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西历史与传承特征的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规划设计思考——以进贤县文港镇周坊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07 20:47:1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在本研究中对于南昌相关村落的相关图表和绘画都为作者自绘,在调研和实践中加深了对南昌和江西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江西大区位赣文化的乡村聚落普遍偏好的提炼与总结,并在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中进行实际探讨,确定了基于南昌地区独有地形地势文化习惯下传统乡村聚落的营造规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对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前列并步入平稳运行阶段,中国正将焦点国策逐步转向追平文化上的短板。重视传统乡村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延续,为我国的文化复兴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再赴广东考察调研时强调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2019年制定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传统乡村聚落聚落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结合的人工产物。它是人类结束居无定所的渔猎游牧生活开始转而进入耕种定居生活时诞生并确立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交互速度加快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加强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表征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希望从实践中审视传统聚落文化保护的新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选取代表性聚落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特征的构成要素,在实践中对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传承特征与发展进行探究,并以此总结南昌市乃至赣派文化传统村落文化表征规律。

1.2.2研究意义

江西地处吴越之地,本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发展的个性。但随着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城市化大潮发展,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出现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从景观视角出发寻找乡村聚落景观的文化联系、文化内涵,梳理历史文脉,能为南昌传统乡村聚落的区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石,有利于弘扬江西地域文化,唤起对延续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的重视;也能为更多区域同类型的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具体地说,对传统乡村聚落研究具有如下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总结梳理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发展脉络,从传统乡村聚落特征表现这一视角出发丰富对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体系。通过对南昌市内传统乡村聚落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梳理,从“天、地、人”自然、土地、人文三个大方向对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的聚落形态、建筑特色、文化传承等加以理论总结,有助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发展历程,初步构建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与特征理论框架,总结特点丰富相关研究体系,对其传承表现和保护方式进行探究。

传统乡村聚落是人居环境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文化底蕴和不断的传承建设产物,是大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的意象丰富景观环境体系。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中的用地布局、风水环境、建筑形态、建造方式,乃至原始图腾、民间傩戏、材料技术中,都隐含着丰富的聚落特征表述,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风貌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有利于从新角度对传统聚落传承与保护前景进行研究与展望。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聚落

早期人类以游牧渔猎方式求生,随着人类族群逐渐增大,游牧方式已经逐渐难以供养大批迁徙的人类族群。人类生活方式随之逐渐转为定居农耕为生,聚落便应运而生成为聚居的存在形式,并在发展中演变粗了不同的形态与功能。“聚落”一词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便已存在,《史记》有“一年所居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注释中称:“聚,谓村落也①”。《汉书·沟洫志》中也有记载道:“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②”。聚落是村落的一种基本类型[3],它源于人类族群团体,对血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具有较高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文化传承、各类习俗、交流手段、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趋同性,相互之间人际交往频繁。从长时间跨度视角看,聚落由古至今经历了蛮长的历史演化,表现在人类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基于主观能动性应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的产物。

聚落的发展演化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下不断成长的生存与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导致的变化。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是国际上第一个提议将聚落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进行系统研究的[4],认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具有极高研究价值,为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于“Ekistics(人类聚落)”概念设立人类聚居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吴良镛在1993年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科学,认为人居环境必须包含自然、人类、居住、社会和支撑五大系统方能正常运转。他认为人文精神在文化与建筑的形成中是极为重要的[5]。聚居是由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五项要素所组成的。自然、人工要素构成的空间以及人类群体共同构成了聚居。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乡村聚落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上个世纪初就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日本建筑师藤井明走访和调查了世界40多个国家的500多座聚落,认识到传统聚落是一个群体制度、信仰、宇宙观下的产物;阿尔伯特·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在1939年在《乡村聚落的类型》中对法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类型加以区分,并分析了不同村落类型的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Kovalev(1972)[8]依据俄罗斯国家经济制度,阐释了乡村聚落格局改变的驱动因素;Arendt(1988)对比英美乡村规划,强调法律对于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和新聚落格局形成的重要性;Palmer(1983)[9]对二战后日本传统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及变迁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二战后日本的城市化是传统村落衰败的真接原因。

