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在挑选案例对象时,较为充分的考察了案例研究的可行性,最终选择了北京君正这一金融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所带来的微观经济影响。此外,本文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企业金融化与财务状况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应加速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坚持将实体经济的发展置于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中央屡次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为此,央行已四次实施降准政策,并计划于2023年3月27日再次降准。这些降准举措旨在优化流动性结构,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确保资金真正注入实体经济,金融监管机构已采取行动,严格遏制银行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行为。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之基石,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与之相对,虚拟经济,主要涵盖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尽管同样重要,却仍需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多重挑战,如产能过剩、内需疲弱、外需放缓、成本攀升、税负沉重以及投资收益低迷等。然而,虚拟经济的高利润率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涌向金融与房地产领域,以证券、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迅速涌现,虚拟经济的规模持续扩大,使得经济逐渐呈现出金融化趋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脱实向虚”。虽然虚拟经济根植于实体经济,但一旦与其脱节,经济泡沫的产生便难以规避。相较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更具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若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金融和房地产投机,而非实体经济,将会导致国家实体经济过度空心化,大量资本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形成泡沫。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很有可能会引发一场严重的金融风暴。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其背后都隐含着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根本目标是价值创造、实现盈利,在实体利润率持续走低的环境下,企业金融化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金融化”逐渐成为微观层面经济“脱实向虚”的专有名词。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意愿下降,转而投资虚拟经济,大量配置金融资产,更快、更多地获取收益。企业在利用金融化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也承受着金融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节相关文献综述
一、金融化的宏观与微观研究
二十世纪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金融化相关问题,当时著名宏观经济学者Keynes等人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增长,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金融化”这一概念,用以概括当时资本迅速积累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化”在经济管理研究中保持较高热度,学者们对金融化的具体阐释给出了丰富的角度。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金融化”的确切定义仍未形成共识。
Kozmenko和Korneev(2014)分析了金融化背景下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了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徐丹丹和王芮(2011)的观点则指出,在丰厚利润的诱惑下,产业资本持续向金融市场扩张,借助各种策略和方法,将其投资行为深化为更为广泛的金融资本运作。这一变革并非单纯在数量上扩张,更为重要的是资本本质与功能的深刻转变——即从传统产业中孕育出的资本开始逐步向金融资本转化,这即是产业资本金融化的过程。Svilokos和Burin(2017)研究了金融化对欧盟去工业化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基于1995-2015年期间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金融化过程中,制造业部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服务活动。然而,服务业并不能弥补制造业的就业损失。此外,金融化对制造业的附加值产生了负面影响。张成思(2019)金融化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宏观层面的泛金融业金融化,泛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并在经济社会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次是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金融渠道逐渐成为实体企业利润积累的重要源泉;最后是中观层面的商品金融化,购买这种商品的所有权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旨在通过转售所有权来获取利润,而非使用商品本身。三个层次的金融化本质上均显示出了资本追求利润与规避风险的特点,深度揭示了经济体对多元化与市场化金融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强。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金融化
“金融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外的学术著作中。Stockhammer(2004)、Krippner(2005)以及Orhangazi(2008)等学者指出,Financialization是对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占比增长现象的描述,即金融投资所占比重的提升。他们观察到,这些企业来自金融投资的收益占比正逐步攀升。这成为金融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和金融资产的规模在20世纪70年代大致相同,但近年来迅速扩大。跨国货币投机活动,如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货币的大幅扩张是金融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其发展的推动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特征为:随着政府作用的减弱,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在跨境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交易大幅增加;国内和国际金融交易急剧增长。
经济金融化下出现的现象包括:相对于实物资产而言,金融资产的积累显著增加,金融交易的规模比实物资产交易的规模大数倍;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其他行业,其利润增长速度超过普通公司;金融业的需求导致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供应量的增加;金融和融资活动(包括兼并和收购)在普通公司部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公司的经济活动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债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金融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金融资产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造成了泡沫,给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了巨额利润,而泡沫之后的金融恐慌和实体经济的匮乏则给民间社会造成了广泛而巨大的损害。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Berle和Means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制改革,导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于代理人身处公司内部所以更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他们与委托人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分歧乃至冲突。因此,在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滥用这些信息以追求自身利益,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这样的做法会进一步加剧逆向选择现象,即那些最了解市场情况、最能为委托人争取利益的专业人士反而因为缺乏足够激励而无法得到委托。
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下,管理层往往无法获得企业利益的完全独享。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自身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从而存在道德风险。同时,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对于所有者而言,不仅企业经营决策权旁落,又需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成本。尽管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和分歧,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些个人或集体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与期望,将持续左右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因此,即使采用了股权激励措施,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协调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关系。
第三章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19
第一节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现状.............................19
一、宏观角度.........................................19
二、微观角度.............................20
第四章北京君正企业金融化.............................25
第一节北京君正案例背景概况........................................25
一、企业基本情况................................25
二、案例典型性说明.......................................25
第五章北京君正金融化与财务风险分析.....................35
第一节北京君正金融化影响财务风险的机理....................................35
一、金融化影响筹资风险的机理.........................35
二、金融化影响投资风险的机理....................................37
第五章北京君正金融化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节北京君正金融化影响财务风险的机理
一、金融化影响筹资风险的机理
筹资是创办企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筹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企业筹集资金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其在本金和利息支付方面的融资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加,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资金使用的盈利能力可能高于或低于其融资成本。因此,所涉及的财务资源是否能达到预期利用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筹资风险。
北京君正2011-2022年年报显示,如表5-1,自上市以来公司一直没有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以及债券,这说明北京君正的资本完全来源于股权筹资,公司几乎没有偿债的风险,与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相比,如表5-2北京君正的资产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实体投资利润率下降所带来的经营窘境,众多非金融企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加大金融投资,企业这一金融化的行为趋势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是多维复杂的。本文根据对企业金融化的理解,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金融化对北京君正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金融化对北京君正在实业投资方面的决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公司在盈利和运营表现上都不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金融化对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致使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公司核心竞争力下降。
第二,北京君正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金融化战略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不仅为公司缓解了融资约束、增强资金流动性,也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财务状况水平。这种做法促成了一种“蓄水池效应”,即在市场条件允许时,公司能够迅速调集资金进行投资和扩张,从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机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