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员工质量素养探讨:量表开发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4-08 19:22:4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素养”及其相近概念内涵的比较,结合制造业员工工作实际对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作出了重新界定。从“素养”的特征可知,质量素养主要是经过后天经历、教育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员工质量素养的提升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反思,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十八世纪英国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代替手工劳动的蒸汽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又经历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均由欧、美等国家引领。可见,主导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强国历史与中国的发展史表明,打造实力雄厚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强大底气和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加快发展,现已拥有独立、齐全、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相比于世界强国的先进水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效益低等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观。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正在重塑,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制造业成为世界强国竞争的主战场,而制造业高素养人才将成为各国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全球竞争日益加剧趋势下提升我国综合实力、质量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重要支撑。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制造战略”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形成的巨大挑战与压力,加上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与不断提高的基建能力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双重挤压”[1]。另外,在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打压以华为为首的中国高技术企业的美博弈中反映出我国制造业长期的发展现状:“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及零部件尚未有大的突破等瓶颈限制,我国始终不能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这严重掣肘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2]。为此,2015 年国家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擘画了蓝图,核心思想就是“以质取胜”,并提出了在 2050 年迈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的“三步走战略”。

提升全员质量素养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和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在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3],关键是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积累、发扬工匠精神[4],增强企业家和一线员工的质量素养。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人才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先进制造业大国工匠和领军人才稀缺。第二,人才培养与实际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产学研教融合深度不够。第三,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与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员工培训规划机制不完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明晰质量素养的内涵,科学编制员工质量素养测度量表,测度员工质量素养的高低,探究员工质量素养与其工作绩效间的影响,有助于制造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的质量素养和工作绩效,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升企业质量竞争力,也有利于夯实我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微观基础。

(1)结合制造业员工工作实际与“素养”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的内涵,厘清质量素养的核心要素构成。目前学界关于质量素养的研究存在概念使用不一致问题,出现了质量素养、质量素质、质量意识等不同概念,同时学者们对于概念的界定仅进行简单的描述,未给出清晰的界定结果,也未达成共识。基于学界的这一不足,本研究将从“素养”的理论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厘清质量素养的内涵。

(2)在已有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心理学中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开发出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量表。尽管目前学术界已有关于质量素养的相关测量工具的研究成果,但是适合的测量对象主要包括普通群众公民、企业一把手或其他行业员工,鲜有研究针对制造业员工特别是一线生产员工质量素养的测量作出探讨。同时,现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可行性、可量化性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研究在现有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工匠精神测量工具,根据心理测量理论中有关量表开发的严格程序,通过两轮问卷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编制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

(3)利用本研究开发的量表构建并验证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直接影响及组织质量治理机制的调节作用模型。目前学界对于员工质量素养如何影响其工作绩效的研究较为缺乏,主要从定性上分析员工质量素养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性,鲜有研究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讨论员工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同时,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学界也未给出结论。基于此,本研究加入组织质量治理机制变量,探讨其对质量素养与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素养及相关概念

2.1.1 素养的内涵

“素养”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汉书》中,原文为“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辞海》中对“素养”的解释为“修习涵养”。可见,素养是个人在后天的成长经历、教育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30]。“素养”的英文释义为 Competency 或 Competence,在拉丁文中的词根是 Competere,是多种力量或能力的汇聚,使人正确应对某种情景,即“个人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合理奋进”[31]。

国外在核心素养框架研究中比较权威的组织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OECD 在瑞士联邦统计局(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SFSO)和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的资助下,于 1997 年启动“素养的界定和选择: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 eC o),并在 2003 年发表报告《成功生活和良好社会运作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报告对“素养”给出了界定,即“素养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协调包括态度、技能、情感、意识、价值观、动机等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要求的能力。”明确提出三大类核心素养:自主行动、相互利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32]。另一个著名的核心素养框架来自欧盟 2006 年欧洲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共同启动的“基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该框架借鉴了 OECD 的核心素养框架,同时结合了欧洲教育发展的需求,它对“素养”的界定为“满足特定情境下的知识、态度与技能的综合。”比较 OECD 和欧盟对“素养”的界定内容发现,两种界定基本相同,均强调“素养”是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所拥有的知识、意识、态度、技能等的集合体,其中的特定情景包括职业情景、工作情景、生活情境等。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2.2 质量素养及相关概念

2.2.1 质量意识

(1)企业领导的视角。何悌(1992)[11]较早提出了质量意识这一概念,并对企业领导质量意识界定为“对质量和质量管理活动等的客观看法和态度总和。”他认为厂长质量意识包括质量为主体的生产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意识、质量控制意识、质量法治意识等 5 个维度。黄怡和马钦援(2000)[12]也对企业领导者的质量意识给出了另一个界定:“领导对质量问题的认知、态度及拥有的质量价值观与理念。”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质量意识主要由质量兴企、质量名牌、质量文化、质量竞争、质量法制、全面质量管理等 6 个方面的意识组成。

