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双重体验——以作品《一点甜》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8 17:00:5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笔者认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需要了解民族风土、掌握风格动律,这也就要求一个舞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艺术涵养,从而在不同舞蹈作品中塑造出相匹配的人物形象。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仅要学会积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人物。更要不断增进眼界,提高文学修养,发挥演员本身的优势,培养塑造作品的能力。因为一切文艺作品都存在其独特的价值,演员必须要分析出各类舞蹈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思想与情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舞蹈形象,为舞蹈艺术的世界添砖加瓦。


一、舞蹈作品《一点甜》的简介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编导意图创作一个表现大众生活,易于被大众接受及欣赏的作品,并且希望这个作品以民间舞的形式进行呈现。她虽不在云南地区,但对云南传统民族民间舞情有独钟,因此便有了《一点甜》这个反映生活的民间舞作品。其采用写实但具有艺术性的编创手法,塑造出普遍且真实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编导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形象提取,日常生活中女性通常与家庭劳动分不开,因为一个女人对家的爱、对生活的态度都在一日三餐的劳动中体现,由此塑造了“小厨娘”的人物形象,并完美的融合到舞蹈之中。

作品是先有了“一点甜”这个命名后进行舞蹈编创的,别出心裁的用意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这“一点”看似寻常,却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它可以指生活中或者舞蹈中,人物情绪性格的一点甜,也可以包含大众情感付出奉献的一点甜。在舞蹈编创的过程里,巧妙的运用了以小博大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小人物的塑造,而人物小却贴近于大众本身,使得人物以自己的小能量、小幸福引起观众共鸣。让人们感受到藏在琐碎事物里的一点甜,它们往往就在自己身边,在每一句问候和关心里。从舞蹈一开始准备食材的忙碌与期待,到中间状况百出的窘迫与急切,再到结尾蘸取食物进行品尝时的欣喜与满足,脸上露出的笑容,皆在描绘人物心中的“一点甜”。在广大群众中大部分人都是该剧目描绘的“小人物”,而广泛的小人物有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点甜,虽然没有强烈的物质欲望和奢求,但有自己的小快乐,一件件为家人做的小事,像一丝丝的甜蜜,不断充实着生活,这一点点的甜蜜构成了无限的能量,给予着人们生活的希望,让人们领会生活的真谛,继续勇往直前。

.........................


(二)作品的内容概况

舞蹈内容方面的选择是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取,使作品更加突显人物的真实性。习主席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俗语曰:“民以食为天”、“食为天性”。再有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2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烹饪过程的极致以及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老百姓的幸福源自于生活里简单的一日三餐,食而饱腹更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保障。家家户户延续着“做饭”这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每当逢年过节家人团聚之际,一家人其乐融融,不由得感叹“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男女老幼围着火炉,诉说一年的家常里短,一顿圆满的团圆饭,享受的不仅是美味的佳肴,更是人们对家的眷恋,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幸福。因此舞蹈内容围绕着生活中“做饭”展开,通过这一劳动体现出人物形象在劳动时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人物情感表现出作品传递的意义。作品《一点甜》就是追溯这种甜如蜜般的心理满足,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阐述着中国女性心中对于“家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作品《一点甜》分为三段体,从内容表现上呈现出 A+B+C 的结构特点,舞蹈伊始的 A 段,厨娘在灶台前观望火候,做着一系列煮饭烹饪前的准备;B 段描绘了煮饭过程中年轻小厨娘手忙脚乱的情景;C 段在美食制作完成后,品尝自己亲手烹饪出的美味佳肴,回味辛勤劳作后所获得的甜蜜感。整个作品用舞蹈形式来展现生活情景,将生活人物塑造为舞蹈形象,从日常劳动的常态出发,从普通人物的形象入手进行编创与表演,虽没有大幅度的情节设定与人物落差感,但将生活常态艺术化,使作品充满了生活味道与生活情趣。也许平淡且苦难的生活就需要这“一点甜”,当代程式化与理想化的舞蹈创作也需要这“一点甜”。

................................


