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景观毕业论文范本:生态适宜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济南市方峪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02 11:25:2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在生态适宜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案例调研、生态适宜性评价、田野调研、整理归纳等研究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

第一章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融汇了地理学科与生态学科,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全方面研究。首先,其重点研究空间结构的尺度和时空相互作用;其次,以人类意识为主体,聚焦于对区域景观的管理、保护、规划和设计等活动第三,以人们对美学、环境、经济感知为重点,以大地域尺度为视角,综合研究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1]。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可知,景观生态学中由福曼(forman)提出的“基质一斑块一廊道”模式是研究区域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重要基础[2]。

在景观空间尺度上,斑块是最小的空间组成单元;廊道则是线性或带状的斑块,通常指与周围斑块不同的带状地带,如河流水系、绿道路网等。基质是景观中最大、最具连续性的结构,是将斑块与廊道融合成为一个综合区域,在极大范围上影响着区域景观的性质与功能。基质在引导景观动态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图1-1)。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与基质”模式的运用,可以进一步精细化的景观生态格局划分,为乡村景观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第二节案例研究

一、栗花溪谷生态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城区渤海镇,毗邻中国历史文化名胜长城文化带,位于京郊“一小时旅游圈”范围内,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7]。景区处于怀沙河生态绿廊的核心区域,起始于三渡河村,尽头至八道河岭村,贯穿沿线五个自然村落(图1-2)。在该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持下,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周围群山环绕,内外兼备的栗树林覆盖了整个地区,栗子花开时节,金色漫山,每当此时会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图1-3)。

渤海镇位于京郊浅山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未来规划应严守生态红线,科学有序推进。

场地内部山水环境独特,但是乡村旅游业在本土“野蛮生长”的模式之下没有发挥其资源优势,导致场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场地布局方面,对于整体规划营造没有总结出系统的设计思路与统一的设计语言,致使整体设计规划布局混乱。场地业态方面,内部民宿大多点状经营,没有形成景观集聚地,因此配套设施与活动空间同样零散分布。虽有部分民宿设计品质良好,提升了当地接待能力,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不利于区域总体环境的提升。游客体验方面,景区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多以民宿、餐饮为主。游客在景区的动线多是散步于两岸进行风景观光活动,体验性不佳,互动性缺失。场地内部道路的急需完善,目前景区的游览路线与居民的生产路线基本上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区域内的部分路面仍未经过硬化处理,而另一些则是破旧的混凝土路面。这两种不同材质的路面之间的衔接问题,给游客在欣赏景观时带来了诸多阻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观景体验(图1-4)。

第二章生态适宜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第一节策略一:构建差异用地生态适宜性等级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乡村建设发展伴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有时在建设过程中会伴着激进的扩张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用地被侵蚀,造成区域范围内生态的破坏。相反,乡村过于保守的发展模式也会使得物质财富与生活水平增速过慢乃至停滞,无法发挥乡村自身价值。两种现实情况实质上是发展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博弈,两个过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生态保护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都受到同一土地单元的影响,土地既可能阻碍扩张,也可能促进扩张。然而,传统的规划方法主要关注土地要素的垂直承载力,在实际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横向生态过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能够通过科学客观的数值比较,研究相同标准下生态用地发展与建设用地发展的适宜程度以及区域范围,明确对同一土地单元内的相关因素对于生态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的阻碍或促进作用并提供可视化呈现,直观比较二者的最适宜的空间,从而划分该用地范围的用地属性。

(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原则

本文的研究针对乡村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统筹考虑乡村区域多种资源的综合性工作。在进行评价时,选择乡村适宜性评价指标与确定指标影响程度是评价区域的关键因素。为了确定评价对象区域生态发展和建设活动与场地的适宜程度,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相关基本原则。

第二节策略二:探究差异用地生态设计方法

生态安全区适合发展成为乡村生活区。生活区包括居民聚居点以及给予人们服务功能的用地,可以提供经营活动以及建设便捷基础设施等活动。生活区的土地用途应当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服务需求,在乡村空间中包含建设用地和集体经营用地是比较适宜的选项。生态优化区适合发展成为乡村生产区。生产区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用地和农业特产加工用地所在区域。

