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毕业论文范文代写: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0 13:51:4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从代际融合视角出发,通过对南京典型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情况进行调研,结合优秀设计案例与设计手法,进而提出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第一章 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代际融合的导入

1.1代际融合视角下相关研究理论

1.1.1 代际团结理论

代际理论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提出的,他认为同一代人是指出生于同一时间段,社会历史背景相同,从而形成的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偏好、思维模式及行为特征的群体[1]。我国对于代际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涌现,主要聚焦于社会学、人口学、青年学等方面[2],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代沟”现象。甚至部分研究将代际理论定义为用于描述、解释不同年代群体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差异和冲突的一种理论学说[3]。随着国际上代际理论研究的多样化与系统化,这个定义的片面性逐渐显现,因为代际之间不仅有冲突与差异,也存在着代际团结与支持互助[4]。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家庭和社区中代际关系问题的日益尖锐,代际团结与融合成为了现代代际关系研究的重点。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本特松(Bengtson)等人在1997年提出的代际团结理论。代际团结理论认为代际关系的核心应是团结与凝聚力,其包含了结构、功能、联系、情感、共识以及规范六大基本属性(表2-1)[5]。其中,结构、功能及联系属性是基础性实体条件,情感、规范及共识则是精神认知层面上的非实体性条件,具有提升与维护作用。

根据前文对于代际融合的定义可知,代际团结与本文所探索的代际融合是理想代际关系的不同层面。其中,代际团结侧重于代际关系的内部凝聚力,代际融合侧重于代际关系的整体和谐[6]。因此,代际融合是代际团结的实现条件与总体表现。基于此,代际团结理论的六大基本属性对于代际融合也具有充分的适用性与解释力。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1.2老幼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关联性研究

老年人与儿童虽然处于年龄层的两级,身心发展趋势完全不同,老年人处于老化、衰退阶段,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但两者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却有着诸多关联。通过对老幼群体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出两者的关联性,以此作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需求的理论依据。

1.2.1 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1)老年人生理特征

人的生理衰老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感知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机体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如表2-2)。机体系统的老化使得老年人常出现感知应变以及行动能力下降或迟钝等问题。在感知应变能力方面,老年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知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均逐渐退化,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及反应逐渐迟钝,常出现“老花眼”、“夜盲”、“耳背”以及记忆力衰退等情况。在行动能力方面,老年人肌肉、骨骼功能老化,导致肢体灵活度下降,行动迟缓,不宜进行激烈运动。此外,老年人机体免疫系统的退化,导致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对于户外环境的适应力下降而依赖性增强,气温过冷过热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生理上的弱势是限制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回归家庭,一方面身体机能不可抗拒的逐渐退化,另一方面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由忙于工作转变为多闲暇时间,由以工作环境为主转变为以居住社区环境为主,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因此难免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与精神上的焦虑与空虚[2]。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整体抑郁情况不容乐观,受访老年人无明显抑郁状况的比例不足七成,远低于正常比例[3]。此外,在老年人社交方面,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交网络会逐渐缩小,但家庭成员在其社交网络中的比例却逐渐提高。因此,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和关系亲密的亲属以及较为熟悉的邻里建立社交关系[4],例如与孙辈、子女等进行代际交往。并且这些社交活动大多发生在社区内部,需要得到社区空间的有效支持。

第二章 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特征及限制因素分析

2.1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现状

本次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锁金村街道辖区内6个社区进行走访,通过拍照、实时观察记录的方式初步了解该辖区内户外活动空间及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现状。第二阶段,通过初步调研的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场地投放问卷并进行深入访谈,探索老幼群体进行户外活动的特征及限制因素。

2.1.1调研社区基本情况

在地理区位方面,如图3-1所示,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锁金村街道位于主城区的东北部,占地约7平方公里,毗邻玄武湖及紫金山,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街道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化率达到100%。在交通方面,有南京地铁3号线、4号线穿过且公交线路密集,交通便捷。在教育医疗方面,街道辖区内配备有4所幼儿园,3所小学及1所中学,并且紧邻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且配备有完善的社区医疗养老体系。与此同时,辖区内有南京会展中心等70多家大单位以及业态丰富的沿街商业店铺,可以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求。也正是由于锁金村街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很多中青年人也会前来长久定居。因此锁金村街道居住区人口密集,常住人口约7万人,市井生活气息浓郁。当前,锁金村街道辖区内设有锁一、锁二、锁三、锁四、锁五、新庄、紫鑫城7个社区。

