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封闭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变革行政管理分析--以上海市南翔镇丰翔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0-05-28 22:51:1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全面开展了对城市封闭社区空间开放困境的现实性研究。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实际来看,作为空间形式存在的封闭社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城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反映的是城市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变化以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变迁。106因此,从封闭社区转型开放的视角来思考城市空间的治理变革,对于完善并优化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等方面有着多重维度的价值意义。

第一章 城市封闭社区的产生背景与空间特征

第一节 国外城市封闭社区兴起的背景与特征
一、国外城市封闭社区兴起的背景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进入“滞胀”阶段。在此期间,经济危机日益频发、通货膨胀与民众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专家学者也适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和观点,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就此兴盛起来。与传统自由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地位,反对国家和政府通过各类手段对经济领域实施的过度干预。在政治层面上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为节省日常财政开支并提高行政效率,开始大力推行分权化与私有化策略。相应地,这也弱化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行政性功能。
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下,诸如贫富分化、犯罪率上升、交通拥堵等各类负面效应也开始一一显现。就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而言,物质财富累积上的不平等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社会的空间极化,同时也容易形成一种类似于等级制度般的社会体系。这使得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群体更愿意把自己加入到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空间环境中去,封闭式的居住空间模式也逐渐应运而生。
通过对国外城市封闭社区研究现状的全方位分析,不难发现:二战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在推行“总体规划社区”(Master—Planned Community)的政策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种带有明显封闭结构性特征的住区模式。而由于社会发展步伐的向前推进以及中产富裕阶层的大力支持,上述住宅模式也逐渐为多数群体所接受,进而发展为当下的城市封闭社区。48为深化各领域对国外城市封闭社区的相关认知,下文将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归纳该类社区的空间特征。
.......................

第二节 国内城市封闭社区兴起的背景与特征
一、国内城市封闭社区兴起的背景
结合我国的特殊语境,城市封闭社区大体可根据产生背景的差异分为早期的单位大院和现代意义上的封闭式住宅小区两大类。前者主要产生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在单位所有制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居住空间模式。在此期间,国家和政府大都通过单位大院等形式来强化对社会的管控和治理,以实现基层政权建设的战略目标。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单位”的职能出现了弱化,存在并延续了几十年的“单位大院式”居住单元也开始逐渐瓦解。
后者则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大院,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封闭社区主要受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思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内容的深刻影响,是在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封闭型居住空间模式。由于我国传统单位社区的全面瓦解以及居住隔离现象的逐步形成,城市民众普遍缺乏必要的社区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作为当下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形态,封闭社区的扩张蔓延有其自身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本文所探讨的也正是此种类型的城市封闭社区。
表 1.1:国内外城市封闭社区的异同比较
........................

第二章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丰翔社区个案简述

第一节 上海市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总体进程
一、建设背景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领域的日益重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得到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共有 83137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59.58%,相比于 2012 年的统计数据而言,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提高了 6.97 个百分点。在此时代背景下,城市住宅小区的数量规模呈现出急速扩张的发展趋势。以上海市为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某种意义上促使了外来人口的持续性涌入,这也加剧了该地区住房资源供给分配的紧张状态。如笔者通过对《2017 年上海统计年鉴》的分析发现:仅 2000—2016 年短短十几年间,上海市用于居住房屋建设面积就由原先的 20865(万平方米)迅速增加到 65493(万平方米)。其中,内向封闭型的居住空间模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使得现代城市治理更具有操作层面上的复杂性,也更凸显其难度。因此,加大对上述社区的研究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20 世纪 90 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全球蔓延、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地方财政短缺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城市政府也愈发依赖土地财政进行横向维度的城市竞争与纵向维度的层级竞争。同时,为最大限度规避自身责任、降低管理风险、减少财政支出,各地政府倾向于通过出让大宗地块、转让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和责任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住宅开发领域。事实上,在土地产权私有化的基本前提下,开发商和业主群体基于“理性经济人”考虑,必然注重社区空间使用属性的排他,而实行社区封闭是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封闭社区的普及。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小区模式依托其特有的安全优势和民众居住习惯,始终在我国住区规划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多数小区的用地规模高达十几公顷以上,同时拥有较为完备的配套设施,小区周边及内部道路极少考量与公共空间的互动融合,加之“宽断面—稀路网”的城市规划传统,共同导致了大型封闭社区数量规模上的扩张蔓延。
.........................