二、表演者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双重体验


(一)实际生活的体验

家,孕育生命的港湾。在不同屋檐下,生火做饭体现着人们的生存基础,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百味人生,家财万贯不过日食三餐。人们用美食凝聚家庭,慰藉家人。体验作品中人物角色的生活,需要以生活原型为基础,亲身体验才能了解人物的经历与内心情感。体验生活能够帮助舞蹈演员提升对事物的观察力与情感的感应力。在通过生活体验之后,表现出的人物与作品会更具有共情力和感染力。作品中朴实无华的厨娘以及劳动生活,在以前农村中较为常见。由此回忆起自己儿时在农村生活的日子,依旧记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曾经农村的生活相较于现在的城市要艰难困苦的多,但当时的人们都习以为常,习惯了每日的生火做饭、耕地劳作。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了解到厨房中劳作的顺序是备柴—烧火—做饭。因此,在生活中进行了烧火做饭的体验。首先是烧火,烧火有许多讲究,如果木材选择错误,会出现冒浓烟等情况。体验的时候发现,烧火最难的步骤在于火候的掌握,为了调节火候大小,需要不停的吹火与扇火。因为火苗刚点燃时,需要不断的吹和扇来助燃,才能让火燃烧起来,达到做饭的温度。待火势熊旺,才能开始煮饭,在煮饭途中需要减少木柴,否则火候太大会导致饭菜烧焦。等待十多分钟后,又要将火苗重新烧旺,这是在调控火候,而此过程也是烧火做饭的关键。最后,将做好的饭菜端上桌时,内心的激动无法言喻。在经历了烧火做饭后,品尝菜肴的那一瞬间,感受到比以往直接吃上的饭菜更加美味。在体会到烧火做饭的艰难与不易的同时,内心的喜悦与幸福油然而生。生火做饭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不简单。通过这次体验体会到现在看来的艰辛不过是当时父母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他们无论生活得有多不易,可口的饭菜总会如约而至。回想至此,心中不禁充满了温暖,这也是作品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一点甜”。

...............................


(二)舞台表演的体验

演员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舞蹈素材、作品内容,并将自身的劳动经验、生活经历融入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既具有共性又富有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需要借助相应的外在形式进行表达,舞台表演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和外在形象来传递人物内心情感的。进行舞台表演的体验就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角色、刻画人物形象、形成生动自如的表演。舞台表演体验的前提是生活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艺术也就脱离了立足点,失去真实,失去了生命力。生活与舞台艺术表演有着密切联系,但并非是指将生活直接搬上舞台,而是要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性表达。对于这个作品而言,演员的生活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表演的水平及其发挥,有了生活的体验才能深入到舞台表演的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演员通过肢体的把握、空间的想象、道具的运用、节奏的感知,进而将生活中的细节提炼、加工、美化后呈现于舞台表演之中。

1.尝试角色代入

角色代入也就是说舞蹈演员可以想象也可以亲身体会,将自己置之于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也是作品中特定的情景中,更加深入了解和体会人物内心,进行生活体验的过程。将自己塑造的人物角色融入生活的特点,让角色具有真实性。俄罗斯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去思想和动作。”1虽然角色代入最常见的往往是出现在戏剧表演的训练中,但是对于舞蹈表演也同样适用,都是在塑造鲜明生动、细腻真实的人物形象。在最开始学习剧目《一点甜》时并不理解其作品的思想与内涵,很难融入到作品中去思考,这个角色是怎样的情感?某个动作是从何而来?老师指导时提出,仅仅只是动作熟练了,脸上带了表情,并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而是在模仿作品中的演员进行生搬硬照的表演。

留学生论文

留学生论文

...........................


