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pula-CoVaR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9 19:45:3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研究发现银行自身的运营水平与盈利能力越强,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越弱;而如果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很高、资产负债比很高,那么不可避免的其风险溢出效应也会很高。在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宏观观因素中,我们发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与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有关且成负相关关系。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作为今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现阶段需要打好的第一场攻坚战。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剧烈动荡,金融危机不断爆发。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与英国和意大利两国发生货币危机;九十年代中期金融危机在墨西哥出现以及九十年代中后期著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与巴西两国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九十年代末期发生在东南亚的亚洲金融风暴使亚洲大部分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系统瘫痪,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这一系列金融系统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金融创新,如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体制的创新,一方面有助于推进传统银行业向金融科技银行业发展,从而改变银行现有的经营与盈利模式。例如,现有银行主要运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业务方式为辅的经营与盈利模式。而在金融创新的作用下,这种模式会逐渐转变为投资银行业务模式,从而拓宽银行盈利渠道和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首先,过快的金融创新势必会提高金融监管的难度。倘若金融监管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那么包括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内的金融风险就很可能产生,如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而产生合作,为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提供了温床;影子银行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将金融资产投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互联网金融则利用其特有的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优势,无限扩大金融业务规模;其次,在混业经营逐步替代分业经营的环境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相互交叉,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在我国,系统性风险也不可避免的露出端倪。2013 年和 2016 年发生的货币市场“钱荒”事件以及光大证券出现的“乌龙”事件,对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系统性风险是危害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欧洲中央银行,2010)。在金融系统的某些或所有机构遭到破坏之后,金融秩序将被破坏,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外部影响的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国际清算银行,2009)。包全永(2005)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银行业狭义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单个银行破产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其他银行的正常运作,并导致其基本功能丧失。广义上讲,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银行系统的金融系统)可能被破坏且功能丢失的可能性。总体而言,以上研究均认为,对银行系统造成负面冲击的可能性是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体现。Kaufman(1996) 指出,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事件发生后银行体系继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结果,本文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定义为在整个银行系统遭受系统内部或外部冲击之后,其基本功能(例如财务和财务纽带)遭到破坏和丧失,同时,这种可能性的负面外部影响也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上面提到的内部冲击包括一个或多个银行的破产和违约,外部冲击包括政策变化、金融波动、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和国际经济的定期波动。上面的定义强调了以下三点: 首先,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特定表现,这是可能破坏整个银行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融资)的可能性;第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追溯性,主要是指系统的内部或外部冲击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例如系统基本功能的破坏;最后,暴露于系统性风险的直接后果是其负面影响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系统性风险,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它具有时空分布的两个维度。空间维度侧重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国际清算银行将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破产事件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金融机构定义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时间维度是指金融系统内的顺周期或逆周期。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具有放大作用,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变大,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不稳定(周小川,2010)。将来,即使在现阶段没有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系统性风险也可能会出现(陈敏娟, 2014)。

第 2 章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前文所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且极其复杂的。根据不同的研究,本章节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总结与归纳。事实上,早期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就经常出现系统性风险。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在世界上建立银行并率先将银行业发展起来。那么不可避免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最早就出现在英、意等国,其主要表现为因流动性受阻或者流通渠道被破坏而导致银行运营不力或者破产清算。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此类系统性风险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得格外强烈。发生在不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多因素,其中就有因为一国货币政策的转变而引发这类风险,或者是因为风险通过不同途径传染,最终波及银行业,也有因为流动性受阻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在现实情况中,原因往往更为复杂。所以,就有不同学派的学者各持观点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能够预防与解决此类风险,让经济发展能够平稳健康。目前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的主流观点来自于信息经济学派,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是银行系统性风险频生的温床。

