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毕业论文范文代写:客家建筑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推广探讨

发布时间:2023-08-30 15:10:2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打破模仿单个客家建筑的现代展现,将客家所有的建筑形态融合成一个整体来看,在所有客家建筑形式当中提取元素并应用,如材质,平面,色彩等,并非只采用对单体的客家建筑进行现代化设计改造,这样并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并影响其发展。

第一章 度假酒店的解读

第一节 度假酒店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一、 度假酒店的定义

度假酒店(英语:Resort hotel)这个词是引用国外的概念,英语字典中对这个词的定义是“一种位于度假区当中的酒店,为人们假期生活提供服务场所的地方”。维基百科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度假酒店通常是包含大型建筑设施的豪华且具有服务性质的居住空间与娱乐设备的旅店”。

“酒店就是为旅客和临时来访者提供住宿、用餐等有偿服务的场所。”[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客或临时光顾者的真实需要,酒店业开始细分出更多的品类,度假酒店就是酒店业细分的品类之一。

度假酒店的经营内容是接待度假旅游的旅客,为旅客提供多种服务,如游玩、康养、温泉等,度假酒店大多建在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如滨海、山川、湖泊等。度假酒店虽远离市区,但需要交通便利,要求娱乐设施与后勤保障设施要求完善。

二、 度假酒店形成的原因

客栈是现代酒店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2世纪到18世纪,客栈提供给古代各个国家商队与使臣临时居住,或者帝王和贵族游历民间时候使用。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出现了以“饭店”命名的住宿设施。世界各国饭店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的饭店开始慢慢转向平民阶级,为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度假酒店的发展

一、 国内度假酒店的发展

国内的现代度假酒店发展和国外相比,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我国度假的概念出现却很早,如早期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等其用途与现代的度假酒店概念相似(图 1-2),但是服务对象与普通民众无关,只有王侯将相才能享受。这与西方酒店发展进程相似,“度假”和居住“度假酒店”的权利最早只有贵族才能享有。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改革开放让社会充满活力,经济复苏,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的旅客激增,促进了我国的旅游产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国内市场开放,国外的连锁酒店也相应入驻国内,如希尔顿酒店、凯越饭店等。这些国际酒店将先进的经营理念、施工技术引进到国内,对国内的旅游酒店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的酒店业也跟进发展,渐渐发展出属于国内文化的度假酒店,如国营饭店等(图 1-2)。

第二章 客家建筑文化的解读

第一节 客家文化的起源

“所谓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存方式,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顺应社会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或民系文化的产生,都无法脱离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客家文化形成与发展,同样也适用于上述因素。”

客家这个称谓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但“客家”称谓最早出现在屈大均所著的《永安县志》,“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9] “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学界对客家民系起源的研究主要分为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的“五次迁移说”,另一派则是《客家源流异说》中周振鹤先生提出的“断代形成说”。认为客家人是南迁汉人和原住民结合而成的民系,客家人主要在南宋形成,元明两代才有较大发展,直到明代才逐渐稳定下来。”

客家人口约8000万,其中广东省、闽南山区、赣南山区、西南山区约5千万人口。其中,广东省、河源市、韶关市、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六个城市中,80%以上都是客家人(图 2-1)。江西省赣州市,之所以可以准确地描述出客家人的分布是因为客家话的存在。客家方言可以在汉族当中轻易地分辨出客家人。

客家人在汉族中占比很小,但是在有限的客家板块当中,客家人的独特建筑模式,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极其地有影响力,客家建筑一般被称为“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存在。客家民居质朴、坚实、壮观,其独特地建筑和特定居住模式成功地诠释了建筑人文的多样性与复合性。

第二节 客家建筑的地理因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1]环境的因素决定着地域内居民的发展方向,任何民族的建筑也都受着地理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陕西窑洞、客家土楼、内蒙古蒙古包都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以下是对客家建筑文化地理因素影响的总结。

一、 气候特点

福建西南,江西东南,广东东北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数占总体客家人数的大部分,因此这些地方的气候对客家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地区地理上属于亚热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多雨,长期处于夏季,冬季温和少雨。因夏季是多雨气候且时间可达到一年的一半,所以空气湿度较大。(图 2-2)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二、 自然地貌条件

