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的空间影响效应思考

发布时间:2022-05-15 11:31:5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笔者认为金融集聚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相关性较弱。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金融集聚的 Moran’s I 指数均显著为正,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s I 指数相对较小,且有个别年份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严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使我国整体经济情况受到重大冲击,内外夹击带来的多重挑战和机遇促使我国经济走向新阶段。在此背景下,2020 年5 月 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引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前行。可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政府层面的重点关注内容,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经过长期的规模扩张,现已基本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随着“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文化产业蕴含的强大消费空间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文化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内容,到 2035年将我国建设为“文化强国”的长期远景目标也得已明确。因此,如何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源泉活力,是文化产业高效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建设资金、研发创新资金、人员管理资金等多方面支持,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因素。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规模小、资产轻、风险大等特点,难以获得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无法满足其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如何将金融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金融助力文化产业高效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与此同时,随着新经济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的兴起及空间计量技术的完善,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得以清晰展现。金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主要流向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久而久之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金融资源又可以逐渐突破边界限制,通过空间外溢引导资本跨区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吴井峰,2016)[1]。那么,金融资源对文化产业的高效发展是否具有空间影响?它能否跨越边界限制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全国 31 个省(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区位熵方法衡量各地区金融集聚度,采用 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法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分别探究二者的空间相关性,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间的空间效应,以期能够从空间角度深化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同时,本文拟将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tech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两部分,深入分析金融集聚驱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因素;此外,本文还将金融业细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分别检验不同金融资源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效果。

本文的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内容。第二章进行文献回顾,归纳总结当前主流金融集聚测度方法,梳理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总结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第三章介绍相关理论,阐述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运用区位熵和 DEA-Malmquist模型分别测算各区域的金融集聚度和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以此明确二者的演化趋势。第五章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进一步地将金融业细分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从而测算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源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的异质性影响。第六章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前文的理论及实证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集聚相关研究

2.1.1 金融集聚内涵

金融集聚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概念提出的,包含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空间地理等多重内容。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 Kindleberger(1974)[2],他在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探索中发现,各类金融要素在发展过程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会不断集合到某一特定区域,并随着该区域金融资源的集中进一步吸引周边金融市场向本地区靠近和转移,由此形成金融集聚现象,促进金融中心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国内金融集聚现象的研究趋多,学界多从动态和静态两大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但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从动态视角来看,金融集聚是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在某一空间内创造产生并通过地域间的要素流通和资源调配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黄解宇和杨再斌,2006;涂梦云,2010)[3][4]。从静态来看,金融集聚是一种结果,多指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地理层面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并与其他行业形成紧密联系的特殊产业结构(孙誉嘉,2019;张玄等,2019)[5][6]。此外,徐芳燕和郑健涛(2020)[7]将两种解读整合,认为金融集聚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金融机构在某一地理空间内形成的产业结构形式是在金融要素由点向面逐渐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动态成长过程中产生的。

总体来看,金融集聚是动态和静态的统一。基于此,本文将其定义为:金融集聚指各类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相互流通整合,为提升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而向某地区汇集的动态过程以及由此形成地区特殊产业结构形式的静态结果。

2.2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2.2.1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地区间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何里文等(2012)[19]分析了我国省际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发现 2005-2009 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增势良好,但区域差异明显,东中部地区处于高级阶段,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高,而西部仍处于技术引进阶段。揭志强(2013)[20]分析了 2004-2008 年间我国省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结果发现中部地区处于领跑地位,而东西部地区增速较慢。盛秀婷(2015)[21]选取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西部整体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势较好,发展水平基本均衡,西南地区略高于西北地区。王从春(2016)[22]则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依赖性,在区域上呈现为东部增长水平最高,中部稍逊,而西部仍显落后。同样,戴俊骋等(2018)[23]的研究也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东部规模、效率领先,西部亟需提升的空间格局。许博(2018)[24]从时间、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分析了 2012-2016 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发现整体水平较低,东中部地区效率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文化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居中,文化服务业效率最低。

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区域层面来看,基本形成东部地区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出现差距。

金融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 14

3.1 理论基础 ...................................... 14

3.1.1 产业集聚理论 ................................ 14

3.1.2 金融地理学理论 ............................. 16

第四章  金融集聚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分析 ................... 21

4.1 金融集聚测算及现状分析 ..................................... 21

4.1.1 基于区位熵的金融集聚度测算 ................................ 21

4.1.2 金融业集聚度现状分析 ............................. 22

第五章  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 .............. 36

5.1 空间计量模型简介 ............................. 36

5.1.1 空间滞后模型 ........................................ 36

5.1.2 空间误差模型 ......................................... 36

第五章  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空间计量模型简介

经济学探讨了时间、空间和部门三个维度下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传统经济学主要分析了时间和部门维度下的经济规律,而从空间视角探究人类经济活动现象也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空间经济学也应运而生。该学科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空间匀质性假定,对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软件以及空间统计学的迅速发展,对经济问题的空间效应进行定量分析成为现实。那么如何对空间效应进行表征呢?计量经济学家们构建出一种空间权重矩阵,以此对空间因素进行定量测算,同时将该矩阵与传统计量模型结合,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空间计量模型。目前,主流的空间计量模型为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

金融论文参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金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液和动力。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金融集聚对文化产业高效发展的作用机制,然后以 2013-2018 年间中国 31 个省市(港、澳、台除外)为研究样本,采用区位熵指数测算各地区历年金融集聚水平,并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以 DEA-Malmquist 指数法得到各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明晰我国金融集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其后,通过 Moran’s I 指数分析金融集聚和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各自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个体固定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二者间的空间效应。同时,将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金融行业进一步分解,得出内在作用路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金融发展速度趋缓,集聚水平较高,区域差异明显。金融资源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相对薄弱,且南方金融活力优于北方。现阶段来看,我国金融发展已初步展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高金融集聚地也发挥出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拉动了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分行业来看,证券集聚水平最高,区域差异最大。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全国大部分证券资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证券发展活力较强。银行和保险资源的区域分布较为均衡,其中,银行资源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而保险资源多集中于东部沿海,但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小。

第二,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处于投入冗余状态,技术利用率低下和技术进步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呈“降-升-降”变化趋势,技术进步呈“升-降-升”变化趋势,二者交替发挥作用。分区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表现出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的局面,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不足,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第三,金融集聚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相关性较弱。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金融集聚的 Moran’s I 指数均显著为正,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s I 指数相对较小,且有个别年份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从 Moran 散点图来看,金融集聚区域多集中在一、三象限且逐渐缩紧,表现出明显的“HH-LL”空间集聚,而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分布越发分散,且落在第一象限的区域由中西部省份转换为东部省市,文化产业布局出现向资本集聚的特点。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