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政论文之历史传承及创新代写

发布时间:2012-11-07 22:17:19 论文编辑:xiyan

一、辛弃疾政论与史论的一体性


宋人好议论,而史论、政论、奏议、策论、进读、进故事等皆为一体,奏议、策论等固为政论,史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即是政论,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史论之作者,或有意,发表论文代理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 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 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 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 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
陈氏在史学意义上定义了史论的基本内涵,自是卓见,而且也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钱锺书说:“盖后来者尚论前人往事,辄远取而近思,自本身之阅历着眼,于切己之情景会心,旷代相知,高举有契。……宋、明来史论如苏洵《六国论》之与北宋赂辽,苏轼《商鞅论》之与王安石变法,古事时事,相影射复相映发(actualization),厥例甚众。&rd论文发表代理合法吗quo;(此正可与陈氏所论相发明。追本溯源,“史论即政论”,同时也是中国儒学的一贯传统。作为“历史类比”的方法,通过论古而知今,其所以不能径论当日政治,则是受到礼仪或者政局的限制。早在孔子时代,便已经是如此了。《论语·述而》中记: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此即是“史论即政论”的一个实例,冉有本欲论时论文代理发表事,却不便于直接讨论,朱熹注谓:“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4]因而子贡以史事之可以类比者问孔子,这样不仅得到了孔子对于历史的评判,同时也得到了他对于时事的评判。


二、两宋学术视角下的稼轩政论


宋代学术,要言之,北宋之学集中于“修齐治平”,故学术气象“致广大”;南宋之学立足于“格致诚正”,而学术精神“尽精微”。故南宋之学与北宋之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北宋诸儒实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南宋诸儒则以修身养心为旨归,宋代理学虽以洛学为正宗,而北宋之际,自范仲淹起,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张载、程颢、程颐诸儒,莫不以学术重于一时。而尚气节发表论文价格、怀天下,乃北宋儒者的基本特色,范仲淹则是北宋士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宋史·范仲淹传》称其“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这种风尚也成为北宋学术气象的明显表现。
而南宋诸儒,则能自任天下之重者极少,所以朱熹虽为一代名儒,虽也主张抗金,但以“正心诚意”对皇帝问,而在辛弃疾六十岁时,尚来书劝勉稼轩以“克己复礼”。这是一种“文化内向”的表现。
《美芹十论》为乾道元年所上,其时辛弃疾二十六岁,正当英年,而《九议》约于乾道六年上呈宰相虞允文,也只三十一岁。而辛弃疾与南宋诸儒相识,皆在其作此二篇政论之后,因为此事辛弃疾始得召对延和殿,此时张栻、吕祖谦皆在朝任职,而稼轩始得常与从游。与朱熹相识虽无可考,但必在此以后;而陆九渊致函稼轩论政,颇多不合,则已在淳熙八年,此时稼轩四十二岁。因此诸儒于学术上对于稼轩的影响并不大,而稼轩所作之《美芹十论》及《九议》又在此之前,所以政论中亦难以体现南宋诸儒对他的影响。
辛弃疾少年时期在北方度过,其所从学者为刘瞻,其所学并非理学,而其性豪迈而重气节,则颇受其家风影响所致。宋代学术重心南移之后,北方学术较为停滞,故稼轩之学与南宋理学诸儒之学绝不同。辛弃疾不以学术而垂名,但他与南宋之学术也颇有关系,其学更近于陈亮、叶适等事功学派,而与陈亮尤互相推重。

三、辛弃疾政论中的比兴运用


诗可以兴,可以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至于文章之比兴,则少有人提及。然而所谓比兴,依传统的解释,实为比喻之义。而比兴之意义,则在于扩大诗文的涵量及空间。比喻是政论文的一大特色,而用史的目的,则同于比喻,故史论之所以为政论,也在于史论本为政论中的比兴体,与比喻、寓言等同揆,而不过以信史区别于两者而已。
因此,比兴传统,并非诗所独擅,文章之中的类比,实际上也是这一传统在诗歌之外的延续。政论中用比兴,一方面扩充作品之容量,而从另一方面也使欲明之理更易明了。这些方法自先秦以来就有其悠久的传统。
孟子称“《诗》亡然后《春秋》作”,则《诗》之传统自然也就落入《春秋》的传统之中。《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未尝不可视作是这一传统的暗示。章学诚谓: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 》之寓言也 ,则触蛮可以立国 ,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箝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在先秦诸子及史传散文中,其长于寓言者,如赵歧《孟子章句·题辞》谓“孟子长于譬喻”,其寓言浅近简明,而完整寓言故事亦偶一用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庄子》一书“寓言十九”,玄虚神奇;而《韩非子》中所存寓言居先秦诸子之首,多为完整情节之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等。《战国策》一书,策士纵横,其所设喻,不胜其多,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