客家人民系的来源两派的共识是中原人士是因战乱而被迫向南迁移,而且南迁时间较晚,优渥的地理位置大多都被其他民系占据,而后迁移至此的客家人只能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中寻找适合居住的环境。岭南等地区,虽自然风貌好,山地丘陵多,但适合建筑居住的平原较少,为让出更多良田,客家建筑多建在山脚或丘陵之上,临水而建,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说。依山近水向阳,是客家民居选址的重要因素,这与《老子》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理吻合。各种因素导致客家建筑置身于山水之间,又由于他独特的自身造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章 现代客家建筑实例分析 .............................. 37

第一节 传统客家建筑立面元素的现代探索 ................... 37

一、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宿舍 ................................ 37

二、 广东河源图书馆新馆 ...................................... 38

第四章 客家建筑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49

第一节 客家建筑文化在度假酒店中的塑造原则 ............................ 49

一、 传统与时代的统一原则 .................................... 49

二、 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原则 .................................. 49

第五章 客家建筑文化度假酒店 .......................... 61

第一节 设计策略 ................................... 61

一、 客家建筑元素与现代化设计手法形式统一 .................... 61

二、 客家建筑文化重塑 ........................................ 61

第五章 客家建筑文化度假酒店

第一节 设计策略

一、 客家建筑元素与现代化设计手法形式统一

客家建筑文化度假酒店应该包含当地特征,文化底蕴,色彩个性和美学特性,年轻人对待客家建筑文化的神秘感,历史厚重感有着很高的探索欲望,但是过高的历史还原性并不符合度假酒店对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会降低其探索欲望,如若真的喜欢探究历史的真实性,去传统客家建筑中探究一番会获得更好的体验,但是度假酒店是要以居住的舒适性和空间的场所感来吸引旅客,因此在形式上,客家建筑文化元素,要与现代设计元素统一。

二、 客家建筑文化重塑

通过对客家建筑符号的整合提炼,将整合提炼的元素适当加入现代化的符号重组客家建筑文化,这种方式与西方的现代主义中的先解构再重组的过程类似,将现代设计融入到客家建筑历史脉络当中。在客家建筑文化度假酒店当中,传统装饰和工艺与材质等不应受到传统的限制,而是从现代人的居住习惯,未来发展,自然介入等,对空间的层次展开研究。将客家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融入结合到当代度假酒店设计当中,重塑度假酒店空间格局。

三、 客家建筑文化的演化

演化和进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演化的方向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方向,而进化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里用演化是想表明文化演变并没有完全正确的方向。通过对客家建筑文化符号的重塑,逐步增强度假酒店的客家人的文化风格,通过对客家建筑的符号化,象征化再现,不能只是将传统建筑符号进行移置,应吸收客家文化的精髓进行演变。基于客家建筑文化元素形式的应用与研究,在空间利用与形式上进行现代化演化,满足现代化的服务标准,达到文化与功能结合。

第六章 结论

一、 论文主要结论

客家建筑文化是悠久中国建筑史上的独特分支,虽然客家建筑本身就已经极具观赏性与实用性,但是如果只是保留其原貌,在未来必将淡出大众的视野,因此需要将客家建筑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演变,提高大众对客家建筑文化的兴趣,让旅客更有意愿了解和传播客家建筑文化。

客家建筑有着独特的制式与材料。如果只看表象客家建筑文化有着优秀的防御力和攻击力,但是如果分析其原因,材质与功能和制式提炼成一个内核,即用本地的材料建造建筑,用来保护现在和发展未来的建筑与室内空间。如果只将现代客家建筑文化总结为是对单体客家建筑造型的改变与替换使用材料,难免会有所片面。因此应该再此基础上作出改变。

综上所述,客家建筑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应注重于客家建筑的内核而不是只追求形式的模仿,重内涵而非重形式。打破模仿单个客家建筑的现代展现,将客家所有的建筑形态融合成一个整体来看,在所有客家建筑形式当中提取元素并应用,如材质,平面,色彩等,并非只采用对单体的客家建筑进行现代化设计改造,这样并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并影响其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