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范例:“民转公”幼儿园有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1 18:57:1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丰富了获得感、“民转公”幼儿园的研究视角。首先,在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中,学界主要从宏观上探讨公共服务获得感,或是从某一具体领域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公共文体、劳动就业等研究获得感,较少谈及教育公共服务获得感。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教育论文怎么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党的各大方针政策开始进一步传达“要以改革发展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精神,获得感逐渐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和实践目标。教育领域也开始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衡量标尺。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其发展质量与层次直接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成才、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乃至整个民族振兴和祖国未来。在学前教育阶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主要源于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获得程度。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我国掀起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浪潮。2006年,深圳市着手将22所市属幼儿园放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框架下进行转企改制,幼儿园纷纷私有化,民办幼儿园蓬勃发展,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深圳市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此后,深圳市学前教育因“公办园转企”、教育市场化而出现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办学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积弊已久,“入园难,入园贵”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

二、研究综述

由于本文是以“民转公”幼儿园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育服务获得感情况,所以,与本文直接有关的“民转公”幼儿园、“获得感”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

“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的家长获得感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获得感与公共服务获得感、“民转公”幼儿园、教育获得感与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三个部分。在获得感与公共服务获得感方面,国内有关获得感和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主体、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在获得感内涵、价值、测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获得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国外尚无学者以“获得感”为核心展开研究,主要以“幸福感”“满意度”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综合现有文献,国内有关幼儿园转制的研究,以改革开放时期为适应教育市场化而推行的幼儿园“公转民”研究较多。目前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实现“5080”攻坚目标,推进的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实施的幼儿园“民转公”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纵览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国外并没有幼儿园转制的相关概念,更多的是探讨普惠性教育,与本研究探讨的范畴不符,在此不再赘述。在教育领域,主要以教育获得感为主,暂未发现有关公共教育服务获得感的系统研究。

“获得感”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主要从词义解析、需求理论、国家政策规划、实证分析等角度展开。谭旭运等人从需求理论出发,根据需求类型和层次、需求满足的条件和路径、需求满足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经验等方面建构获得感的内涵结构[4]。曹现强、李烁从获得感的提出背景、含义、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意义等方面分析获得感的时代特征及内涵,并总结获得感的内涵特征:一是公平公正,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公平公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包容,保证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都能感受到改革发展的获得感[5]。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旨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20世纪末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公共服务模式和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公民的需求和期望,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重构。美国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对公共管理理论隐含的缺陷进行批判,并建立了新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三大核心观点,即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66],七大原则: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哈登认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67]。第二,追求公共利益,关注受众需求。公共利益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因而公共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的需求。因此,公共服务的设计和提供应该基于公民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第三,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基于公共参与和合作的基础上。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促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并提高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公众的参与度。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公平公正地为公民提供服务。第五,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公共行政人员的责任既有现实性也有复杂性,应肩负起多重责任。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要求公共行政人员具有责任心、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同时,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者也要善待这些公职人员。第七,超越企业家的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官员必须将其在解决和治理公共问题的角色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68]。

二、优质均衡教育体系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保障个体是否有权享受优质教育的角度,为各国教育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实践归纳、概括了一个优质均衡教育体系(Available,Accessible,Acceptable,Adaptable)框架。该框架从可获得性、可进入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四个属性出发,呈现出任何类型、任何级别教育的基本特征,对于指导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可获得性(Available)意味着每个儿童都应该能够获得教育,无论是因为地理、财政、文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障碍。因此,政府建立的教育体系应在学校数量、教育投入上体现充足性,教育资源在分布、分配上要体现均衡性。可进入性(Accessible)意味着教育机会必须是无障碍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包括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即教育体系要秉持“非歧视原则”,保障个体的受教育权利,强调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可进入性。可接受性(Acceptable)意味着教育内容必须是多元化的,包括不同性别、文化、语言、宗教和能力的学生,同时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权和文化背景。从教育质量出发,认为政府层面要设置全国教育质量最低限度的标准,课程与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可适应性(Adaptable)意味着教育必须能够适应各种需求和情况,如灾难、冲突、难民和流离失所的儿童等。强调教育体系要能灵活应对世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真正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变局的人才[76]。