2.2.1 从人类社会学视角

乡村聚落作为人类族群发展的摇篮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欧美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家很早就深入到人类聚居环境的内部活动及其结构关系的研究。19 世纪后期,功能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之一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通过对特洛布里安德岛(Trobriand)的长期田野考察,为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10]。盖迪斯(P.Geddes)在法国拉伯雷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场所—工作—人”的空间模式,将两种学科用理论的方式组建在了一起。20 世纪初,以帕克(R.E.Park)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发展与生物界的演化有类似的规律,城市空间的差异性实际上是各社会群体之间竞争的结果。与之同源的伯吉斯(E.W.Burgess)在城市达尔文化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同心圆结构”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3 影响江西传统乡村聚落现存历史特征的因素——天、地、人 ...... 16

3.1 天——环境对江西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 ............................ 16

3.2 地——风水堪舆与土地制度对江西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 .............. 19

4 南昌传统乡村聚落传承特征与发展表现 ........................ 43

4.1 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历程与特征 ...................................... 43

4.1.1 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发展历程 ...................................... 43

4.1.2 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总体特征 ...................................... 50

5 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传承与发展实例研究 ...................... 75

5.1南昌市区位分布 ................................ 75

5.2 周坊村整体特征 .................................... 75

5 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传承与发展实例研究

5.1南昌市区位分布

本文中的南昌市域范围,是指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是赣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文化典型性。南昌在现阶段拥有五批次十三个国家级传统乡村聚落,其中九个位于进贤县。进贤始设于晋太康元年(280年),境内地势平缓,东南高西北低,有百米以上丘陵十六个,整体气候温和,但夏季气候较为极端,或暴雨或长时间干燥,不利与传统建筑保存。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所以真正能保存至今的宋明建筑极少。但是中国古建筑演变一脉相承,从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可以一窥更古时代的风貌。进贤县境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四大名笔”进贤县有其二,世大夫第、状元第数不胜数。有晏殊、晏几道、周虎臣等名人,这些名人在家乡留下许多或精致或大气的宅第状元,以及大量保存完好的传统乡村聚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进贤县周坊村改造提升项目为例,对传统村落在现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展望。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6 结语

6.1 总结

自1644年明朝灭亡后,我国传统乡村聚落在传承特征上整体发展态势逐渐放缓,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更是随着社会动荡和对传统文化的质疑而逐渐陷入停滞。新中国建国后,我国传统乡村聚落面对外来文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多重挑战,失去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各自为战盲目进行发展,最终结果是大部分村落不仅未能弥补文化缺失现象,还在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形而上学道路上越走越歪,让人们提到乡村都是落后、混乱与缝合的代名词。我国传统文化薪火正逐渐熄灭,如果再不加以改进与规范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来说传统也许只会剩余下来的无火的余烬。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乡村聚落特征的表现与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应从聚落的形成原因与发展变迁历史角度出发,剖析其深层次建设偏好规律,希望能为指导我国乡村聚落传承与发展山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村落形态的六个要素:自然环境、风水堪舆、土地制度、宗法礼制、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分为天、地、人三大类。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选址的首要因素,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纬度、水源光照、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选址有近乎决定性的影响力;风水堪舆理念源于中华文化,但在不同地域受地方山水环境、文化、偏好等影响,在同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上有无数地域性变种,对传统乡村聚落选址有巨大的影响力;土地制度源于宗法礼制和自然环境,土地数量与质量受地方自然环境限制,而土地的分配与使用则受到宗法礼制影响;宗法礼制源于传统的人类族群强弱尊卑观念和血脉纽带,对乡村聚落形态和建筑肌理形态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力;地方文化源于华夏文化在不同地域下演变出的分支,是不同村落风貌外观和村落内人际关系等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风俗习惯是基于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演变而出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规律,在村落与建筑形态上具有部分影响力。

在本研究中对于南昌相关村落的相关图表和绘画都为作者自绘,在调研和实践中加深了对南昌和江西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江西大区位赣文化的乡村聚落普遍偏好的提炼与总结,并在南昌市传统乡村聚落中进行实际探讨,确定了基于南昌地区独有地形地势文化习惯下传统乡村聚落的营造规律。并在最后最后,选取南昌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进贤县文港镇周坊村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规划研究,对南昌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特征表现与传承保护提出建议和方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