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农民合作路径探讨——以四种模式农民合作社调研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23 18:47:3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尝试构建更符合本土化语境的农民合作解释框架。本研究在于进一步解释了集体行动理论,并与现实实践相对应,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农民合作向深度合作提升,为开发农村集体资源和激发农民合作提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变,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双重变化,首先形成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以往引导和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生产单位不复存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部门难以形成助农体系,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需要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分散的农民生产效率增长缓慢,生产技术落后,无法适应人口规模庞大国情下对农业生产要求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布局,同时个体农民的劳动成果在市场上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面临市场收购方时处于弱势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诸如乡村能人、农业公司等拥有更为积极的生产要素的调动与管理功能等新引领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农户个人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承受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将其逼到了农产品生产的“边缘地带”。在此特定时期,加快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互助式农民合作组织,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推动分散式农户与现代化规模农户之间的有效对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合作社的研究虽然涉及诸多方面,但是国外针对农民合作的文献范围和专业视角有限,学者通常由对农民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以及对国外农民合作社的特点及运行方式展开探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合作社是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经济合作形态,产生于工人阶级利益严重受损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西欧国家,经济形态的农民合作则以农民合作社为初始模式在英国首先发起多次尝试,最终下以罗奇代尔原则的出现和成功应用取得合作社的成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通过法案首次被认可。

而对农民合作展开研究的具体视角,可从宏观角度可以被划分成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种是将其作为一种合作社理论对农民合作进行分析;另一类研究则从合作社的实际应用角度对其功能性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第一种理论分析的角度中把合作社视为一种经济机构进行理论探究,将西方典型合作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划分开来,一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它进行的考察研究,即对以集体经济的形式组织合作社的理论假说,包含马恩对合作社理论的研究②,列宁斯大林对苏联合作社运动的实际应用,毛泽东等人对中国农民合作社运动的阐释③;另一种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西方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情景下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包含欧洲合作社基本理论和北美合作社等思想流派。而我国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属于农户,从而导致了两种类型的合作社并存并互相交织的局面。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农民合作社概念界定

一、农民合作

农民合作就是农民群体为满足自身生产或生活的特定需要而进行采取的合作行动。农民合作的形成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外部力量的被动促成,如政府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补贴和政策支持,但始终无法脱离农民这个核心而保证农民合作效果的持续性,各地农村情况和合作基础不尽相同,农民合作只有从村庄自身情况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发挥组织或是激励优势,才能激发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马恩认为农民需要联合实现共同发展,农民合作的具体形式应以劳动组合和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恩格斯曾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到农民合作理论的具体内容:“主要要使农民理解到,我们要挽救和保全他们的房产和田产,只有把它们变成合作社的占有和合作社的生产才能做到。”①这也佐证了马恩认为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开展合作的重要途径。罗兴佐认为农民合作由内生型和外生型构成,外生型主要由外部压力对内部成员行为的强制作用促成合作,内生型主要由市场驱动下的利益联合或以区域性的自发合作实现的公共治理构成。②邱梦华将农民合作划分为社会交换式和集体行动式,③王宇雄提出农民合作是农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同时还提出了通过农民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转变推动农民合作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转变,通过服务型农民合作形式的推动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④因此,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农民合作的类型虽然丰富多样,但其中最易形成规模具有研究价值的仍然是经济形式上的农民合作社的合作形式。

第二节集体行动理论

在着手探析集体行动理论与合作社发展是否具有相当契合度之前,应从解释集体行动理论概念与构建理论框架着手,通过对集体行动定义和集体行动理论及延展的阐释,以及针对中西方行动情景的不同展开集体行动内涵与特点的梳理,在理论探析中,争取理清集体行动的理论架构和研究体系,为集体行动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探析挖掘深度联系,奠定研究基础。

一、集体行动理论内涵及发展脉络

在阐释集体行动理论之前,先对集体行动理论的前身集体行为理论展开简要介绍,集体行为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学界对集体行动展开研究的背景下诞生的相关理论,又被学者称之为古典理论,其研究对象多是追求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的社会运动,在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分化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时期的集体行为理论往往体现出非理性和非制度性等特点。

目前我们研究的集体行动理论则是侧重于广义层面上的集体行动理论,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学者针对各种集体行动的观察与研究而对集体行动进行总结归纳的解释框架,包含其产生与衰败的具体规律分析。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不仅是由一种单一理论的纯粹继承,而由多种理论集结不断融合并形成批判发展一脉相承的集合体,根据各专业领域对集体行动不同维度的分析可以以理性集体行动理论、结构集体行动理论和文化集体行动理论三种典型理论进行梳理。

第三章 不同类型农民合作路径探索 ........................ 30

第一节 农民自发型合作社中的农民合作停滞 ........................... 30

一、农民自发型合作社 ....................................... 30

二、案例分析 ............................................ 31 

第四章 分析与比较 ................................. 49

第一节 不同农民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组织差异 ........................... 49

一、制度供给差异 ....................................... 51

二、关系网络差异 ................................ 53

第五章 集体行动视角下农民合作的优化路径 ......................... 66

第一节 完善保障农民合作社良好运转的组织引擎 ......................... 66

一、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运行制度,确保现存组织运转有效 ....... 66

二、发挥成员间关系网络与乡村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 ................ 67

第四章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不同农民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组织差异

农民合作社的本质是通过农民主动参与合作创造收益的组织形式,社员间通过劳动分配和权责划分构成的有机联合,同时农民合作社若需要巩固农民合作成果,除了需要前期物质资料大量投入,更需要有效组织和动员参与农民合作。作为承担农民经济性生产的社会系统,农民合作社的行动通过社会构建下的制度供给、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确保组织有效,确保制度性框架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制度为农民合作的组织力提供稳定性支撑和合法性依据,关系结构为农民合作行为提供牢固性基础和稳定性依据,社会规范则为农民合作组织力提供文化价值支撑。表4-1给出四种农民合作社类型下农民合作组织力维度下的三大关键要素对比。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第五章集体行动视角下农民合作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完善保障农民合作社良好运转的组织引擎

农民合作行为的构建和长久维持需要立足于组织与激励的双重作用的发挥,每一种类型的合作社都有其独特优势,并在不同环境下具有趋同性的问题,因此根据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借鉴彼此不同的优势特点消解其风险可作为解决途径,多样化的融合式农民合作能够发挥农民合作的最佳效能。政府领办型、能人领办型与企业领办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据其领办主体的优势着力发展合作社,发挥好领办主体的组织力和激励能力,行政机关利用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形成对合作社过程中的监督,是否实现利益追求的同时兼顾合作社社会效益的实现。

目前在我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组织化水平,利用好组织优势和激励优的特殊化农民动员方式就是以支部为平台组织农民动员合作社,在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过程中,党支部本身能够通过党组织自身具有的引领力和整合力嵌入乡村社会,而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发挥其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公共资源优势,为农民合作的过程"增能"和"赋权”,从而实现对本区域管辖范围内经济和政治资源有效整合,社会力量通过与党组织的双重嵌入,更好地发挥自我治理的能力,缓解基层社会的政治压力,并提供相应的政治资源,实现其经济与政治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