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参考:基于场景理论的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设计思考

发布时间:2024-02-08 10:03:1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从新时期社区农贸市场表现出的新问题入手,认为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设计改造中缺乏对农贸市场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

第一章场景理论及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社区

学界一般将“社区”概念溯及1887年费迪南德·滕尼斯的著作《Gemeinschaft and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有着共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综合因素结合而成[1],强调社区中文化性、精神性、心理性的因素。20世纪初,以帕克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将“Gemeinschaft”替换为“Community”,认为“一定地域上人群的汇集”,是在地域空间的基础上,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性的“社区”[2],体现了社区的物质性、功能性以及地域性。

社区概念早期被引入中国时就与芝加哥学派一脉相承,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因素,吴文藻认为社区至少包含人民、人民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等三个要素[3],费孝通在翻译帕克的论文时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指基于地缘基础的、人们互助合作形成的群体[4],包含地理范围、社会关系、共同情感三种基本要素。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社区的范围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规模调整了的居民委员会辖区”[5],即政府和居民习语中的社区指的是城市居民居住区,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界。为便于研究,本文将社区所指的地理区域空间等同于生活圈覆盖范围,是居民在居住区步行或骑行15分钟内可到达的距离范围,服务半径约为750米。

1.2.社区农贸市场

1.2.1.定义

农贸市场又称菜市场,根据《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2011年)的定义,农贸市场是具有固定商位的农副产品消费经营场所,销售种类包含果蔬、肉蛋家禽、豆制品、水产海鲜、熟食卤味、腌腊干货、粮油调味品等,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配备服务设施[6]。

社区农贸市场主要从其服务范围上加以界定。社区农贸市场以生活圈内的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销售形式以零售为主,我国生鲜业态丰富,为区别于农贸批发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等概念,本文从服务范围、建筑面积、销售形式、销售品类、采购渠道、经营主体、价格策略等方面对这些概念进行对比辨析,以明晰本文研究对象(表1-1)。本文中所提“社区农贸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均指同一个概念。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社区农贸市场场景化研究

2.1.场景理论应用于社区农贸市场改造的适应性

2.1.1.社区农贸市场具备场景的基本属性

2.1.1.1.符号价值系统

场景理论继承了“符号互动论”[1],将广义的空间视为一种文化消费实践的综合体,并将其概括为个人价值观与物质空间的统一,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都可以用于场景表达,空间中的人、事、物都成为探索文化消费意义的重要因素[2]。场景理论关注的文化设施,既包含代表高雅文化的博物馆、图书馆,也包括体现市井文化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如社区农贸市场[3]。农贸市场的起源具有自发性,是人们出于生存刚需的要求而自发形成的,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贸市场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构成了复杂的日常实践,建立起人与农贸市场之间历史的、生活化的联系,反映出一个社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也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符号印象和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农贸市场就是城市文化价值的象征符号。

2.1.1.2.地方性场景

场景理论将包括人群结构、符号结构、物质结构以及要素嵌入组合形成的一系列活动和生活方式等归结为一个崭新的、全面的综合体[1]。人本主义学者Relph认为地方特性涵盖了地方空间特性、地方时间特性、地方意义三个方面[4]。

农贸市场地方性是在地方物质环境、活动者、历史文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无序的空间结构、各式商品的质感、市场的景观、声音、气味等构成了农贸市场的物质环境,使得农贸市场这一空间与其他地方空间相区分,基于物质环境形成的地方性又反过来强化与改变了物质环境,强化了人们的认知与体验;活动者是农贸市场地方性的体验者和塑造者,农贸市场满足了活动者生理、心理、社交、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地方体验,活动者的地方认同使地方性得到个性化的阐释与发展,活动者的地方活动也时刻参与着地方性的塑造;农贸市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饮食文化和市井文化构成了农贸市场地方性的内蕴,随着农贸市场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2.2.场景理论应用于社区农贸市场的现实意义

2.2.1.整体性思维的借鉴

场景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场景,是因为人拥有把握场景整体意义的能力、以及对嵌入事物中的行为暗示进行恰当反应的能力,格式塔学派的理论支持了这一观点,人应该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元素,而不是计算这些组成部分的总合[3]。场景理论提供了整体认知城市空间价值的理论和分析视角,为了识别地方场景背后隐含的文化与生活特征,不仅要清楚环境中的设施要素,更重要的是关注场景中人、设施和环境的整体互动关系[4]。社区农贸市场是物质环境、特定人群、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集体记忆的集合,同时,这些要素也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地方性的整体场景,场景中的文化价值吸引着不同的群体,以整体性思维研究农贸市场可深入探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和人群需求。