2.1.1 金融脆弱性理论

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金融脆弱性理论学派从经济是具有发展周期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这种角度出发来阐释。他们持有观点,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并不是由银行体系外在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一种银行体系内部内在产生的风险,即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归因于系统周期与理性人参与市场的非理性。进一步来解释,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恢复期持观望态度或者格外谨慎,这一阶段他们相当理性;当经济逐步恢复并走向高速增长的阶段时,市场参与者对于经济走势相当乐观,投资回报期望相当高,因而当资本金不足时,过度从银行系统借款投资,并大胆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此时,市场利率逐步上升, 投资者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境遇逐步变得艰难且投资状况随之恶化同时也逐步变得无利可图。市场参与者的财务状况恶化,政府也担心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进而造成市场恐慌加剧。至此,由小范围的破产与违约事件逐步演化为覆盖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2.2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2.2.1 封闭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假设商业银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会产生业务往来,也不会发生资金关联, 这种商业银行体系就是封闭的商业银行系统。封闭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是通过两种方式来传播的,即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和价格机制的共同作用。首先,是价格机制发生作用。我们分为三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情况是系统性风险发生并且在商业银行内部系统间传染溢出。即商业银行因为自身风险控制措施采取不到位而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该家商业银行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确保不良贷款产生的损失能被包括在其中。那么相应的,商业银行的资产价格会被影响。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其他商业银行的资产价格也随之被影响。资产价格下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数量也大大下降。于是,因为受某一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会使得其他的商业银行的资产价格同样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能够贷出的资金减少。更进一步的,这种风险溢出效应向更大范围扩展,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量。第二种情况是系统性风险发生并向整个银行业溢出。当某一危机事件迅速扩散,影响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时,受到影响的企业等财务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无力偿还借贷资金,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同时,在整个经济环境都萧条的情况下, 无力按期足额偿还贷款的企业大量增加,更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负担。这种突发危机事件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过程也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第三种情况是指系统性风险发生并且以商业银行作为溢出途径向其他部门溢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渠道变窄使得银行减少贷款数量,企业发展缺少资金无法通过贷款渠道获得所需周转资金,企业生存环境恶劣,整体市场环境陷入萧条, 最终经济运行困难,进入不良循环。同时这种不利的溢出效应不断扩散,资产价格不断下降,不良贷款高升,最终若得不到控制,会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金融论文参考


第 3 章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渠道及原因分析.....................18

3.1 溢出渠道分析.............................18

3.1.1 支付体系途径..............................18

3.1.2 资产负债途径....................18

第 4 章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20

4.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20

4.1.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介绍.......................20

4.1.2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及结果分析.........................25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43

5.1 研究结论.....................................43

5.1.1 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整体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3

5.1.2 波动性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特点........43


第 4 章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

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其自身特点,本节将重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状。本节通过具体的计算得到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数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状有一个统计上的具象的把握。

4.1.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介绍

目前学界存在多种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法,其中关键指标测量算法由于操作简便、对数据要求较低而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许多影响因素中选择和量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以衡量银行系统性风险。

4.1.1.1 指标构建原则

我们在测度银行系统性风险时,要按照基本原则来选取指标。在确保所选取的各个原则之间是相互有紧密联系的同时,还要确保所选取的指标数据易于获取且获取渠道是正规可靠的,同时也要保证所选取的指标其数据便于处理与计算, 因此,我们要遵循下面所列各项原则以保证指标选取是合理有效的。

1.指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指标的可操作性首先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其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获取渠道是可以从经济金融数据库中便利获取的;其次,可操作性还要求所选取的指标是有效的,这种有效体现在当指标被用于监测风险时,它能够敏感的感知到风险的细微变化并将其明确的体现出来被使用者所察觉;最后,指标不管是用于描述计算还是用于数据的统计都能够体现其操作性强的特点。

金融论文怎么写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银行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稳定资金供给,为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注入资金动力,其扮演的角色十分关键。因此银行业的安危对国民经济命脉会产生直接影响,一旦银行业因风险爆发而破产或者倒闭,其产生的动荡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迅速扩散,造成巨大的破坏,如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企业生产因缺乏资金而停滞,企业员工下岗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恢复期缓慢等。因此,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把控就变得十分关键。本文重点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不同角度阐释风险发生与传导的路径,试图从理论上阐释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溢出效应, 并且结合实证分析,选取样本银行进行风险溢出效应的测量,同时分析这种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5.1.1 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整体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本文第二章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发现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整体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这一结果,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种解释: 首先,样本数据选取是从所选取的 16 家银行自上市之日起到 2019 年末,也就是在全球经济从经济危机中逐渐恢复期间的一个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量,因而这种系统性风险是逐年下降的;其次,本文认为在次贷危机后,全球各国受到启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有了更进一步的关注。在我国,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使得国内的经济政策实施更为谨慎,银行贷款增速放缓,减少了信用风险,也即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测量结果表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仍然偏高,这不仅与我国银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关,也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息息相关,因而,预防与监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仍然是我国今后金融风险监管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