第二节 嘉定区南翔镇丰翔社区个案研究
一、南翔镇丰翔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本文选取的案例调研地丰翔社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东北部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该社区陆地临近沪嘉高速公路,紧靠轨道交通11 号线;水路则贯穿棉八浜、走马塘以及吾尚塘等诸多河流。截至 2013 年底,社区占地面积达 1.6 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常年保持在 36%以上,辖区主要由圣莫尼卡、卢尔公寓、圣琼斯湾、风情街、布鲁斯郡、曙光苑、新城公馆、宝华栎庭、安布瓦湖、玲珑雅墅、柯玛仕庄园以及东海别墅等 12 个封闭式小区构成,区域总规划面积约为 63.836 万 m2,建筑户数共有 3037 户,常住人口 8115 人。同时,上述各小区还大力依托围墙、栏杆、马路与河流等物质屏障以及民众群体的居住偏好来打造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私有化空间。丰翔社区居委会的辖区地域示意图如下所示。从中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封闭小区的空间结构都呈现出内向闭合的表现形式,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碎片化倾向明显,加之“宽断面—稀路网”等空间布局设计的多维度影响,各小区间的通行便捷性问题也较为突出。以卢尔公寓与曙光苑为例,笔者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发现,二者的直线距离相对较短,但由于风情街小区的地理空间阻隔以及双方出入口的既定规划导向,使得前者与后者间的实际路程被大大拉长,不同群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能也随之降低。
事实证明,个案研究的成果虽在某种意义上难以避免自身的特殊性问题,但由于本文选取的案例社区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且笔者更多将其视为工具性案例来服务于文章论述方面的逻辑结构;因此,即使案例社区很难完整体现上海市乃至全国城市封闭社区的典型特征,但对于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仍有较大程度的支撑作用,同时对路径策略的提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性意义。
图 2.1:南翔镇丰翔社区居委会辖区地域示意图
..............................
 
第三章 城市封闭社区的生成机制与发展逻辑.................................. 30
第一节 需求端视角下城市封闭社区形成的内在逻辑.......................... 30
一、 民众寻求自身安全及隐私保护的现实考虑...................................30
二、 身份认同与炫耀性消费价值观的推动作用..............................31
第四章 城市封闭社区空间重构效应的理论争辩............................ 37
第一节 城市封闭社区的物质空间重构.......................................37
一、 城市交通路网密度与通达性的降低..................................37
二、 物质屏障“安全防卫”边界效应的放大.......................................... 37
第五章 城市封闭社区空间开放的转型进路......................................42
第一节 城市封闭社区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42
一、 城市封闭社区转型的必要性研究....................................42
二、 城市封闭社区转型的可行性分析.................................43

第五章 城市封闭社区空间开放的转型进路

第一节 城市封闭社区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封闭社区转型的必要性研究
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封闭社区空间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理论层面的诸多争议。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大都认同封闭社区负面影响远远超出其正面效应的价值观点。结合城市封闭社区发展的相关现状来看,多数学者对其空间效应所持的观点立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从物质空间层面出发,虽然安防严密的城市封闭社区为内部民众营造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空间氛围,但围墙、门禁等实体屏障却将城市公共空间日益碎化,并逐渐发展成相互分割的私人空间领域。事实上,一旦城市被一个个相对安全的飞地和贫困区分割得支离破碎,且分化为诸多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大家,实质上却是被私人所管制的空间时,城市就俨然成为了一个封闭式孤岛。91其次,从社会空间来看,城市封闭社区一方面实现了不同群体间的内部聚合,另一方面,该类社区在扩张过程中所引发的空间分异则会导致异质人群的居住隔离,进而引发贫富阶级间的彼此分化,加重社会分层。92最后,从精神空间出发,城市封闭社区在强化内部民众身份认同与围墙情结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间的严重失衡。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导向
一、城市治理是从权力主导走向多元协同的共治过程
从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大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权力主导下向前推进的。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资源配置形式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此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城市治理应运而生。
较之以往单一权力主体主导的治理模式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治理更加注重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实践表明,尽管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政府的行政权力所推动,但在城市治理的具体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政府也只是应对多重风险困境中的一元,无法独立解决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我国城市社区为例,住房市场化改革后的居住社区已然由单一化的权力主体转变为包含国家治理力量、市场调节力量以及社会治理力量等多重要素在内的多元主体治理体系。107由此可知,政府在加强与其他主体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应大力培育上述各主体的共同发展,将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功能义务积极转移给后者,进而实现城市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权责能三者间的优化平衡,尤其是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等自治能力的提高。108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城市治理应以封闭社区的空间开放为契机,建立健全各类主体的培育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传统权力主导的单一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的转变。
事实证明,传统管控型的治理手段在短期内确实有助于城市化过程中诸多负面效应的消除,却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的长治久安。因此,现阶段我国城市治理的重点内容应是加快政府部门从消极维稳向培育信任等实践过程的转型。具体来说,地方政府首先应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思维定式,通过大力挖掘社会资本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性建构力量,为城市中的各类人群搭建起有利于彼此交往融合的公共空间以及超越血缘、地缘、业缘的团结维系纽带,进而加大对不同群体间社会信任的培育力度,为现代城市社会的治理变革奠定相应的前提基础。其中,由于城市社区是社会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该主体不仅包含基于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法律契约关系,还有着内涵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邻里交往等特征表象。109因此,相比于传统维稳的治理手段而言,加大对民众群体间社会资本的培育力度往往能够更好地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