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模板: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以安河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18 15:35:5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及文化空间理论为支撑,对安河村不同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进行剖析,以了解其活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依次探究安河村对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存在的特殊性及普适性,进而提出为沙河市38个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机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印记,历经千年,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记忆变迁,兼具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在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无法比拟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1.1.1 战略背景:传统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和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在政策方面针对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给予战略性指导。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保驾护航,将其保护与利用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不移地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关键地位[1];2018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传统村落的相关工作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2018 年 9 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 年)》中指出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强调保护开发传统村落资源、生态文明、文化产业三方面的内容,成为我国传统村落今后保护与开发的风向标[2];另一方面,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乡村建设活动;同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构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求质不求速的重要批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高质高效、宜居宜业、生活富足的重要指示。传统村落的保护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对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视,也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项目[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体现着古代人民的血汗和聪慧的头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脉见证,本文以行动者网络及文化空间为出发点,以传统村落中文化空间为保护实体,通过行动者网络构建对村落物质遗产空间变迁、村民社会文化空间的演变、产业的活态融合等方面的阐释,来反思文化空间中人、物、地三者的关系,通过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和谐来进而推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1.2.1 研究目的

(1)以点画线,连线成片,推动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

研究安河村历史沿革、空间布局、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具体内容,透过安河村在村落保护过程中行动者网络构建分析其在活化利用中的现状、问题,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剖析其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村两委、村民、企业等行动者在保障自身利益下展开行动的过程,全面揭示安河村活化利用的内在逻辑,以期在分析传统村落古建筑空间的活态复现、特色产业的活态交融、文化遗产的活态延续、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活态创新等方面促进与当地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将“文化空间”作为承载文化的环境以及地理因素,处理好各个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使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符合时代需求,促使传统村落在三川贯通道路建设中逐渐呈现“以点画线,连线成面,以活化利用全域保护”的蝶变格局,以期为沙河市乃至整个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2)整合村落产业资源,赋能沙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传统村落发展方向相一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难得可贵的机遇。传统村落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性质,既包含诸如“四大板块”建筑群、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含有九龙祭祀、四匹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遗存在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又不断地继承与发扬,成为一种活化的生活态象征,具有文化、经济、历史研究等价值从村落文化空间及各微观行动者主体之间的博弈出发,整合村落各种资源,以农文旅融合、文创融合为抓手,挖掘村落特色,合理利用,促进沙河市产业结构的活态融合,发挥传统村落对于沙河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产业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太行及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作用[4]。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阐述

2.1.1 文化空间理论

本文以文化空间为理论基础,阐释沙河市传统村落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构建新型文化空间促进空间活化来开展活化利用机制研究。

空间最初只有单纯的地理属性,自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于1974年首次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将其与社会空间相关联拓展至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质,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又被称为“文化场所”,其内涵较为丰富,即“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或者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在学术界针对文化空间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就广义而言,从人文角度看,文化空间是指一切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时间和空间的统称,是物质、精神和生活三个维度的综合,既包括建筑空间、环境要素等在内的物质文化要素,包括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在空间中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活动;就狭义而言,文化空间仅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特指能够定期举行传统及特色文化活动或彰显其表现形式的场所,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在这个概念下,祠堂、寺庙等在民间具备祭祀性质的场所均被称为文化空间[50]。

综上所述,文化空间理论即是空间生产理论的简化,本文所指的文化空间是广义概念上的,是在物质、精神和生活三个维度探讨文化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属性,所谓物质维度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实体,是文化空间的框架;精神维度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是文化空间的灵魂;生活维度是多元主体的参与,多以人的身份参与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创新。因此,文化空间理论是维系传统村落物质实体和文化遗产联系的核心纽带。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顾名思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传统和村落。在名称上,传统村落经历了聚落、古村落的演变,在2012年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决定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沿用至今[53];在内涵上,其主要是指形成时间较早、内部空间拥有较为丰富自然和传统人文资源的村落[55]。历经千年,但在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等没有发生改变,存留至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其自身具有较大的保护与利用价值在发展中受内外因素的干扰亟需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在功能上,传统村落主要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空间与物质载体,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精神文明,是从微观结构揭示社会发展的关键部分,是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和发展特点的重要见证,并随着时间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上述传统村落基本概念的阐释,本文尝试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传统村落的概念进行界定:传统村落是指经过漫长时间的形成过程,逐渐将历史以物质空间方式呈现在现代社会,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传统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地方特色,具有历史、经济、生态等多重价值亟需获得保护的村落。本文所研究的村落是形成于明清时代,建筑空间保存较为完整,与其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物质资源等协同为村民富裕、产业兴旺等服务的村落。

3 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18

3.1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契合 ............................ 18

3.2 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 ........................ 19

4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安河村的活化利用分析 .............................. 27

4.1 调研点的选取 .................................. 27

4.2 安河村文化空间活化利用概况 ...................... 27

5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安河村活化利用实践困境研究 .................. 54

5.1 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 ..................................... 54

5.1.1 调研数据收集 .................................... 54

5.1.2 调研数据分析 .............................. 54 

7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

7.1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安河村活化利用的特殊性和普适性

安河村作为柴关乡别具一格的“庄园式”村落,拥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特色优势村落的号召,凭借其自身特有的资源在活化利用过程中拥有着独特性;同时,安河村在自然地理资源禀赋上承载着沙河市的共同特性,是沙河市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安河村的活化利用和沙河市传统村落整体的活化利用机制创新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安河村活化利用对沙河市而言是特殊性与普适性的存在。一方面,安河村活化利用具有特殊性。在产业结构转变的基础上凭借优越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及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柴关乡少有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传统村落。改革开放初期,凭借着优越的农田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原材料向下游发展枣仁加工业、水泥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产业的联合发展,并随着产量的增加带动村内运输业的发展,产品运输至周边省县市进行销售;随着传统村落荣誉的赋予及邢台市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有的石灰、石料产业等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旅游业及配套的服务业的崛起,凭借旱地梯田、村北河道,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古村夕照及挂壁古镇,九龙祭祀是其个性文化之一,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建立九龙文化广场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九龙民俗文化节”,对其的保护也逐渐融入到安河村活化利用路径之中,逐渐形成“广袤梯田观景游+现代田园采摘游+四大版块古村落文化游+挂壁古镇休闲游”四大旅游版块,进而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成为安河村独特的活化利用路径。另一方面,原始风貌改善及行动者主体具有共性。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8 结论与展望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化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70]。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对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机遇的背景下,安河村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在保护与开发的制衡下,面对活化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当积极应对,在保护物质形态资源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资源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挖掘,为传统注入时代基因。

本文主要以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安河村为沙河市38个传统村落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实地调研,在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空间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及文化空间理论为支撑,对安河村不同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进行剖析,以了解其活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依次探究安河村对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存在的特殊性及普适性,进而提出为沙河市38个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在文化空间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指导下探究沙河市传统村落评选、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成效,引出本文研究个案安河村,从自然地理、建筑空间、传统文化空间及政治经济空间方面介绍安河村文化空间概况,并将安河村活化利用阶段划分产业型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农文旅融合发展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构建情况,提出安河村空间转化及村落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整个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供桥梁。第二,运用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从游客、村民两个视角对安河村活化利用与旅游开发进行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提出安河村活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经济生态矛盾、生活与留守对峙、传承与发展冲撞、保护与利用冲突,分析及问题背后机制层面、意识层面和矛盾层面的原因。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