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景观毕业论文范文:黄河济南段景观格局演变与优化策略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29 19:41:5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根据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土地利用转移中,耕地向各景观类型转移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在2010年后转入速率减慢,向耕地转出面积逐渐增多;耕地与水体相互转换频繁,各类景观类型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入面积不断增加。

第1章综述

1.1研究背景

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变化是各国学者们所持续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1]。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劳动对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2]。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呈现持续增长发展趋势,并且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城市规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周边的建成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市内的自然景观逐渐向人文景观转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各类用地的时空变化以及变化大小和速度不同,导致局部和区域的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而人类又对不同的土地资源加以开发以及重复利用产生的异质性斑块,又进一步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因此,对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能协调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流域是城市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保护带,任何城镇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水体的支持[3],流域对于沿岸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国北方城市的天然屏障[1],也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4]。山东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是黄河流经的唯一的东部省份[5],黄河自山东曹县进入,从垦利县注入渤海,其中共流经的沿线城市有9市25县。济南作为黄河在山东沿黄各市中流经河域最长城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整体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6]。黄河流域历来存在最大的生态问题是泥沙淤积严重,从黄河上游携带了大量泥沙,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淤积,俨然已形成地上“二级悬河”[7,8](图1.1)。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黄河沿岸区域不断受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干扰等导致黄河下游暴雨洪水、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开垦过度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黄河流域的生态要素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了研究的焦点[9]。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区域为黄河济南段沿岸区域,从局部尺度探究城市化进程对于沿岸景观格局的影响与变化,主要为达以下目的:

(1)总结国内外有关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的研究内容,针对国内黄河流域景观格局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2)探究黄河济南沿岸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间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特征;

(3)通过海拔梯度分析和南北两岸对比分析探究黄河济南段沿岸的景观类型分布规律以及黄河对于济南区段的辐射效应和作用影响;

(4)探析影响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各因子间对于景观格局变化的相互作用影响并进行讨论;

(5)根据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因素,综合分析得出景观格局存在的现状,对黄河济南段未来从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生态核心区建设上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

第2章研究区概况

2.1研究区概况

2.1.1研究区位

济南市(116°11′~117°44′E,36°01′~37°32′N)位于山东省中西部、黄河的下游,处在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93],境内有黄河、小清河、大汶河3大河流水系[94],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研究区位为研究以研究区形状按照黄河自然边界形态,向南北方向缓冲5 km的区域(图2.2)。黄河流域在中下游经过郑州和济南两个中心城市,黄河济南段从平阴县旧县清河门进入济南境内,沿市境西部逶迤东北穿过济南流经市境,在济南段全长183km[6](图2.1)。范围根据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济南市域范围,研究区内紧邻黄河两岸的区划分别有济阳区、天桥区、章丘区、历城区、历下区、槐荫区、长清区和平阴县(图2.2)。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2.2研究区自然概况

2.2.1水文气候

济南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冷[100,101]。研究区域位于济南城市北部地区,受局部小气候影响,气候相对南部山区更为温暖,温差较小。研究区内全年平均气温为13.6℃,冬季最低气温-16℃,夏季最高气温39℃[102],平均日照时数2457.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18.4mm,汛期主要集中在6—9月[103]。

济南市地下水资源因其地势南高北低,南北差异较大,研究区域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在北岸大部分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质较差;南岸水主要为岩溶水,包含小部分松散岩类孔隙水,两者相结合后,水质较好[104,105],此外,还有一些支脉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有浪溪河、龙柳河、玉带河、玉符河、北大沙河、平阴河、南大沙河等9条。

2.2.2地形地貌

研究区内天桥区和济阳区为平原区域;黄河南岸西部为泰山余脉与鲁西平原的交界处,地形略有起伏;玉符河口以上的平阴县、长清区地形多为山麓滩地。黄河水含沙量高,且分配不均匀,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经济南,地面高程渐低,河面缩窄,逐渐变陡,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 m,且主河槽的淤泥年均增加厚度0.05 m,研究区内逐渐形成了地上“二级悬河”,给防洪造成巨大压力,目前国家为加固黄河沿岸堤防,在黄河两岸大堤南北方向覆以30~50 cm的壤土,使得河流泥沙堆积于此,形成淤背区[106]。

第3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18

3.1 数据来源 ............................... 18

3.1.1 数据获取 ...................................... 18

3.2 数据预处理 .............................. 18

第4章 黄河济南段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27

4.1 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27

4.1.1 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27

4.1.2 景观类型海拔梯度分析 ............................... 28

第5章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47

5.1 驱动因子的选择与计算............................ 47

5.1.1 驱动因素的选择 ................................. 47

5.1.2 驱动因素的计算 .......................... 49

第6章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6.1黄河济南段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6.1.1整体性原则

通过增强各景观斑块之间的交流,对景观空间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加强各斑块之间的生态交流,通过构建绿廊联系绿色斑块,促进形成景观生态网络,加强景观生态系统区域完整性,促进生态效益发挥。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黄河沿岸景观生态过程的干扰,但同时针对不同地理条件和景观格局时,要针对性其特点的进行优化规划,不能普遍对待。

6.1.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反应各景观类型交接复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抗能力越强,多样性越大则它的景观组成和空间结构越复杂,即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丰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态效益因高度硬化建设而逐渐下降,单一的城市建设用地或是绿地类型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尽可能规避较为单一的景观类型单向发展,协调城市整体景观空间结构;其次应尽可能地使绿地形式多样化,注重廊道对斑块的串联沟通作用。

6.1.3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以看作是人与景观在时间上和谐的延续,这种和谐必须同时关注人类生活生产需求,同时维持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景观格局的优化要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要在发展的同时兼顾长远,合理规划和拓展流域与城市空间。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可持续与可循环社会经济原理。转变土地利用开发利用方式,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式,提高各景观资源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评估环境承载能力,必要时建立保护网和用地红线。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组合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统一。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文以黄河济南段为研究对象,借助3S等有效技术手段,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定量化地研究了2000—2020年黄河济南段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和各类景观要素在海拔上的分布特征;对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将南北两岸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区内各区县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后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黄河济南沿岸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针对研究区目前景观格局现状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在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中,耕地为基质景观,呈网络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在天桥区、历下区呈东西方向集聚式、破碎化分布;林地和草地景观主要分布在长清区、平阴县、章丘区北部以及济阳区南部,各类景观在研究区内呈现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在海拔分布中,耕地在各海拔段面积始终占比最大,耕地、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38 m以下区域;建设用地和水体在24 m区域以下分布最多。

(2)从景观格局年际动态变化来看,2000—2020年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的景观面积显著增大,耕地和水体景观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景观面积的增加大部分来源于耕地,而林地景观面积的增加部分也来自于草地和耕地景观的贡献,表明耕地成为向景观面积转移的主要来源;南岸建设用地迅速在黄河东西向周围不断扩展;2000—2010年内景观要素分布均趋于破碎,表示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在2010—2020年内景观要素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规则化,受人类活动干扰逐渐变小。

(3)根据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土地利用转移中,耕地向各景观类型转移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在2010年后转入速率减慢,向耕地转出面积逐渐增多;耕地与水体相互转换频繁,各类景观类型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入面积不断增加。综上,研究区土地利用发展变化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10年,为土地利用强度快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2020年,为土地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向提质迈进阶段。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