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Z银行Z分行合同管理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20:56:53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得出了一下相关结论:(1)Z 分行合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其合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及调查后,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2)在对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内部控制理论,提出了合同管理体系优化方案,以构建一个适用于 Z 分行发展且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商业银行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增长和追求社会经济目标的政策传递渠道,具有调节的功能,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晴雨表”。同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的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形势。相较国有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经营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较弱、内部控制不完善等方面。当前,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外整体的大经济环境,或是监管机构的规定,这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银行的的战略方向、发展方式、经营成果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增强内部控制能力、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重要的一方面。
近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逐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迅速的发展态势相比,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或者说是内部控制水平的完善和发展,相对落后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及业务水平的增长。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水平,一直伴随着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监管机构一方面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况,通过各种形式,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指引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建设,采取措施并督促商业银行遵照执行。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对银行提出内部控制要求的时间相对较晚,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商业银行提出内部控制的明确要求。其后,在 21 世纪初,银监会立足于该办法,于 2004 年 12 月 25 日向社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综合运用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五要素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起源于国外,从 20 世纪初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尤其是理论发源地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水平较高。而相较国外而言,由于我国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学术理论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外,研究成果也不如国外丰富,这是我们的不足,但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对国内的内部控制相关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12 年,美国人 R.H.蒙哥马利首次提出的“内部牵制”的理论,这标志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起源,其主要含义在于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于相互牵制,从而防止错误或弊端。在内部牵制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发表了一份专题报告,题目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首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且详细的定义。这样的理论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之外,也是政府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的需要。1970 年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于内部控制政策措施的推行。在进入 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美国政府于 1987 年牵头组织成立了 COSO 委员会,该委员会于 1992 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以下观点:内部控制包含该单位、组织的基调,它对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其他相关构成要素的基石,并为其他要素提供理论基础和组织结构。该报告的发布,对内部控制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精炼,并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和评价等方面,且在该报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理论。该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向具体内容逐渐深化,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94 年,COSO 委员会对于该报告进行补充,至此,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面世,成为内部控制理论中最为权威的理论框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推崇。随着 COSO 委员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2004 年10 月,COSO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之前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概念范围,将五要素拓展为八要素,在多个层面对风险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该框架是内部控制标准的一次升华,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

2 理论基础

2.1 合同管理理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85 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已经于 2020 年 5 月 28 日表决通过但暂未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基本延续了民法通则关于合同的概念,其第 464 条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遵循意思自治原则签署合同,且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37]。合同是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合同的基础上,衍生出合同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合同管理,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风险的最小化[38]。从狭义上来看,是一个针对合同从无到有、开始履行到履行完毕全过程管理、监控的过程,具体包括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以及后合同义务的履行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的管理。从广义上来看,除上述内容外,合同管理相关的内容也包含在内,如与合同配套的规章制度、人员队伍建设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合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具有系统性。
对企业的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39]。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重视合同的有效管理。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发展的稳定性,更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影响。一个重大、巨额的合同出现风险,轻则形成案件,反复拉锯增加商业银行负担,重则直接造成损失,严重损害商业银行利益。合同作为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发展的纽带和手段,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效力和成果,就需要更加重视合同管理[40]。所以,健全的合同管理机制,能够增强合同管理风险辨别能力,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
图 3-2 合同审批流程
图 3-2 合同审批流程
.........................

2.2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自诞生以来,在数十年内历经多次重大发展,取得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成果。1992 年,由 COSO 协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属于一种过程,该过程的有效性会受到董事会、高管层以及其他人所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为运营的成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的遵守性提供相应保障”,这是目前理论界承认的主流观点。我国的财政部、审计署以及证监会等五部委参考了 COSO 委员会提出的相应的概念并进一步深化,于 2008 年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该条例中,由企业高管层及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组成一个整体共同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这是一种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合法经营、资产安全以及相关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经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性,不仅包括对企业整体运营有管理职能的人员,也包括一般的工作人员;第二,经常性,指内部控制体现在企业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具有不间断性;第三,潜在性,内部控制和日常的经营事务是互相交叉、密不可分的,无论内部或外部的环境中均存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均需通过内部控制加以防范和控制;第四,关联性,企业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一要素的改变或缺失,会对企业的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相对国外较晚,受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特色。相对而言,金融领域起步时间晚于理论起步时间,最早在 1997 年才把内部控制的概念引入到金融领域,并开始了金融领域的内部控制研究。
图 3-1 Z 分行组织架构图
图 3-1 Z 分行组织架构图
..........................

3 Z 银行 Z 分行合同管理现状.................................17
3.1 Z 分行的基本情况 ........................................17
3.1.1 发展历程..............................17
3.1.2 组织架构...................................18
4Z 分行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29
4.1 控制环境有待优化.....................................29
4.1.1 员工主观重视程度不够..............................29
4.1.2 具体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缺失.......................29
5Z 分行合同管理优化研究 ...............................37
5.1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38
5.1.1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38
5.1.2 细化合同档案分类、分级管理制度..............................38

5Z 分行合同管理优化研究

5.1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5.1.1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合同管理风险是否能够提前发现并成功化解,与管理人员与合同经办人员的法律意识与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既包括合同的具体管理人员,例如说经办人员、审查人员、合同档案管理人员等,也包括行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结合目前Z 分行的发展现状,Z 分行对自身员工的合同管理理念传导应该是一个全方位,高效率的系统。而理念的传导,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举办培训或进行教育。所以要想使 Z 银行Z 分行合同管理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必需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经办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能够知悉与商业银行合同管理相关的基础性的法律常识,培养其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草拟、审查、订立合同等具体环节技能经验,从而使合同管理制度可以良好的贯彻实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人文效益。除此之外,对合同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也应因人而异或者因岗位职责而异,对于各个部门、各个合同经办人员,应根据其经常接触的不同种类合同,有侧重点的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分析商业银行合同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合同。
综上所述,Z 分行应当增强员工教育培训并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如每年度进行 2-4次的合同管理培训活动,所举办的培训应有其侧重点,针对负有不同岗位职责的员工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合同审查部门所属员工的培训需要加强对其进行合同审查一般性法律风险和特定类型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而合同经办人员则需要重点学习合同在签订和履行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且了解和掌握各类意外事件的应对策略。对于合同结算人员,应当加强合同中有关结算、付款节点和相关税费等方面的学习。综上所述,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加强合同管理的理念传导,对合同管理各项相关流程进行加强教育,保证合同管理体系能够顺畅进行。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自重组成立以来,Z 银行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但基于目前的经济环境,也面临新的挑战。而完善有效的合同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帮助其防范风险,因此,对同管理体系的研究和优化是不可或缺的。本论文虽然提出了 Z 分行合同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但是仍需要实际落实。而论文中发现的问题可能不够深入,提出的一些方案措施可能不尽全面,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对合同管理理论及内部控制理论进行阐述,并对 Z 银行 Z 分行基本情况和合同管理情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 Z 银行 Z 分行合同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并识别出目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提出针对合同管理的相关优化策略。笔者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得出了一下相关结论:
(1)Z 分行合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其合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及调查后,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在对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内部控制理论,提出了合同管理体系优化方案,以构建一个适用于 Z 分行发展且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