(2)企业全员的视角。从企业全员整体的视角看,质量意识是指企业的决策层到一线员工对质量、产品质量、质量工作、质量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程度[14],是企业能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质量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文化保障[20],对员工的质量行为起着引导与规范作用[18]。全员质量意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质量认知、质量知识、质量信念[26],其中质量知识与认知是质量信念形成的基础,质量信念是质量意识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24]。

(3)公民的视角。从普通群众的视角看,质量意识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及经济活动中对产品与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了解与态度,对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对质量的认识、信念和评价等[16]。还有学者认为全民质量意识是指人们对质量及质量问题的了解与重视程度[13]。全民质量意识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质量第一、质量依靠科技、质量道德、预防为主、科学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长期性[15],其构成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三方面的质量意识[41]。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量表开发................................19

3.1 初始题项的获取......................................19

3.2 建立初始量表................................... 20

3.3 第一次问卷调查与初始量表修正........................... 22

第四章 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36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36

4.1.1 组织质量治理机制理论相关研究..................................36

4.1.2 质量素养与工作绩效........................................3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8

5.1 研究结论..............................48

5.2 理论贡献..............................49

5.3 管理启示..........................................49

第四章 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4.1.1 组织质量治理机制理论相关研究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后,少数学者开始关注质量领域的治理。对于质量治理的解读,各学者的观点不一。王冰和卢纯昕(2018)[108]认为质量治理是在质量领域通过确定质量职责,设计和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标准,保证最后的质量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和结构设计。研究还指出,质量治理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等多个主体通过相互协调实现在质量领域的共治过程,是以往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阶段进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更高级阶段。王立志(2019)[109]将质量治理定义为:“在政府的统筹下,企业、社会团体、消费者等质量主体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将满足群众的各种生活需求和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作为落脚点,对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朱婷婷(2016)[110]、宋明顺等(2019)[111]将企业质量治理定义为“企业在质量领域开展的各种协调活动的过程,核心任务是实现组织的价值最大化,通过与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其他质量主体共同协商在组织内建设质量文化并开展各种质量提升活动。”他们还强调在企业质量治理中,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和主导者,其余成员作为参与者实现共治。对于质量治理结构,宋明顺等(2019)[111]采用“头脑风暴法”和问卷调查得到了质量治理的主体构成,包括客户、消费者协会、企业、消费者、政府、质量评审机构、质量协会和新闻媒体等八个主体,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各主体在质量治理结构中的影响力,结果发现,政府在当前我国质量治理结构中仍然是处于核心地位,其他治理主体的治理作用较小,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质量治理体系与机制。

从上述各学者对质量治理的探讨可知,质量治理与质量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彼此间相互联系、补充[112]。质量管理往往是单一主体的某一单方面力量通过强制性、刚性的措施作用于客体,从而使客体的特性或价值符合主体需要的活动;而质量治理是一个公共组织在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共同标准、共同规则的基础上,为使质量客体的需求、属性和价值得到所有质量主体的一致同意而进行的持续性共商共治过程[11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本土文化背景和组织情景,通过梳理素养、质量素养、工作绩效、质量治理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结合心理学与管理学,利用多种交叉研究方法,通过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的内涵、结构,开发了具有高信效度的量表,探讨并验证了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组织质量治理机制的权变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的界定。基于“素养”理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作出了更加完善的界定,即“员工对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员工工作质量的重要性持有积极态度与强烈意识,了解并掌握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工具与方法,具有能够发现、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养成了自觉符合企业质量管理要求的行为习惯。”

(2)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量表的开发及结构的确定。通过两轮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初步确定量表的结构,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开发出包括 19个题项的 4 维度结构量表。其中“质量能力与行为(Quality Capability and Behavior)”反映员工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分析、解决质量问题,并能够清楚知道产品是否达到质量标准或要求,共包括 8 个题项。“质量意识与态度(Quality Awareness andAttitude)”体现员工对于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制定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检查与质量培训等加强质量管理实践重要性的意识、认知与态度,共包括 5 个题项。“质量知识与工具的掌握(Grasp of Quality Knowledge and Tools)”主要评价员工对于质量管理中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常用的质量统计与分析工具的掌握程度,共包括 3 个题项。“质量考核重要性认可(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Appraisal)”考察员工对于实施质量考核与质量奖惩制度重要性的认可程度,共包括 3 个题项。

(3)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及组织质量治理机制的调节作用。利用开发的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量表,检验了组织质量治理机制对质量素养与工作绩效正向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及其 4 个维度均正向影响其工作绩效;组织质量治理机制分别在制造业员工质量素养、质量意识与态度、质量知识与工具的掌握、质量考核重要性认可与工作绩效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