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项目管理论文范本:“3820”战略工程思想下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价及提升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5-20 19:12:1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构建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度对福州都市圈内25个区县的城镇化质量分别进行分析,得到空间、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质量特征。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992年,为了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参与起草《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发展方针,对福州未来3、8、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重点进行了科学规划,即“3820”工程。“3820”战略工程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不断地在继承中显露出了不朽的生命力,成为福州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导和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系统的理念,认清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2021年1月,福州市委出台了《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把一幅蓝图画下去,一届一届地干下去,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都市。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这场世纪罕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福州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的发展格局,更好地贯彻“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已迫在眉睫。福州都市圈的建设是对“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城市难作为独立空间实体立足于未来竞争中。各国逐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在空间发展、产业协作、城市功能等多方面有紧密配合和依存关系的城镇密集区,参与到全球竞争中。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国、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直至乡村等各尺度空间发展战略的选择,肯定了都市圈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据《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对国内都市圈或具备发展潜力的34个区域进行大数据分析,表明上述区域用仅占国内2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77.80%的GDP总量,充分说明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市圈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更是推进高质量城市群发展的关键一环。

项目管理论文怎么写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820”战略工程思想和福州都市圈城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都市圈城镇化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通过交通网络和经济联系紧密地联结周边城市形成的城镇化区域。而“3820”战略工程思想则是从福州市的角度出发,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为前导,以中心城区为依托,通过城市间交通网络和经济联系紧密地联结周边城市形成都市圈,从而推动都市圈城镇化进程。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和都市圈的形成。另外,“3820”战略工程思想在推动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进程中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能够通过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提升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福州都市圈的更高质量发展。本文将重点梳理学界对于都市圈及都市圈城镇化的相关研究,阐述“3820”战略工程思想下福州都市圈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日本学者木内信藏(1951)在分析了日本都市形态变迁及地域格局对都市形态变迁的影响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地带”学说。该理论把大都市圈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中心区域、周边区域和外围区域。这一概念也成为“都市圈”概念的前身。基于这一认识,日本政府对“都市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1960年代的《大都市圈建设基本规划》,明确了大都市圈的空间边界,即:以一个中心指定的城市或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为核心,周边有一个人口过50万的城市,并且周边区域与中心城市之间的通勤人数比例不低于15%,各大都市圈之间的货运总量不高于25%。日本在1995年,基于实际情况将“都市圈”界定为周边15岁市町村超过1.5%的常住居民前往中心区通勤、上学的区域,并把周围市町村划归到了这一区域。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大都市圈”范围较大的原因。日本在20世纪后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已发展出九个大都市圈。美国对于“都市区”界定的标准与日本不同,1919年美国财政与预算总署通过一次人口调查,将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MD)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人口超过十万人的城市中,并包括其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而10公里以外的地区则由每一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于150人的城镇所连接。随后,美国调整了其核心城市的人口数量标准,使其降为不少于五万人。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都市圈

日本学者木内信藏(1951)在分析了日本都市形态变迁及地域格局对都市形态变迁的影响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地带”学说。该理论把大都市圈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中心区域、周边区域和外围区域。这一理念后来又发展成大都市圈,经多次修订,最后确定大都会是日本政府规定的城市,也就是与大都市接壤的市町(市町有1.5%以上的十五岁以上人口的工作区及学习区在都市)。国内学者对都市圈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周起业、刘再兴等人(1989)认为,大都市是指大城市和小城市通过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大、中、小城市相互连接的城市群。王建(1996年)认为,“大都市”的地域含义是:在现有的交通技术条件下,一个半径100-150公里,面积40000-60000平方公里,一天之内就能通过汽车等交通方式实现面对面交流的区域[5]。高如熹等(1998)指出都市圈是由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地理上邻近的与之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周边城镇所构成的,是它的经济辐射所能触及和带动的最大的区域。

综上所述,都市圈为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功能的大城市为核心,以其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形成城市之间经济、生态、功能等多方面联系紧密的区域。