三、双重体验融合中塑造人物形象....................................15

(一)以情带舞,始于心............................................15

(二)以舞表意,源于真.............................................17

结语.............................18


三、双重体验融合中塑造人物形象


(一)以情带舞,始于心

舞台上的表演需要现实生活的情感积累与生活阅历,只有富有生活经验、情感丰富的舞蹈演员才能将一个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从古至今,情感在舞蹈表演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毛诗序》中有“情动与衷而形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2从中便可看出只有舞蹈可以表达其它艺术所无法言说的情感。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3。在舞蹈艺术中“情”更是舞蹈的根本所在,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也曾提出“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直觉形式。”4情感是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演员所表现的情绪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感受。

生活的体验与表演的体验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演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在表演中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在舞蹈中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情感积累,以此感染观众,达到舞蹈作品的预设效果。《一点甜》是表现生活中具体人物的作品,在经过对生活的体验及对作品的理解后,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对面部表情进行了夸张化的处理。在表现人物时,始终牢记自己所要传达的情感,也是在烹饪过程中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的配合赋予人物生命活力,将生活里的本能行为在表演中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对着柴火大口吹气,等待时目不转睛盯着油锅,闻到饭菜香味时嘴角上扬,尝到自己亲手制作出的美食时的一脸满足。“吹”、“盯”、“闻”、“尝”这些都是在厨房场景中最常见的生活动作,经演员的这一系列面部表演,塑造出了一个憨实诙谐的小厨娘形象。小厨娘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爱与责任等美好积极的情感都由做饭这件小事传递给了观众。尤其在作品中间的一段表演,火势猛烈,油锅溅起,拿起锅盖被烫到时,腾跳而起,慌乱之中将厨具丢掉。这时的面部表情更为夸张,张大嘴巴、眼神慌张,引得观众也跟着紧张起来。身体上的疼痛和周遭的慌乱场景都在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中体现出来。笨手笨脚中初尝做饭的滋味,即使做饭的过程一波三折,但她依然没有放弃,为的就是给家人做一顿暖心的饭菜。透过最后一个场景,最终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出的美食,满足与自信的笑容渐起,不论食物是否美味,过程如何艰辛,心里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辛苦付出总会收获那一点“甜”。

图三 《5200 米高度的记忆》道具竹竿、绳(该图片为原视频截图)

图三 《5200 米高度的记忆》道具竹竿、绳(该图片为原视频截图) 

...................................


结语

在比比皆是的舞蹈作品中,我们应该沉淀下来,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舞蹈状态,回顾自我、总结自我,发挥自己作为舞蹈演员的价值,更好的塑造人物,呈现作品。在人生的洪流之中,酸甜苦辣皆在,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获得的一定是“甜”的,让人感受到的“甜”是家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在塑造作品中这样一个朴实却又有着无限能量的小女人的形象也让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生活中最简单的亲情,却是艺术中最难以表现的感情。简单中蕴含着不简单,平凡中体现着不平凡。以生活的细枝末叶来传递出无尽的情感,这正是舞蹈表演中编导、演员、观众三方的情感交流。从更深层次来说,舞蹈作品所表现的是人生百态,它也在不断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付出学会知足,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家人给予的爱。一句话、一件事、一顿饭,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是生活常态,微不足道,但是每一个常态,每一个细微,都在充实着生活。该舞蹈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以小映大,以做饭的小事来映射生活,映射人生,虽然会遇到波折,但是只要学会感恩与奉献,最终都会品尝到人生的那一点甜。

从这个作品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积累与体验对舞蹈表演有重要意义。通过此次论文撰写提高了自身对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领悟,深刻掌握日常生活中与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的转变,并希望以此可供更多舞蹈演员进行学习与参考。优秀的舞蹈作品将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加工、美化后搬上舞台,由审美主体进行欣赏,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情感的共鸣、力量的传递。将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以舞蹈的形式进行表现,从而以艺术的角度再现于大众的审美领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每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灵魂,舞蹈演员在学习新的舞蹈作品时要从“生活”与“艺术”两个角度来领会与理解舞蹈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在舞蹈表演中,虽然作品不可直接呈现生活中的人物,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演员要增强生活阅历,用心感受生活,融入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养分,更好的塑造舞蹈形象。另外,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需要了解民族风土、掌握风格动律,这也就要求一个舞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艺术涵养,从而在不同舞蹈作品中塑造出相匹配的人物形象。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仅要学会积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人物。更要不断增进眼界,提高文学修养,发挥演员本身的优势,培养塑造作品的能力。因为一切文艺作品都存在其独特的价值,演员必须要分析出各类舞蹈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思想与情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舞蹈形象,为舞蹈艺术的世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