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22:36:07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国家虽然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以实现素质教育。然而现实是中国基础教育主基调是一种应试教育,这也是家长对校内教育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免费教育并不等于“廉价教育”,这不仅要求提高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还要求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目标任务是 5 年左右后,待遇显著提升,教师职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②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学校教育的拉力包括工资待遇,能够吸引更多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加入。同时,校外培训作为互补产品,学校教育受到更多肯定,减少校外教育支出,从而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教育支出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是总额数额相对大,其占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且家庭支出结构亦出现了新趋势。《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结果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在过去一年的总体规模已超过一万九千亿元。①另据《2017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数据表明,中国家庭年收入的 20%以上是用于家庭教育支出。②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调研上海十六个区的数据发现,大部分中产家庭花费了超过30%的总支出投入教育,而且近两年仍然趋于上涨。其中,校外补习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教育支出,占据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
普遍认为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收入低正是低保家庭的一个主要特征。低保家庭是指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水平低到不能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未达到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线的居民。此外,低保家庭支出负担较重是另一大主要特征。其支出范畴既包含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支出,也涉及需要承担子女就学、医疗救治等领域相关的消费资料和服务性支出。
实现全面小康,获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建立在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告别、贫困县的帽子被摘掉、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不再反复出现的基础之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维稳器”,为贫困者提供直接的物质保障,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下存在的贫困问题。低保户不仅可以领取低保金,直接增加了家庭的现金收入。而且基于“低保”的身份,他们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同时,很容易获得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福利的资格,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我国低保家庭基数大,如《2019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到 2019 年年底全国低保家庭达到 2400 万户以上。④那么这一群体在家庭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他们的教育支出状况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支出行为?“低保家庭”是否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如果产生影响,是如何影响?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1)阐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特征,梳理低保家庭行为的特点及低保对家庭行为的影响。
(2)描述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现状及筛选出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因素。
(3)根据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因素,结合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缓解教育负担。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教育支出行为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低保家庭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 同时 , 对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进行研究,及时客观地反映低保家庭教育支出现状,揭露其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低保家庭的认知程度,并有助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实践意义
我国低保人口众多,低保家庭状况与其他家庭有着显著的区别。本研究对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仅对于提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低保家庭作为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变量,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第二章 低保制度与家庭行为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公认并且长期存在的历史难题之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为低保制度),在国际上被称为“社会救助制度”。其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是为了克服我国出现的贫困问题而设定的。我国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体的政策内容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层次的生活保障。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具有保障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的权力以及低保对象的认定权。①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城市非农户口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与此同时,低保家庭能够成功申请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方面的救助,即“低保帽子”成为低保家庭获得其他救助的一张“特殊通行证”。因此,笔者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直接发放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并赋予低保家庭“附加福利”以助于其得到政府及时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表3-1 2013年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费用(单位:元)
表3-1 2013年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费用(单位:元)
.....................

二、低保家庭行为特点
现有文献关于低保家庭行为的研究并不多,并且主题比较分散。本文结合“家庭教育支出行为”概念和已有研究,从低保就业行为和消费行为两个视角归纳了低保家庭行为的主要特点。
(一)就业行为
就业是脱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持续就业有利于缓解代际贫困的问题。近几年来,低保人数开始下降,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低保家庭的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在此过程中,低保制度经常被质疑存在“福利养懒汉”或者“福利依赖”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认为低保家庭的就业行为主要涉及是否就业、就业类型的选择、是否有求职意愿等方面的内容。
1.就业率相对较低
民政部数据指出,近十年来我国低保人员就业率呈现下跌趋势。2010 年民政部社会发展服务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中:在职人员的人数大约是 68.2 万人,占总人数的比重是 3.0%;灵活就业人员 432.4 万人,占总人数的 18.7%。可见,就业率仅为 21.7%,低保家庭就业率相当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城市低保家庭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 2012 年 7 月在济南、长沙、包头三个城市的住户问卷调查数据,目标调查对象为全部是 20 岁—55 岁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其中所有被访者的就业率大约为 60%。①对来自《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课题组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发现所有低保家庭的就业率仅占 24.37%的比重。②可见,我国低保家庭就业人数比例相对比较低。肖萌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低保对象就业状况以与低保的领取时间与低保附带的福利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长期供给的低保福利并未直接造成低保对象的就业积极性的降低。③谢勇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家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年龄越大、不能获得外部经济支持、家中存在学龄前儿童等情况下,低收入群体积极参加就业的概率反而就越小。④林辰乐等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劳动能力等因素对就业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具备就业技能是低保受助者进行就业的关键因素。⑤目前我国低保对象享受同等低保待遇、同等申领条件,并未以有无劳动能力进行区别对待,这可能导致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放弃就业或隐瞒实际就业情况。
表3-2 非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费用(单位:元)
表3-2 非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费用(单位:元)
...........................

