张创新,强调创造,重视群策群力,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五是运用儒家的管理思想,重视人才开发和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当今之时,哪个企业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哪个企业就有生机和活力。当今世界各企业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用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二、 阴阳五行构成了完整的形象宇宙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内五行代表着五种功能,它们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功能宇宙当中,万事万物不能只看成是静态的物体,因为根据《易经》哲学的理念,宇宙事物永远处在相互影响和不断变化之中。五行之所以称为行,就是说明它们在不断变化。金木水火土都是形象宇宙中的事物,所以可以用来形象宇宙。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功能系统中,土居于中心地位,土作为一种根源、一种原始的创造力,而发展出金木水火这四种功能,再加上原始创造力,即为五行。其中,水与火是一种阴阳关系,金与木也是一种阴阳关系,它们都统一在包容一切的“土”的原始创造力之中。五行之间的关系,一是相辅相成,二是相克相制。五行相生,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又回归土,这是一个循环系统。五行相克,就是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这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这种相生相克,显然是中国人长期经验归纳的结果,是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射象,是对事物相互关系的描述。所谓“生”就是能够带动,能够促进发展,为所生对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充分条件,还必须考虑到量的问题,例如土生金,少量的土就不行,必须有充分的土才能生金。量的要求不够的话,也不能达到相生的效果。相克也是一样,如果量的条件满足的话,相克的关系才能成立。而把量的条件摆进去,又产生能克和反克的关系。例如,水可以克火,但如果水的量少而火的量大的话,则不但克不了火,反而被火所克。至于生,如果把量的条件放进去,则存在能生和所生的关系,例如,水可以生木,但如果水的量多而木的量少的话,则不但生不了木,反而把木淹死。所以,相生相克是一种质和量的互补关系,由于质和量的变化,就会出现生或不生、克与反克等不同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程度,尽管不一定完全量化。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代表着管理的五种功能或五种作用。“土”具有综合一切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决策、思考、计划、统合的作用。“金”具有刚健主动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控制、主宰、裁决、推动的作用。“水”具有变化不拘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应变、竞争、开拓、生成的作用。“木”具有生长发展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生产、制作、成长、创新的作用。“火”具有融合凝聚的功能,因而在管理中代表人事、协调、沟通、和谐的作用。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计划属于土的作用,土统合一切故包含计划与决策;人事属于火的作用,火具有凝聚力和亲合力,故代表人事;领导属于金的作用,金刚健有力,故代表领导。组织也属于金的作用,因为金永远不腐败变质,具有稳定性,故也代表组织;控制则是反馈性的,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  
三、 五行理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五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墨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五行的模式,把这五家思想加以整合。道家体现了“土”的决策功能:道家所考虑的是如何掌握外界事物而作出正确的决定。外界的事物既可能是客观宇宙的,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的,道家强调知识性、智慧性、自我的无欲无私,更能体现现代决策者的需要。法家体现了“金”的控制功能:法家特别强调领导者的推动、号召、奖惩的能力,强调组织的作用,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的作用,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平等性,充分体现了“金”作为管理功能的特点。兵家体现了“水”的应变功能:兵家强调策略、战略、战术的应变、制变的能力。现代的管理者面对广大的群众、顾客、下属,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必须具有应变、制变的能力,运用相应的战略与策略。墨家体现了“木”的创造功能: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现代社会更强调“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实务性的创造和发明。就此而言墨家哲学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现代性。墨家强调生产,重视经济,提倡科学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思考的能力。以逻辑的探讨,再加上它的兼爱精神,表现出一种高度群体性的功利主义。这些,都可以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促进力量。儒家体现了“火”的协调功能: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儒家伦理管理哲学可以用整个五行理论来加以说明,而与其他各家相比,儒家在人事的凝聚、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性的引导、人群的融合方面,即在建立一个合乎人类价值标准的人文社会方面,具有更加突出贡献。“土”在五行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故我们用英文Centrality(C1)来表示。“金”具有控制性,英文即为Control(C2),从系统论来讲的话,这是一种控制体系,在一定的动力推动下,能够把人组织起来,把事情办好。“水”具有变化性,万物变化不拘,而我们要知道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控制这种变化,这种权变性英文即为Con-tingency(C3)。“木”具有创造性,英文即为Creativity(C4),广义的创造性就是能够产生新的境界、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其中也包含了不断改良、不断改进的进程。“火”具有协调性,英文即为Coordination(C5)。协调既是目标也是方法,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协调是任何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由于五行的规范和抽象性,它包含和容纳西方管理精华的潜力是很大的。以五行为基础,并融合古今中西方管理的5C系统中土、金、木、水、火和五C理论的相生相克、融合转化与诸子百家的道、法、兵、墨、儒相对应,并互辅互用。C1—土—道家:具有统合一切的功能在管理中代表决策、计划统合的作用。C2—金—法家:具有控制和领导的功能。C3—水—兵家:具有变化不拘的功能,在管理中表现为应变、竞争、开拓的作用。C4—木—墨家:具有生长发展的功能,在管理中代表生产、制作、成长、创新作用。C5—火—儒家:具有融合凝聚的功能,在管理中代表人事、协调、沟通、和谐的作用。C理论是新的管理学之道。是以中国文化历史经验为指导,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融合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管理哲学,结合东西两大管理思想体系的长处和西方的科学管理精神,升华出而的一套能够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共同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管理哲学系统理论。 
C理论的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具有一阴一阳之道,比如计划与决策、组织与领导、知变与应变、改良与创造、协调与沟通,都可以归为一阴一阳的关系。“阴”为静态,无形的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阳”是动态,是有形的力量,具有实质体现的作用。另一个是具有五行相关的特点。结合西方五C管理体系表现如5C系统。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知识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怎样变易、创新,在不平衡中追求新的平衡,在机遇中追求新的和谐,在计划与决策、组织与领导、应变与变通、生产与创新、人事与协调方面,C理论更具有其指导意义。也就是说,从C1到C5形成五个中心,组成一张有机的网,从而使企业具有新的创造,新的市场导向,新的人事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新决策,在新的领导和新的组织结构中,追求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 1 ] 成中英.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M].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