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的创新点其一,对东北地区乡村文化现状的系统性归纳;其二,对东北乡村文化脉络归集;其三,提出东北乡村集群式的景观改造文化生态型路径;其四,笔者参与到相关学术团队的实际项目之中,并转化出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成果。
第一章东北地区乡村文化生态现状及其景观形态分析
一、东北地区乡村文化生态的宏观形态
东北地区莽莽荒原的自然条件和晚开发地区严峻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东北人乐观、豪爽、大气、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性格①;东北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兼容性使得东北人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吸引力,也更为团结,在外地无论哪个省份城市都以东北人自居。这些特质是乡村发展振兴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对于东北地区的集群式景观改造来说将成为有利条件。
北方气候严寒、山地广袤、风俗质朴、民族多元,加上东北人乐天豪爽的性格、野性粗犷的节奏、不屈顽强的毅力,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形成的东北文化自然有特定的印迹和符号。
(一)生产生活的季节适应
文化生态现状就是先天的自然文化下的生产生活活动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集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水土养育了东北人,东北文化与黑土地是息息相关的,离不开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东北地区坐落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区域内,其气候特征鲜明。冬季时,受温带大陆气团主导,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则受到温带海洋气团的深刻影响,气候变得暖热多雨。这种显著的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波动尤为突出。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了东北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必须具备高度的季节适应性。特别是在乡村地区,这种季节性影响更为显著,居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与季节变化相契合,东北乡村的风俗文化也深深地烙印着季节性的特征。
二、乡村文化的共生层级与微观现状
“设计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特定社会环境毫不相干的设计和设计理论研究是徒劳无功的。①”东北文化得以存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媒介融合文化的同时又紧密联系群众视野,将土生土长的东北文化潜移默化地传续给一代又一代人。设计便是这种媒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设计都扮演着文化推动和技术进化的角色,现代人可以从文化遗产中领略千年前大唐盛世风采,也可以从中世纪哥特建筑中感受宗教神性压抑人性的阴暗情调,理所当然,笔者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从乡村景观设计这一文化载体中感悟东北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么在城市遭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设计本质异化——自然资源索取无度,生态平衡破坏严重,物品功能价值不及符号化的象征意义,整体分离为个体,个体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当代,即使乡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文化景观的消失已是常态,但乡村仍然是文化遗产保留最多、受他国文化影响最少的净土,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视域下东北乡村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是历史赋予的时代机遇。东北地区进行乡村改造,营建自己的生存家园,显示出了巨大的决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构建文化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可能使另一个方面遭受破坏。
东北地区农业文化、农业农村的构建,必然要破坏自然生态,如北大荒开发,大量原始森林成为耕地;东北工业基地的兴建,又使农业文明时代构建的文化生态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东北重工业基地带动周边村民进城务工城镇化率加大,乡村人口流失,自然村连年减少,文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代表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失去平衡。
第二章东北地区乡村文化脉络的序列归集及景观集群再造原则
一、文化区域概念下的乡村文脉版块梳理及其个体特色
在对东北地区在进行文化符号和特征的归集时,首先需要找到适用于东北各地区文化的普遍方法和思维框架。在这个思维框架下,可以采用一种特定的视角或线索来分析和筛选地域文化信息,以生成层次化、可分类的地域文化内容和内涵的符号集合①。构建符合东北乡村文化符号和特征归集的思维框架需要的同时考虑历史和结构这两个维度。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
在横向分析中,主要关注地域文化的内在结构。通过对地域文化内容的梳理和分类,可以将繁杂的文化信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到共时平面上。这包括对乡村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乡村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进而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特征。
而在纵向分析中,则更应注重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追溯地域文化事实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这包括对乡村历史事件的梳理、传统习俗的变迁、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基于这两种分析方法可以形成乡村文脉脉络的序列归集模型,这个模型不仅涵盖了乡村文化的各个方面,还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轨迹。通过该模型,可以系统地提取和归纳乡村文化的核心符号和特征,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乡村文化脉络的序列归集
