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社区参与对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探讨

发布时间:2023-09-21 14:30:5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提升农牧业转移人口的社区参与,拓展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能力,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升其交往能力,能后更加能显著影响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心理融入水平。这符合人自我发展和现实自我的基本逻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研究背景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随着拉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牧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社区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起点。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居住空间由农牧区向城市社区转移,生活环境和身份随之发生变化,但其权利意识相对薄弱,无法及时与所在社区建立联系,同时社区人口流动量大导致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服务缺位,进城农牧民对基层活动的参与意愿偏低,维护和行使合法权利的意识明显不足(陈鹏等,2021)[1]。不断提高进城农牧民参与社区的意识和主动性,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以人口市民化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农牧业在转移人口社区参与,拓展社会交往网络,有助于提升其城市融入水平,对拉萨城市建设与治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农牧业转移人口的流动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运作和拓展、文化的交流互通,观念的转变为这一群体融入城市奠定了基础(麦合布拜木·买买提江,2023)[2]。同时,中国城乡二元政策制度的影响,农牧业人口异地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的羁绊,受到流入地社会文化和制度挤压,导致农牧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居民交流和互动受阻(邢祖哥等,2022)[3],这一群体成为流入城市的弱势群体,在城市的底层和边缘徘徊(林文等,2022)[4]。受教育水平限制,农牧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基于血缘、亲缘而形成的社会交往内卷化,从事与当地发展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但在市民化中处于边缘状态,这成为农牧民发展中的困境。

1.2文献综述

1.2.1社区参与:对象、方法和指标维度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空间共同体,属于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柳春慈,2021)[1],深刻关系着社区整体性的治理绩效与治理水平。基于广义的角度,社区参与的多元主体不仅包括社区居民,也涵盖了相关的政府部门、社区管理组织、社会团体等(卓文君等,2014)[2]。居民作为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社区参与主体之中的关键要素。在社区的辖区内,无论是组织何种活动,根本上都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一环节的缺少,政府相关的政策、社区等的各项服务都难以“落实落地”(袁方成,2019)[3]。关于社区参与这一研究,国外学者基于学科交叉探讨在不同领域社区参与的重要性,Lu-Anne Swart等人研究发现,社区参与可以作为改善贫困社区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果的一种手段,个体特征中女性、有工作、害怕暴力犯罪与社区参与呈正相关。[4]Corvino Chiara等人认为,社区体育参与可以为移民提供一个基于无障碍和公平竞争准则的安全空间,以相互分享传统,同时形成积极和信任的纽带,进一步提高移民在自理能力、接受感和文化智力方面主观幸福感。[5]基于此,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居民参与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主要基于制度条件(谈小燕,2020)[1]、国家与社会关系(王妮丽,2019)[2]、社区运行机制(华见,2021)[3]等维度开展社区对象和方法、测量指标的研究。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农牧业转移人口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进入城市务工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随着“农民工”的不断增加,这一群体也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落户,以此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首次提出“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在此后的研究中“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取代“农民工”一词,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农业转移人口”这一概念内涵更为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泛,主要包括农民工、随迁非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地城镇化或就近城镇化的人群(杨菊华,2018)[1]。主要是指原本居住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通过转移就业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非农生产,实现异地生活和就业。而有学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指拥有农业户籍,但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且长期在城市居住的人群(马闯,2020)[2]。本研究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定义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年龄在18周岁以上,拥有农业户籍且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要工作形式的农牧民群体。

2.1.2社区参与

社区是社会成员共同居住形成独有文化氛围和进行自我管理的场域。不同学者对社区参与的定义有所不同,广义上来看,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过程中社会多元主体自主参与社区的决策、运行的过程和行为。其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参与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公共事务、文化娱乐和公益事业等活动,参与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要求,享有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社区的权利,同时承担责任(王智强,2022)[3],参与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和进步,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2.2理论基础