2.2.2.普适性的研究框架

场景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后工业社会里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格会通过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具象的表征,生活方式是当地人日常需求的集合,这些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会外化为对特定舒适物设施的偏好,因此通过分析一个地方舒适物系统的构成特征,就可以间接完成对一个地方风格的测量[3]。场景的分析框架中包含5个要素,可用于微观尺度空间的分析[4],为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场景的文化价值维度分析框架具有普适性,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15个常规场景维度随机排列组合可以阐释全球范围内多元类型的场景。场景理论主张根据实践需要构建要素的组合[5]。这种开放性的综合分类框架为分析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营造新的社区农贸市场场景提供了切入点和分析工具。

第三章 场景视角下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实例研究 ....................... 30

3.1. 社区农贸市场改造案例选择原则 .............................. 30

3.2. 社区农贸市场场景营造案例分析 ............................. 31

第四章 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设计策略 ....................... 59

4.1. 日常性休闲服务场景设计策略 .............................. 59

4.1.1. 内外渗透式的界面设计 ................................ 59

4.1.2. 易达性的外部交通空间 ................................ 6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82

5.1. 结论 ................................ 82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

第四章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设计策略

4.1.日常性休闲服务场景设计策略

4.1.1.内外渗透式的界面设计

社区农贸市场是一种公共建筑,连接着城市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运用灵活的空间分割手法,模糊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的界面,使内外空间互相产生影响,市场会更加具有公共性、开放性。

4.1.1.1.开放性出入口

国内传统的社区农贸市场出入口多面向城市街道,但出入口尺度小,市场内部空间昏暗,只有路牌、招牌显示其位置,且较为简陋,昭示性弱。作为社区农贸市场的门面,出入口应更具开放性、辨识度,以彰显农贸市场对不同人群的包容性,吸引更多人进入市场。

出入口是一个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强调与周围空间的交流和渗透,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与建筑外部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开敞空间给人以轻松、活跃、流动性强的心理感受[1]。外部开敞空间可通过扩大门洞尺度、增加出入口个数等形式增加社区农贸市场立面的通透性,使室内外景观互通,融为一体。《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后文简称《规范》)中规定新建菜市场主要出入口的门宽不得小于4米,这是出于消防考虑,为了达到昭示农贸市场开放性的目的,可进一步扩大这一尺度,扩大门宽或提高门高,若受制于建筑本身结构单个门洞宽度无法大于4米,可采用多个门洞并置的方式,提升开敞性。借助门洞扩大带来的视野优势,通过点、线、面、体、颜色等视觉元素的组合、导视设计、流线设计、灯光的变化引导人们下一步的行为,将入口打造成一个具有明显指向性的动态空间。马德里圣安东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邻里市场,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来,为打破历史建筑庄严沉迷的气场,使其成为引导公众交往的场所,改造中面向两条街道交叉口的主入口被设计成6m高,使得市场入口处的景象能被外面的行人一览无余,入口处设置了电动扶梯,人群可以自由选择是向上一层逛食品店,还是向下一层进入超市(图4-1)。蒙西菜市场的主入口三个4米宽的门洞并排,大大提升了入口的开放性(图4-2)。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农贸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曲折,近年来社区农贸市场从单一功能向标准化、智慧化、综合化方向转型,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进步为社区农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转型后农贸市场又表现出新的问题。本研究以场景理论的研究框架为切入点,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第一,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农贸市场进行历史溯源,并梳理其发展现状,整理归纳场景理论主要内容、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的概念内涵,从理论层面上总结出场景理论应用于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改造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构建出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的场景化研究框架,对社区农贸市场公共环境的客观结构要素:社区、人群及活动、物质环境等进一步细化,将社区农贸市场的文化价值观概括为睦邻性、地方性、公平性、公益性、魅力性等5个维度。

第三,通过网络资料筛选社区农贸市场1.0改造版本中的代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客观层面分析其场景构成、主观层面分析其文化价值维度,总结得出当前社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困境在于:忽略生活日常性导致认知矛盾,忽略布局合理性导致活力失调,片面理解地域性导致同质冲击,并提出社区农贸市场的场景营造方向:日常性的休闲服务场景、精细化的经营消费场景、可持续的文化活力场景。

第四,针对三类目标场景分别提出设计策略。日常性休闲服务场景的具体营造策略包括建筑界面的内外渗透式设计、外部交通空间的易达性设计、针对性的便民服务导入;精细化经营消费场景的营造需要从时空的弹性利用、创新型业态规划、特色主题的打造、档位的模块化设计、互动性流线组织、采光形式优化、线上线下消费联动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性文化活力场景一是通过视觉创意强化社区农贸市场展示形象,二是通过与农贸市场中“人”“事”“物”相关的不同主题活动举办,为社区农贸市场注入持续性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