乡村发展并不能单纯依靠城市辐射,远离城市的乡村更需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是乡村的根和魂。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可以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帮助村民形成对乡村的情感连接,进而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因此,乡村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建设上,更应该立足于乡村自身禀赋,深度挖掘乡土文化,遏制乡村文化遗失,搜寻乡村文脉,进行序列归集。
(一)文脉序列的层级系统
在对东北地区乡村文化脉络进行序列归集时,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文脉序列层级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进而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层级是乡村文化脉络的基石,它涵盖了乡村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遗迹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底色,为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文化生态视阈下,东北的地域文化是东北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结果,东北乡村处于东北地区的文化生态之中,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涵盖了每一个乡村文化,因此东北地域文化于乡村而言具有普适性。
通过对东北乡村文脉版块的分析,可以得知东北乡村文化归属于东北地区文化,主要包括长白山文化圈、满汉农耕文化圈、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圈、北方渔猎文化圈、朝鲜丘陵稻作文化圈等覆盖或交融的范畴。这构成了东北乡村文化的基础,对于东北地区的乡村具有普适性,每个乡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第三章东北地区文化生态型乡村景观设计路径.........................50
一、村际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50
(一)区域文脉的元素提取及运用.............................50
(二)村际景观文化线路的序列布局.......................55
第四章文化生态型乡村集群式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以公主岭乡村振兴线路打造为例...................66
一、项目概况及乡村振兴线路分析.......................66
(一)项目概况........................66
(二)公主岭乡村集群线路分析................70
结论.....................82
第四章文化生态型乡村集群式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以公主岭乡村振兴线路打造为例
一、项目概况及乡村振兴线路分析
公主岭市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其辖区内怀德镇、永发乡、大岭镇、黑林子镇及南崴子街道进行分批次的乡村改造,涉及村屯43个。在整个乡村改造的前期设计阶段,引入集群式景观设计的思路,以接受改造的个体乡村为点,连接成改造线路,达到集势、集力、集变的集群式改造,在公主岭辖区内,解决单体聚落保护无力、功能不足、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传统乡村聚落的整体系统性保护和动态协同性发展。对于其辖区内怀德镇、永发乡、大岭镇、黑林子镇及南崴子街道内大量并无明显特色和独特禀赋的乡村地区,集群式景观设计有利于这些地区整合资源,集中优势,以整体的姿态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持续主动的地区发展动力,使城乡关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健康的双向流动。力图形成将公主岭乡村振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公主岭乡村名片。
(一)项目概况
为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公主岭市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的实施路径。打造105现代农业发展重点路线。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是怀德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三里堡村村部及广场。二是村屯环境提升:重点提升火炬村、双桥村、湾沟村、三里堡村、房身岗子村、南山村、仙山村、等43个村屯的村容村貌,进行标识增设、围墙翻新、大门、边沟改造等建设。三是乡镇镇区提升:对怀德镇、南崴子街道、陶家屯镇、龙山乡、二十家子镇中心街区,进行建筑外立面美化、牌匾标识更换,景观小品改造等提升项目。四是村屯道路改造、对18个村屯进行道路改造:包括道路硬化10000m²、新建水泥道路97804m²、道路白改黑94258m²。五是沿线绿化美化:对沿线村屯及线路,进行补植绿化、放置景观小品、进行景观亮化、建设公交站点等;建设南崴子湿地绿色长廊。
结论
本文在文化生态视域下,分析东北乡村文化生态景观宏观及微观现状,得出东北乡村景观规划待完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大量乡村迎来改造机遇,东北乡村迫切需要一种完善的景观设计方式,兼顾文化传承的同时释放景观势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增加村民产业,用集群式的景观设计方式对东北乡村文脉集群重塑,来解决东北广大地区景观改造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每个省市及地区宏观、微观条件各不相同,通过对现有文化生态、乡村景观、及乡村改造成功案例,不足以完全解决东北乡村的景观构建问题,因此笔者提出集群式的景观设计手段,对东北乡村现有的文化脉络进行归集重塑,从文化生态视域入手,归集东北乡村版块类型,文脉序列,提取东北乡村区域文脉应用与景观设计之中,集群集势,一村一品,乡村个体内部进行改造,从村民行为需求和情感归属中映射文化势能,唤起村民文化自信。在村际景观中,处于同一文化生态系统的一众乡村,由点到线,集群成乡村振兴线路,汇聚区域文脉形成村际整体景观;村域景观可标识性强特色鲜明,集聚成村际景观又和谐统一,这样的景观设计,将分散的乡村能量聚在一处,共同形成文化生态型的东北乡改景观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