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选择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22:20:1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公共就业政策及高校教育导向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 219 名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公共就业政策导向存在政策效果不足、创业政策强度与力度不足、就业配套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存在教育指向和效果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创业指导效果不佳、就业方向引导不足问题;就业市场存在就业供求市场失衡、就业供求匹配失衡的资源配置问题;大学生存在职业选择不清晰、专业内涵积淀不足、就业体验 和准备不足问题。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尤其在高校扩招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体量呈现“量级”飞跃。我国每年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数量平稳上升,保持着较高且稳定的就业率。至 2018 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数量已超 384 万人
。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正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市场供求失衡等多种压力;大学生主体自身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名义就业率良好态势下隐含“三高三低”问题,即离职率高、转换率高、薪资期待高与满意度低、匹配率低、专业能力低问题并存。上述因素共同显示我国已就业大学生资源初期配置效率低,尚未实现有效合理就业。
在社会增加高学历人口体量的同时,“如何使大学生群体就业选择与社会各组织形成有效配置”成为社会、政府、高校和就业主体应加强关注的问题,亟需从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高校人才教育输出质量和大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优化大学生就业配置效率,提升就业实效。
1.1.2 研究意义
首先,在现实意义上,本文从公共就业政策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已有就业政策效果不强、高校教育政策导向不足、资源主体竞争力不足及就业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
其次,在理论意义上,本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探究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择业问题,提示大学生应从专业积累、职业选择和行为准备角度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和正确职业选择行为,突破以心理学为主的学科局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学科视角与导向。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或狭义地称劳动力,是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水平的部分,其初次就业情况对应以其资源属性在社会进行的初始配置。国外在劳动力供需关系、社会资源配置理论及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随时代变化已逐步形成较为丰富的论述。
十八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生产力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将人力资源视为“资源”的重要部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所重视,开始关注教育对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富的意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首次在《国富论》中指出,人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是财富并且是可生产财富,而受教育是掌握特殊技巧的必要条件,因此为获得才能资本而受教育是一种投资。
随后,人力资本理论经过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与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的丰富与发展,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根本的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之一,还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程度高的人力的产出明显高于低技术程度的人力劳动。
在就业问题研究上,西方学者强调了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调节作用:
法国学者萨伊提出“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总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其核心观点是,仅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尤其是需求不足时才会发生失业问题,因此若要解决失业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减少劳动力的供应。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性,由代表公共权威的机构来制定的具有一定合法性的公共事务的计划、规定和法规”,而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性而言的,意指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诸如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舆论、公共秩序等公共领域的现象,它对公众在公共领域中的行为(包括其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和约束”①。
国外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②;戴维·伊斯顿着重从政治系统论来分析,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③。
国内学者林水波、张世贤(1987)把公共政策定义为“是执行行动的指引,它是一个人、团体或政府在固定的环境中所拟定的一个行动计划”④。孙光(1989)则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同时,公共政策又“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⑤。刘伟东(1992)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实体在一定时一期用来调动或约束社会力量以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行为”⑥。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政策方向,是为扶持大学生就业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论述包含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定的、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相关政策、规范、条文、法律法规等。
同时,大学生就业政策有三大特点:首先,存在多个主体,主要包含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内容。其次,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主体之间存在资源互赖关系。第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国外政策存在借鉴之处,主要以需求促进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以供给促进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以供求匹配政策提升大学生就业环境并增加就业机会。
图 3.1 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量(2010-2018 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在西方已有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进行阶段划分。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定义是萨柏(D.E.Super.1976)的论点:生涯是指从出生开始的发展历程,包含了人生中的所有角色⑤。1972 年,美国职业教育学会指出:“生涯教育是针对所有国民,从孩提时代至成年的整个教育过程。它能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热忱,这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心与目标。”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纵向职业指导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总结为五阶段:成长期(0-14 岁)、探索期(15-24 岁)、确立期(25-44 岁)、维持期(45-64 岁)和衰退期(65 岁以上)。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主要瞄准职业前期的阶段划分,并将其分为幻想期(处于 11 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尝试期(11-17 岁)和现实期(17 岁以后的青年阶段)三个阶段。即认为,在就业初期,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变化发展过程较多。
格林豪斯则将年龄段与阶段发展重点相对应,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期(0 至 18 岁)、初步进入期(18 至 25 岁)、初期(25 至 40 岁)、中期(40 至 55岁)及后期(55 岁至退出职场)。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他根据人们在各年龄阶段所面临问题和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相联系,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阶段,即: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 至 21 岁)、进入工作世界(16 至 25 岁)、基础培训(16至 25 岁)、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 至 30 岁)、职业中期(25 岁以上)、职业中期危机阶段(35 至 45 岁)、职业后期(非领导者角色:40 岁至退休;领导者角色:可能年轻时获得)、衰退和离职阶段(40 岁至退休)以及退休阶段。由于不同个体在各职业阶段会有年龄上的差异,为此施恩只提供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范围,解释了职业阶段年龄交叉的问题。
图 3.2 我国大学生就业满意度(2013-2016 年)
.............................