2.2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类型

在2021年11月—12月期间,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日子对锁金村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中的老年人与儿童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向场地中的携孙老年人投放问卷并进行访谈,以此了解老幼群体进行户外活动的类型、特征、限制老年人带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因素以及老幼群体当前的户外活动需求。共计发放问卷114份,收回检查并剔除随意性较大的7份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07份,有效率约93.9%,符合统计要求。

通过对问卷样本进行统计,接受问卷调研的社区老幼群体样本特征如表3-5所示。其中76.6%的携孙老年人年龄集中在55-64岁的区间中,65-69岁的携孙老年人占17.8%。因此,当前锁金村各社区携孙老年人多为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在携孙老年人性别方面,携孙老年人大部分为女性,约占受访老年人的64.5%。此外,由老年人带领在社区户外空间中进行活动的儿童年龄集中于3-6岁学龄前儿童以及7-9岁初入小学的学龄儿童。

通过对锁金村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走访观察了解到,当前社区中老年人与儿童户外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表3-6)。其中,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闲、健身等低强度体力活动或静态休闲活动为主。而儿童的活动内容则与儿童的年龄相关,儿童随着年龄以及身体机能的发育完善,活动内容更加多元化,主要以运动、游戏等动态性体力活动为主。

第三章 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需求及设计原则 ............... 52

3.1 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需求 .................... 52

3.1.1 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的基本物质需求 .............................. 53

3.1.2 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的公共交往需求 .............................. 54

第四章 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61

4.1 保障代际可达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 61

4.1.1 适宜的居住社区规模 .................................. 61

4.1.2 户外活动空间层级合理划分 ............................... 62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91

5.1 研究总结 ........................................ 91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2

第四章 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4.1保障代际可达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营造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首先需要从宏观层面上对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总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保障以老幼群体为代表的社区各代居民都可以有机会到达场地开展活动。因此,需要对居住社区的规模、户外活动空间的层级划分以及布局形式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代际可达。

4.1.1适宜的居住社区规模

在我国城市中,居住社区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以及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模块。居住社区的规模是否适宜,不仅会影响到居民的衣食住行,也会对社区职能的发挥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规模适宜的居住社区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区内部居民之间的熟悉度,促进邻里间的代际交往与互助。由于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的规模差异化较大。其中,一些社区由于规模过小,造成了社区管理资源的浪费以及社区配套功能的缺失,使得居民的居住体验感较差。又有一些社区由于规模过大,造成了社区资源运作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率低下。与此同时,过大的社区规模,使得居民构成更加复杂,居民彼此之间熟悉度不高,不利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融合。因此,为了便利社区老幼群体等各代居民的日常生活,并进一步建立社区中各代居民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应对城市居住社区的人口及空间规模进行控制。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研究总结

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不仅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老年人与儿童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室外空间。通过前文调研了解到,随着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各代居民对住居水平要求与期待的提高,当前既有成熟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大多无法满足老幼交流、互动等深层次需求,不利于代际之间的融合。因此,在隔代陪护日益普遍、社区适老适幼化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有着充分的改造与优化空间。

本文首先借助代际团结理论、心理学等成熟学科理论,探索了代际融合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关联性以及代际融合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应用价值。其次,通过对南京典型社区进行走访调研、投放问卷以及深度访谈。从而总结梳理出当前既有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现状问题以及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类型、特征、限制因素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进一步总结梳理出老幼群体进行户外活动的各层级需求。最后,结合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及策略,以期能够为既有社区改造以及新建社区营造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

(1)阐述代际融合视角下相关研究理论,总结老幼群体身心及行为特征关联性,揭示代际融合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的适用性与应用价值。

将社会学的代际融合引入到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并对代际融合视角下的代际团结理论以及代际心理学理论进行介绍。结合发展心理学等理论对老幼群体身心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幼群体在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具有生理弱势性、心理互需性以及行为重合性等关联性特征。从而验证老幼群体之间有诸多相似处与互需处。基于此,进一步梳理代际融合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关联性,并从个体、社区与社会层面总结代际融合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此作为社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