2.1.2城镇化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概念研究较为丰富,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国外学者将人类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型演化的过程称为城市化。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地域广,使得农村演化发展进程中兼具城市和城镇两种形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

2.2理论基础

2.2.1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又称为“现代聚集理论”)是由保罗·克鲁格曼和迈克尔·波特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针对产业聚集现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其理论核心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规模经济、外部性、集中力/离心力和区位竞争。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使得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某一地区,如果有一大批企业进行集聚,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从而大大减少了原料、半成品的运输、仓储费用。同时,因为产业的集聚,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更加有效,从而形成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外部性。20世纪初期庇谷与马歇尔认为,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将会给局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而局外人不必为其行为负责。在区位理论中,外部性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解释,即在产业集聚的前期,区域内的企业只有一两家,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以后相继进入的。然后,先进入的企业会为后进入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原材料渠道、供应渠道以及产品影响力等,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而推动了该区域的产业聚集。

(3)集中力和离心力。正外部性将明显地将更多的有关公司引入该地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有更多的公司进入,则会产生更大的正外部性、更显著的规模效应和更高的效率。但是,当一个公司的数量太多的时候,它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出来。企业太多太密集,不但会对投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对交通、居住、生活等产生影响,使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逐渐消失。而且,如果公司太密集,就会增加地区之间的竞争,而过度的竞争又会导致总体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集中力就变成了离心力,一些公司就会选择退出,直至这两种力量达到一个平衡。

第三章 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15

3.1 都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 ................................. 15

3.1.1 城镇化与空间协同结合 .............................. 15

3.1.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 .............................. 15

第四章 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的实证研究 ............................ 21

4.1 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 ..................................... 21

4.1.1 数据来源 ........................... 21

4.1.2 测度方法 ......................... 21

第五章 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 43

5.1 加快基础设施同城化进程 .................................... 43

5.2 增强都市圈经济联动 ....................................... 44

5.3 平衡都市圈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 46

第五章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5.1加快基础设施同城化进程

深入分析福州都市圈空间发展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发现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是因为各城市间资源要素流动不顺畅,使得高质量地区的优势没有向周边辐射,而打通资源要素流通路径的最好方法就是推进区域“同城化”。要素资源流动主要反映在区域交通建设、区域产业协同和经济政策协同三方面。

区域交通建设主要是促进都市圈内资源要素流通,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之间的交通出行方式依然以公路和火车为主,而这两种交通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公路交通拥堵严重,高峰期长、速度慢,不能满足人们对效率与速度的需求;二是铁路运输速度慢、运力不足,且价格较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构建空铁联动、空路联动、空铁联运、多式联运等立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来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资源要素的流通。福州都市圈囊括四个地级市,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福建省面积的21%,要想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就必须发展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①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为核心,打造航空枢纽,推进空铁联动、空路联动。②打造城际公路网络,缩短区县之间运输时间。③建立以城际铁路为核心的通勤交通体系,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促进人力资本流动并缓解人口过度集中给核心城市带来的拥挤效应。

区域产业协同主要是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地域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次要促进跨区域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知识溢出、共享和创新活动。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

第六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构建福州都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度对福州都市圈内25个区县的城镇化质量分别进行分析,得到空间、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质量特征。

福州都市圈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一核三中心”的布局,福州市市区为整个福州都市圈的核心,莆田、南平和宁德三市中心城区为三个区域的中心,共同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和区县,除此之外沿海区县的城镇化水平也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发展方面,区域分布不平衡。

空间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福州核心城区,莆田、宁德、南平及其周边区县的空间发展质量均较低,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同城化进程,实现都市圈空间质量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有产业支撑的区县经济发展质量较高,例如宁德市蕉城区、福清市、福州市中心城区和莆田市中心城区。但其对周边经济的辐射作用不明显,仍需增强区域间经济联动和产业协同。

社会发展方面,从教育、医疗和文化三个角度对福州都市圈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研究发现,福州都市圈城镇化社会发展质量在样本期间整体保持稳定,没有明显增长,意味着都市圈内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与人口增长保持相同速率。并且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县城很难得到发展,所以要平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实现都市圈内各区域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