“获得感”是获得利益、好处所产生的感觉、感受,指向对获得物的评价或评估。因此,对获得感的评价要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评价目标相契合。4As框架对优质教育体系基本属性的描述,不仅与我国构建普及、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体系的战略要求不谋而合,也为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和实践提供行动框架。因此,本研究认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框架可被应用于学前教育服务领域,以研究家长获得感。

第三章 “民转公”幼儿园的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之调查研究设计 .... 29

一、调查研究目的、问题与假设 ....................................... 29

二、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的调查设计 .......................... 31

第四章 “民转公”幼儿园的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之调查结果分析 .... 45

一、“民转公”幼儿园的家长教育服务获得感测量结果 .................... 45

二、“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对家长获得感的影响效应 ................ 64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74

一、重点关注家长获得感较低的维度,提高教育服务的便利性 ...... 74

二、加大保障性教育服务供给力度,满足家长需求及利益 .............. 75

第五章政策建议

一、重点关注家长获得感较低的维度,提高教育服务的便利性

教育服务的便利性是指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或平台,是否能够方便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降低教育获取的难度和成本。可以通过丰富学区内的园所类型,提高家长的选择性。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从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高教育服务的便利性。

科学合理布局学区内的幼儿园,丰富园所类型。在保证普惠性园所覆盖率达标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招标、出让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幼儿园,增加可选择的幼儿园数量,提高家长选择的空间。并提高幼儿园信息透明度,建立幼儿园信息公开平台,公开幼儿园的资质证书、师资力量、学费标准等信息,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儿园情况,便于做出选择。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创新的组织模式,如公共-私人合作、社区治理等,这些模式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可以尝试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同建设教育设施,提供课后服务和文化活动。这种组织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题,也方便了幼儿和家长的教育获取,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此外,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教育服务方面,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家长及幼儿的需求和体验。通过智能化技术、便捷的服务平台推行跨区域招生,让家长可以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查询可选择的幼儿园,避免受限于学区的限制。

教育论文参考

第六章结语

一、研究创新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丰富了获得感、“民转公”幼儿园的研究视角。首先,在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中,学界主要从宏观上探讨公共服务获得感,或是从某一具体领域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公共文体、劳动就业等研究获得感,较少谈及教育公共服务获得感。本文尝试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家长对“民转公”幼儿园教育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其次,学界对“民转公”幼儿园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实现“5080”目标的最优路径,而学界对深圳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财政支付能力开展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办园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却微乎其微。因此,本研究尝试将获得感引入公共教育服务领域,从家长获得感的角度衡量教育改革成效、发现问题、寻找提升策略,为学前教育服务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二是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提高家长获得感水平的测量精度,并对“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对家长获得感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整体量化。已有研究在获得感水平测量上,多是将“获得”的具体内容或利益的变化等同于获得感的提升,或者只从主观体验层面进行类似于传统满意度的获得感测量,其科学性有待验证。本研究对获得感的测量在理论基础的支持下,基于潜变量的因子分析技术,从多个方面测量获得感,减少测量误差,并将各项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作为加权的权重,计算家长获得感水平,这样能够减小简单加总造成的测量误差问题,提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在测量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使用MIMIC模型,科学量化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对家长获得感的影响效应,全面分析各项因素对家长获得感的影响。

三是基于家长获得感测量结果,结合官方统计数据、访谈结果综合分析目前“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的缺口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补齐“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短板来提高家长的获得感水平,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提升家长获得感的对策。已有研究主要从政府角度或供给侧的角度研究教育改革现状、评判改革成效,较少关注供给客体对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及主观感受。本文研究政府、幼儿园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切实满足家长的需求,哪方面做得不足,以及这些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向促进家长获得感。这样相当于追溯家长获得感低的内外部原因,针对性提出优化“民转公”幼儿园教育服务的供给对策,尽可能避免个人主观臆断。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