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职称论文

发布时间:2014-12-09 16:11:26 论文编辑:lgg
一、经典著作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师学术境界、思想境界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包括研究对象、表述方式、研究规范、学术思想史等。如果一个学科缺乏这样的学术传统,那么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学科。
顾海良教授在此次讲课中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中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史,这个论断我觉得就是对于学术思想史之于学科发展重要性的鲜明表达。
经典著作无疑是一个学科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基础性内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经历知识、思想、价值这三个阶段,而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都离不开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按理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经典著作是很多的,从马恩列斯到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从外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可以说数量巨大、内容浩繁、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本领域的研究者们、尤其是我们年轻的研究者们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熟悉程度存在着很多的欠缺之处,这突出表现在人们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列主义著作不够,这种局面会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要讲好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必须要有宽广的知识面、睿智的思辨能力,要有直面现实的智慧和勇气。要具备上述素质,最基础的训练就是广泛深入地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们无法真正地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无法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说透。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大的问题是在知识基础上没有形成共识,不少学生入学后不知道如何进行专业性的自学,老师们也不很清楚如何进行特色专业性的教学,甚至不知道去读哪些书、研究哪些问题。解决这个困惑的第一步我觉得就是要读经典。
所以,这次经典著作研读班的举办,可以说抓住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要害,对于我们个人和学科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经典著作研读班授课的启示

 

其一是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不断地阅读经典。研讨班不可能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全面的导读,老师们的讲解也不可能符合所有学员的实际,但是通过研读中所展示给我们的信息使我们在对待经典著作的态度上始终心存敬畏,始终抱有学习的冲动。
其二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上要汲取经典作家们的智慧。比如,顾海良教授对于《资本论》的结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等的论述对于我历史地认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对于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仝华、丁俊萍教授侧重从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解读毛泽东的 4 篇重要著作,对于我们从更深广的背景来认识这几篇著作的意义并吸取其中的价值很有帮助;梁树发、丰子义、肖巍等教授的讲解也都不同程度地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视野,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资鉴。
其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关注实际问题。马恩经典著作很少是纯概念的学术著作,马克思主义不是坐而论道的学问,而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内容基本围绕重大的时代问题而展开,这次研读班上讲解的著作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围绕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而展开的,是为了解释、解决种种实际问题而从宏观上为大学生们解疑释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关注实际问题,我们就不能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三、打通思政课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

 

高校四门思政课(“原理”课、“概论”课、“纲要”课、“基础”课)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四门课基本都是围绕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是如何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理”课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概论”课、“纲要”课、“基础”课主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概论”课是从理论上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纲要”课是从历史发展过程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基础”课则是说明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只知道第一个问题,而不了解第二个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了落脚点,很容易陷入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的境地;而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人们就无法从理论上获得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解释。所以,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内容体系之源,而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两者不可偏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思政课教师课程讲得不差,但是一联系到马克思主义,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归根结底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规律。只有把这几门思政课的基本知识、思想打通,我们才能自如地在实际教学中既贯穿马克思主义,又能解释中国实际问题。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真的要费极大的功夫。有的同仁会问,从事思政课教学花这么大的功夫值得吗?我以为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快乐地坚持下去。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既需要人文科学的底蕴,又需要社会科学的知识,它所需要的学术性程度是其他学科很难比拟的。
如果你对这门课程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么说明你的学术和思想境界远远高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如果能把这个学问研究好、把这个课程讲好,那还有什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好、讲不好的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