第三章 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现状......................25
一、低保家庭的教育支出费用..................25
(一)现状............................25
(二)差异性分析........................28
第四章 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7
一、模型构建...........................37
(一)基本模型............................37
(二)扩展模型...................................37
第五章 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个案分析.........................52
一、个案背景...................52
二、个案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特征............................52
(一)教育支出费用.......................52
(二)教育支出选择............................53

第五章 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个案分析

一、个案背景
个案一是一个长达十年以上的城市低保家庭,申请低保的理由是家庭收入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本地人,夫妻两人共同抚养一个读八年级的儿子。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消毒站职员,借调到街道的网格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住房情况:目前该家庭居住在上海某动迁房区,无房贷,只需交物业费。家中无车,交通方式以地铁、公交为主。儿子就读于公立学校,走读,因为低保政策在校可享受免午餐费,除此无其他资助收入。
个案二是一个五年内的农村低保家庭,申请低保的理由是发生重大医疗事故且家庭长期有人患病,安徽户籍。一家四口,一儿一女。在这个家里,父母都是小学文化水平,姐姐中专毕业。父亲是个体户中的汽修工人,母亲在工厂打工,姐姐今年受疫情影响,辞职在家,无工作,弟弟是八年级学生。父亲因重大事故腿受伤严重,母亲常年身体不好,经常去医院治病,弟弟体质差,也经常去医院看病。家庭住房情况:安徽房子已卖,上海租房生活。家中无车,但有电动车一辆,出行以电动车和共享单车为主。儿子就读于公立学校,走读,在校享受免午餐费福利,在校没有享受其他资助项目。
基于两个个案家庭过去一年的家庭教育支出行为记录,希望从微观层面了解低保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实际情况,剖析个案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特征,并总结其影响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有关个案家庭收入、教育支出等各方面情况,都是通过访谈得知。
....................

第六章 对策

一、政府层面
(一)完善低保配套教育政策,构建更公平合理的保障制度
虽然我国低保水平在逐年提高,逐步实现城乡低保待遇的统一,但是低保增长水平低于我国物价上涨水平。鉴于低保家庭经济困难和教育支出水平偏低,政府需要依据物价水平,联动提高低保水平。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人口流动引起的异地就学、异地低保等问题。目前异地低保家庭通常享受低于生活所在地的低保待遇,家庭难以脱贫。根据 2016 年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仍有 2 亿以上的流动人口。①因此,在提高低保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低保家庭异地居住、异地上学等问题,结合居住地物价水平,突破城乡户籍限制,构建全国低保账户,逐步实现异地就学同等低保待遇。同时针对因教致贫问题,应该为贫困人群设计相应的补偿性教育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如在 2021 年《上海市城乡义务教育中央补助经费管理细则》中提到,免除城乡低保家庭子女的学校代办服务性费用。
(二)适当加大政府教育补助力度,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分析表明政府补贴、免午餐费、助学金等均会影响到家庭教育支出。低保家庭面临子女学习成绩不好,且负担不起高价的校外支出费用的窘境时,通常只能顺其自然、放任不管或难以提高成绩,而导致子女最终只能完成基础义务教育,难以进入更高教育阶段学习。2017 年教育部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高中教育实行普及,需要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需求。②面对低保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其子女也可能偏低的情况,各级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帮扶经济困难家庭,进一步推进教育费用的减免,适当增加困难家庭的补助,尤其是子女学习成绩优异的困难家庭,以提高低保家庭教育水平从而实现全民教育水平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