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本: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更新——以上海工人新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3 15:33:0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作者首先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调研整理,对国内外住区更新及适老化更新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并按照时序横向对比国内外的住区更新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了解了国内外相关实践项目,从中归纳、筛选出有借鉴意义的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2018年上海统计年鉴显示,60岁及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比重约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33.1%,根据预测,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即将达到40%。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上海老城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上海作为超大型都市,虽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老城区内部居住环境大多为老旧住宅区,现有居住环境以及公共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推进老旧住区进行适老化更新的工作对解决上海市养老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1.1.2  上海六、七十年代工人新村的现状

工人新村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国家为解决广大工人阶级居住问题而建设的集合式住宅社区。2它是承载乌托邦想象的意识形态产物,包含着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景。3工人新村的存,在奠定了我国之后几十年“小区模式”的住区建设模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存在。 

(1)社区人口老年化现状及居家养老需求

随着单位制度的解体以及社会的发展,许多具备一定能力的“二代”或“三代”居民成年后组建家庭迁出工人新村,留下的大多是经济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导致社区内老龄化的问题逐年加剧。据资料显示:上海的工人新村老龄化率大概在40% 以上,4.2%的工人新村老龄化率高达50% 以上。

过去,工人新村是联系职工个体与单位/国家的纽带,居民间的邻里关系是这些居民的重要社会资源,在几十年的漫长演变中,这些老年人对于邻里街坊关系以及过去的集体记忆有着深刻的情怀。另外在当时规划理念影响下,新村附近往往配套的医疗、学校、交通、商业等资源相对完善。这样多种合力的作用导致老年人从主观上并不愿离开新村,但他们又对居家养老有高质量的需求,这为工人新村开展适老化更新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解决“工人新村”类老旧住区中老年居民的养老需求

工人新村这类旧公房约有1.7亿m²,占全市住房总面积的31%5

,具有相当大的适老化更新市场前景。通过对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提供更良好的居家养老条件,以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与社会参与,提升幸福感。

(2)总结“工人新村”类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更新策略

在深入了解上海市“工人新村”类老旧住区人口老龄化、住区老化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泗塘一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场地现状以及居民需求进行了细致详实的调研,进而总结社区痛点问题。并针对痛点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对其进行适老化更新的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最后将其运用于设计实践中。

1.2.2  研究意义

在上海市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导的情况下,以市内存量较多的工人新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适老化更新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现实以及社会意义,一是对住区更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二是工人新村为作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对物质环境的改善可以帮助老年人延续独立自主生活时间,缓解子女及社会的养老压力,也能让其他年龄层的居住者从中受益。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不仅能鼓励老年人出行,也能促进社区内其他居民参与互动,有利于增加代际交流,达到旧区复兴的目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对老旧住区进行适老化更新属于城市更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既有住区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区更新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大规模拆除重建。

二战后到六十年代,由于二战后需要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以及重建城市的需求,使得城市盲目扩大,进而引发社会矛盾。针对这一局面,此阶段的更新方式主要是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对养老模式的探索依旧延续了19世纪仿照医院模式的养老机构,但是由于公费养老的经费问题以及制度设计依旧不完善。这类养老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对老人进行类军事化的集中管理模式,脱离了慈善福利机构的初衷。

(2)第二阶段: 对既有住区的保护、修缮和再利用。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基本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但是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逐渐导致城市新旧肌理割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各个国家开始提倡对既有住区进行保护、修缮。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倡完全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成为国际公认的原则。西柏林召开的《欧洲大城市及其变化——它的旧城区的未来》会议。正式否定了大规模拆除重建的运动,肯定了19世纪的旧城区历史建筑的价值。在该会议精神的影响下,西欧旧城“更新”的通常做法是增加服务设施,对旧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不做大的拆改,对内部进行物质环境的改善,尽可能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2.2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2.2.1  老旧住区的整体式更新:日本多摩平之森团地改造项目

多摩平之森团地改造项目位于东京南部的日野市,是由日本战后建立的集合住宅改造而来22。改造项目是将原有的五栋住宅中的两栋改建成了老年公寓,其余改造为青年公寓和种植园公寓。(见图2.5)

改造内容:(1)对原建筑四周环境进行重新规划。(2)把原住宅户型改造为老年公寓,并提供三种不同户型以适应不同家庭所需。(3)在原237号楼山墙处加建小规模多功能介护设施和公共集会食堂(见图2.6)。(4)拆除原楼梯,加建电梯和连廊,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该项目中加建的多功能介护设施可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复健等康养服务,而公共食堂不仅供给给老年人,同时也为社区内其他居民以及周边大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公共会食堂具备复合功能,闲暇的时间可以实现公共集会与阅读室等功能,成为一个连接社区内外社交/集会的场所,实现居住老年人和周围社会的融合,以达到旧区复兴的目的。(见图2.7)

第3章  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分析 ........................ 18

3.1  老年人生理特征与需求 ............................... 18

3.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18

3.1.2  老年人生理需求 ................................... 18

第4章  老旧住区适老化现状调研及分析——以泗塘一村北区为例 ........ 22

4.1  场地历史演变 ................................. 22

4.1.1  泗塘一村的繁荣历史 ...................................... 22

4.1.2  泗塘一村的规划理念 ........................ 23

第5章  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更新设计实践——以泗塘一村北区为例 ........ 52

5.1  设计目标 .................................. 52

5.2  设计策略 ............................. 52

第5章  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更新设计实践——以泗塘一村北区为例

5.1  设计目标 

(1)改善物质环境

没有条件进行原拆原建式更新的泗塘一村,面对老龄化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室内室外物质环境的综合更新达到一定程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状态,让社区内的老年人更好的居家养老。

(2)激发社区活力

对公共空间进行节点式更新,并释放出更多的聚集性活动场地提供给居民,最后节点相连,活化公共空间,促进代际交流。

(3)增加公众参与

对于部分针对公共空间的整治,采用参与式设计,让不同类型的居民在共同的经历中建立联系,逐渐重新建立起身份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传承集体记忆,形成社区文化。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第6章   结语

本文立足于上海市“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体格局,对居家养老模式的载体——老旧住区,展开了适老化更新的研究。

工人新村作为上海市老旧住区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曾经联系“职工”与“单位/国家”的纽带,邻里关系是新村居民的重要社会资源。在长达几十年的社区生活中,这些老年人们对新村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与归属感,形成了独有的交往圈层。受经济条件、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新村的老年人仍然选择在工人新村居家养老。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同时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这类新村住房建设标准较低,往往需要多户居民共用厨房间、卫生间。在过去单位制度、集体主义生活的背景下,工人新村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工人阶级的住房需求,但是到了当下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大量混居的居住背景下,其独有的空间结构则难以满足住区内广大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本文作者首先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调研整理,对国内外住区更新及适老化更新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并按照时序横向对比国内外的住区更新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了解了国内外相关实践项目,从中归纳、筛选出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再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分析,归纳了养老需求特点以及在进行物质环境营造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