2.2.1社会融合理论

1951年,法国社会学家Durkheim率先提出社会融合这一概念,随着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凸显,西方学者对社会融合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对社会融合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入手分析社会融合现象。经过长期的研究,部分学者对社会融合也形成了一些一致的观点,总结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关于社会融合理论的相关研究,有三个经典理论,其中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Park提出“同化论”[1],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研究最为深远、影响最为广泛。他指出社会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建立情感和联系,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外来人口融入流入地,需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主动去接受流入地的社会价值文化,二是要与当地居民进行语言交流。20世纪50年代,Gordon对该理论进行了不补充和完善,他认为一旦移民开始同化,将引发一系列同化效应,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不同时代、群体和个人融入流入地的过程,也将进入更高的同化程度,最终达到融合的目的。他认为,移民要实现融合就要主动学习和适应流入地的文化,接纳当地居民并形成互动交流。此后,Berry根据流动模式划分为融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模式。他强调移民不仅要保留自己的价值文化,同时也要学习流入地的文化习俗。

本研究以上述理论为指导,首先,对农牧业转移人口的流动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分析农牧业转移人口的特征,关注可能会影响他们融入所在城市的因素。比如在人口迁移法则中提到的一些变量,像性别、户口、流动范围等,社会融合理论中提到的,像身份认同等。在具体的研究中,以理论为指导,通过将该理论中社会融合的分析维度与拉萨实际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其城市融入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研究设计........................23

3.1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23

3.1.1研究模型................................23

3.1.2研究假设............................23

第四章实证结果与分析...........................35

4.1探索性因子分析...................................35

4.2拉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水平分析....................37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48

5.1研究结论.........................................48

5.2对策建议................................49

第四章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根据学者杨菊华(2009)[1]和袁一民(2020)[2]的研究,结合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实际,建构了本研究城市融入的测量量表。

首先,为更好地测度城市融入水平,本文要对城市融入这一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本部分的城市融入水平测度与后续的变量间的实证分析奠定坚实基础。经过上一章中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表明城市融入的量表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4-1可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指标构建的维度,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可提取出3个因子,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176%,大于60%。所以,本研究中城市融入抽取了3个共同因子,3个共同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176%,说明具有较好的解释性,数据的分析结果是有效的。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拉萨市农牧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参与对城市融入的影响,结合已有文献和社会交往理论、社会适应理论等建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索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社区参与影响城市融入的路径。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水平为“较好”状态,各个维度的融入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融入、生活空间融入和经济融入,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异地的满足感较高,但是对城市生活的经济支撑压力较大。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牧民仅有小学和初中的学历,甚至年长的农牧民存在未上过学的情况,这使得大多数农牧民进城务工产生阻碍,在城市中因学历和经验等限制,社会地位较低,只能从事建筑工人、服务员等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相关工作,且获得的报酬较低,无法保障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基础,存在低收入、高支出的现象,较城市其他务工人员、技能人才、高学历人才等中高收入群体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相差较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融入成为制约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重要部分。在生活空间融入中,拉萨农牧民从远离城市的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来到拉萨,在生活空间和场域中发生了转移,所接触的人口从原先的藏族群众扩展为汉族、回族等不同的民族人口,在文化上有些许差异,但是大多数农牧业转移人口仍然对拉萨的城市生活心存向往,希望能够长期生活和定居在拉萨,并期望下一代在城市中生根立足。融入水平最高的是心理融入,拉萨是一座包容且开放的城市,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中工作顺利、居住社区中邻里关系和谐,为提升其心理融入提供了必要保证。

(2)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社区参与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越高,城市融入水平越强。在本研究中,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社区参与对城市融入的影响路径,研究显示,社区参与对城市融入的三个维度都具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拉萨农牧业转移人口通过参与社区各项活动,首先,通过办理居住证或暂住证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为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公共事务性参与、公益事业性参与以及私人娱乐性参与等方面社区活动的参与,不断丰富农牧民的城市生活,通过社区可有效获取就业、补助等相关信息,为农牧民转移人口增加经济来源。在参与文化娱乐、义务劳动等相关社区活动中获得身份认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增强其在生活空间和心理中的融入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