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代写:“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优化思考——以N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21 19:34:1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对“新农科”和协同育人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选取协同理论、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研究分析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育人主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和学生,而是涉及到社会、家庭、企业等多种育人主体的参与和协同。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也在农科教育领域中得到了体现。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协同育人成为了农科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强化农科教育协同育人对于提高农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培养环境相对落后,如何通过协同育人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探索如何在“新农科”背景下优化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具有迫切且现实的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投身教育的生动局面。[1]”当前,各种新的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开,对农业高校而言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不仅是“新农科”建设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量新兴产业涌现,对人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在协同育人培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论文怎么写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农科”的研究

1.国外关于“新农科”的研究

“新农科”是一个近年来兴起的概念,由中国率先提出,笔者通过查阅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并未发现国外关于“新农科”的研究资料,在Education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ERIC)、Web of Science以及Scopus等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权威数据库中亦未找到与“新农科”相对应的文献资料。通过扩大检索范围,笔者发现国外很早便开展了实质上与新农科建设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其新农科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注重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对接;(2)注重产教融合,强化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增强实践性和针对性;(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注重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内容方面,国外新农科建设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专业,如智慧农业、精准畜牧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与治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学和政策、农业教育等。

新农科建设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外学者对这部分内容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在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Barbara,Paul&Michael(1983)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跨学科模型。该模型旨在帮助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2];在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Pennington(2008)认为,跨学科专业设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它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3]。同时,跨学科合作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跨学科教育面临的障碍方面,Tarrant和Thiele(2016)认为,跨学科研究被广泛认为是学术界有效解决复杂的世界性问题的重要手段[4]。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高等教育中跨学科教育已经变得很普遍,但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农科”

“新农科”是一种新的农业科学教育理念,它以“农”为核心,以“科”为引领,以“新”为特征,以“人才”为目标。“新农科”建设是一项面向新时代的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拉开了新农科建设的序幕。2020年,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成立并落户中国农业大学,负责统筹推进全国涉农高校的新农科改革和创新。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明确了七大领域的28个专业目录,并提出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主要课程和实践环节。2021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两年来的成效和经验,部署了下一步的重点任务。

王涛认为“新农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和今后产业发展对人才新需求的适应。董维春认为,“新农科”建设是一场农林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农林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过程。从任务层面看,“新农科”要面向新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面向新乡村,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从内容层面看,“新农科”要突出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境、资源与能源、信息与智能等四个方面的交叉融合;要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学术创造与社会服务、专业知识与通识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平衡协调;要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等两个方面的质量提升。严长杰认为,“新农科”是在传统基础上契合社会需求进一步升级的过程,也是高等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革命[45]。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提出,新农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将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46]。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

协同学(Synerge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系统中的协同行为和自组织现象的跨学科科学,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概念,并在1976年发表了《协同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些有序结构被称为“协同结构”或“秩序参数”,它们可以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协同理论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来描述和分析开放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49]。协同理论不仅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例如,协同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组织、经济系统、文化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种跨学科研究和整合知识的新视角。协同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因为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国家政策、高校管理、教师队伍、学生群体、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协同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展开,包含主体协同、学科协同与教学要素协同,协同理论的基本思想贯穿本研究的始末。

第三章 “新农科”背景下N校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 22

一、“新农科”建设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 22

(一)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 22

(二)对培养过程的新要求 ..................................... 23

第四章 N校协同育人培养状况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0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情况 .............................. 40

(一)学生版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情况 .................... 40

(二)教师版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情况 ............................ 41

第五章 国内外高水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优化的先进经验与启示 .... 56

一、国外高水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优化的经验 ............................... 56

(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才培养规划 .............................. 56

(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人才培养规划 ............................. 58

第六章“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优化策略

一、培养目标维度

(一)以“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为导向,明确培养定位

依据“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农业高校在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围绕“新农科”建设的“四新”理念,即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同时需要明确复合型、创新型与应用型的培养定位。具体而言,农业高校应该:面向新农业,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面向新乡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养能够服务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面向新农民,熟悉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市场机制,培养能够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素质、改善生活的人才;面向新生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涉农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农业高校还应该: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思想方法上实现多元化开放包容,在价值观念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做好创新型人才的拔尖教育工作,加强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反映行业前沿动态,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探究式学习,在考核评价上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工作,加强产教融合与校地联动,在实践环节上增加企业参与度,在就业渠道上拓展多元选择,在就业指导上提供个性化服务。

教育论文参考

第七章结语

一、结论

本文以农业高校N校为例,基于协同育人(主体协同、学科协同和教学要素协同)和“新农科”建设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研究法对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并在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优化改进策略。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对“新农科”和协同育人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选取协同理论、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研究分析农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依据协同育人和“新农科”建设的视角,结合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支撑条件和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定量分析方面。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阐述了“新农科”建设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以农业高校N校为例,选取N校农学等6个样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对N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指出N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目标方面,N校校外育人主体引入程度有待提高,边疆地方特色不明显,未体现地域人才培养需求;在培养过程方面,N校专业设置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课程内容有待丰富,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教学方式多样性不足,案例研讨教学方式相对缺乏;在支撑条件方面,N校教学条件建设不够,实践教学平台仍待完善;在质量评价方面,N校多样化考核方式有待完善,外部评价主体参与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