生态保护区适合发展成为乡村生态区。在乡村空间中包括林地、水域和其他生态用地等[4]。

一、生态安全区策略一生活宜居适度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出的生态安全区范围,该区域是划定范围内最适宜人们参与和改造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与建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设计方法介入民居建筑、乡村庭院以及公共活动场所等乡村空间。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场所,创造生态基底良好的美丽村庄。

(一)民居建筑空间

乡村建筑设计可以在提升村庄居民生活的同时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为此,设计可以在满足居民宜居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态发展。建筑空间生态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优化建筑功能、合理分配能量、挖掘乡土材料等方面入手。

1、优化建筑功能

建筑空间主要服务于人,建筑的功能布局应遵循人的生活习性及使用习惯,这同时影响着建筑形态乃至整个乡村的建筑总体布局。现阶段乡村建筑总体符合居民个人需求,但某些乡村建筑中存在着空间功能区块模糊、建筑布局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乡村建筑设计应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努力实现公区与私区、动区与静区、洁区与污区的独立设置,营造舒适居所。

第三章 方峪村现状 ......... 45

第一节 方峪村项目背景概况 ................... 45

一、项目概况 ............................ 45

二、上位规划 ............................ 47 

第四章 生态适宜视角下方峪村景观规划设计 ........................ 59

第一节 生态适宜视角下方峪村景观用地范围 ........................ 59

一、基础数据来源 ............................ 59

二、方峪村源地的确立 ...................................... 59

结论 ......................... 104

第四章生态适宜视角下方峪村景观规划设计

第一节生态适宜视角下方峪村景观用地范围

一、基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包括ALOS PALSAR卫星12.5mDEM济南地区影像数据、济南市路网数据、方峪村坡度数据、方峪村土地利用数据、方峪村边界矢量图。

二、方峪村源地的确立

在MCR模型的计算中,源地是向外扩展的起点。本文的研究中选择方峪村内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作为生态源地,这一范围能够对研究的生态过程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生态稳定性。根据研究区自然资源特点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最终将大范围的林地、水体选定为生态源地。

建设源地是限制生态扩张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区域内部,它阻碍了最适宜建设发展。因此,研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选择研究区内大面积的基础建设用地作为建设源地(图4-1)。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乡村地区作为具备优美自然环境的代表,不仅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而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乡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乡村的无规划无策略发展,导致生态格局被侵害;乡村用地矛盾尖锐,模糊的用地属性导致乡村生态生产空间被侵害,导致乡村土地非农化;乡村在建设时往往忽略本土材料与植物的利用与保护,被大量的现代化材料以及外来物种替代,导致乡土材料被忽视;长久生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化乡村人居环境逐渐消失,乡村格局、乡村风貌趋于城市化,发展潜力严重受损,导致乡村肌理被破坏。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可以用来评估土地承载生态发展的能力程度和区域用地的最适宜利用方向。因此,本研究旨在将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生态设计相结合,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适宜性视角,为创造具有优良生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供方法和实践支持。

本文在生态适宜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案例调研、生态适宜性评价、田野调研、整理归纳等研究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借助生态适宜性评价合理划定乡村的生态适宜性范围。本研究运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通过搜集场地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基础数据,依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将水体森林作为场地生态源地将大面积的基础建设用地作为建设源地,综合以上构建场地生态发展与建设发展的最小累积阻力基面,最终划分得出生态安全区、生态优化区和生态保护区三种不同生态适宜程度的乡村用地范围。通过该方法,为乡村不同生态适宜程度的用地提供了明确的边界,有效提高了景观规划设计对场地的合理介入。

(二)在微观层面上,本研究针对生态安全区、生态优化区和生态保护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设计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用地需求。在生态安全区,通过优化民居建筑、打造绿色庭院和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等策略,以保障乡村的宜居性与舒适度;在生态优化区,通过整治产业用地、发展生态农业和打造多元产业等策略,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