第 3 章 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调查...................................13
3.1 大学生就业现状归纳.............................13
3.1.1 宏观就业形势良好...............................13
3.1.2 职业匹配情况不佳..........................14
第 4 章 现有问题归纳........................................25
4.1 公共就业政策引导不足......................................25
4.1.1 就业政策导向效果不足................................25
4.1.2 创业政策支持强度和力度不足.................................26
第 5 章 政策、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35
5.1 政策效果优化建议....................................35
5.1.1 加大职业选择研究支持和成果应用............................35
5.1.2 优化提升就业政策实际效果...............................36

第 5 章 政策、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政策效果优化建议
5.1.1 加大职业选择研究支持和成果应用
在公共政策指向上,政府应转变政策思路和方向,关注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且有规划意识支撑的就业选择,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政策效果。
首先,从政策引导方面,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理论引导需要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关注大学本科生职业选择困惑和行为成因,引导提升大学生职业方向选择和就业认同度,减少心理因素影响。当前职业选择理论主要是从生命周期和心理角度说明问题,但由于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不同时点的心理想法存在不同和变化,容易使大学生就业前后选择困惑或相互矛盾,因此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选择有规律性和应用性的理论,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
其次,从政策制定角度上,应关注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较明显的“先就业后择业”现象,提升就业率不应继续成为促进就业政策的主旋律,而应该从资源初次配置效率角度着手解决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同时,政策引导应从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帮助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第三,从财政政策角度上,政府可以从财政支持方面加大对经济学、管理学角度职业选择理论研究的资金支持和鼓励,建设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创新基地,集中促进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中国特色的就业与职业理论创新研究,以达到就业政策与理论相互借鉴、协同发展、促进社会人力资源进步和资源价值贡献的良性循环。
.............................

结论
从近年理论研究可以得出,当前学界多主张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提出优化就业市场的体制和机制建议,而在公共就业政策和效果提升角度观点较少;针对大学生就业主体的研究主要关注毕业后的就业现状、就业心理等情况,针对在校职业准备和就业选择情况研究尚为空白。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群体角度探究公共就业政策和高校教育质量效果,以期为公共政策导向优化、大学生有效合理就业、资源有效配置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政府是公共就业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高校是人才培育和政策实施者,大学生群体是公共就业政策的效果验证者,需要从公共政策效果、高校教育导向和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三个角度进行结合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公共就业政策及高校教育导向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 219 名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
政府公共就业政策导向存在政策效果不足、创业政策强度与力度不足、就业配套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存在教育指向和效果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创业指导效果不佳、就业方向引导不足问题;就业市场存在就业供求市场失衡、就业供求匹配失衡的资源配置问题;大学生存在职业选择不清晰、专业内涵积淀不足、就业体验 和准备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