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案例: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探讨——以高校创新类课程论坛为例

发布时间:2023-06-17 10:41:5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与话题设计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在线课程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进行研究,借助“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论坛功能,依据研究出的话题设计框架,以《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为例,设计并实践了在线讨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研究背景

(1)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论文怎么写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际关注点。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信息化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者六大能力:创意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批判思维、解决、决策能力;研究、获取信息能力、科技理论及应用能力;信息化公民素养。2016年6月,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的《ISTE学习者标准》中提出未来学习者的七大角色:被赋能的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的构建者、有创新意识的设计者、有计算思维的人、有效的传播者、全球合作者。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人才的关键特征,而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例如,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大学习者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1]。2019年3月,教高厅函〔2019〕22号文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引领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2]。

1.2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2.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探索如何设计能够引发有意义交互的在线讨论话题,并选取高校创新类课程进行话题设计和讨论实践,分析学习者的交互情况,验证话题设计的效果,最终给出在线讨论话题设计和实施的相关建议。

本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1)提出话题设计原则,构建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框架

在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线论坛话题设计原则,构建了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框架。

(2)结合高校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话题并实施讨论

基于话题设计框架,结合《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八个在线讨论话题,进行了话题讨论实践和学习互动。

(3)分析课程论坛交互情况,提出在线讨论相关策略和建议

一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在线论坛中学习者的交互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课程论坛的学习体验进行了调查;三是结合学习者创新作品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提高高校在线课程论坛交互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交互(Interaction)

“交互”内涵丰富。在麦加利辞典(Macquarie Dictionary)中对“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在《教育大词典》中将Interaction翻译成术语“相互作用”,并将相互作用定义为一个因素各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交互内涵过大,为了区别于一般交互,陈丽(2004)使用术语“教学交互”替代“交互”[4]。王志军(2015)对教学交互的本质进行了如下界定:为了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学习环境中的主体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5]。

针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最具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穆尔(Moore,1989)按照交互对象将交互分为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三种类型。陈丽(2004)提出教学交互层次塔,将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层标准,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6]。王志军(2015)提出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模型将教学交互按照认知参与度进行分层,分为操作交互、寻径交互、意会交互和创生交互[7]。

本研究中的交互是指教师、学习者以及助学者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对经由教师(或助学者)精心设计的在线讨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和协作的学习活动。

2.2理论基础

2.2.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是当今建构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以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应运而生。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者观和学习观,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13]。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或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注重社会性的客观知识与个体自我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视它们为不可分离的、循环发生的、彼此促进的、统一的社会过程[1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者观,即学习者应该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互动。维果茨基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认知建构能力的形成又和儿童在其身边的环境所进行的各种互动密切相关[15]。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即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有意义的社会协商[16]。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在线讨论话题的设计以及在线讨论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知识的社会建构性,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环境,善于营造自由、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基于学习的社会协商性,教师要基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出能够激发学习者思考的问题,促进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积极共享、协商和建构知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基于学习的情境性,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依托真实的情境来设计话题,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兴趣和动机,提升在线讨论的效果。

第三章在线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框架.............................13

3.1在线讨论话题设计原则...................13

3.1.1探究性原则..................................13

3.1.2劣构性原则...............................................14

第四章创新类课程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与实践................24

4.1研究对象和实施环境.....................................24

4.1.1研究对象............................................24

4.1.2实施环境................................25

第五章创新类课程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效果分析......................39

5.1数据收集与处理.................................39

5.1.1交互关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9

5.1.2交互内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0

第五章创新类课程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效果分析

5.1数据收集与处理

在《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论坛中,学习者主要通过对教师设计的讨论话题直接回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学习者在参与在线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交互数据。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于“学习通”平台讨论区。

5.1.1交互关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交互关系数据主要是用来对学习者交互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的分析软件为Ucinet 6.0,在Ucinet 6.0中,所有的数据均用矩阵形式来存储、展示和描述[78],因此为了便于统计,将59位学习者依次编号为S1,S2,S3,S4,S5,S7,……S59;对教师编号为T,对助学者编号为A。

网络关系的方向性有无向和有向两种,本研究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有向的,因此使用有向赋值邻接矩阵对交互关系进行处理,行一般看做是交互关系的发起者,列一般看做是交互关系的接受者,矩阵中的数据代表交互的频次。以每位学习者的跟帖作为分析数据,经过统计并整理,汇总到Excel中,建立相应的社会网络关系矩阵,如表5.1所示。

教育论文参考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研究总结

6.1.1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与话题设计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在线课程论坛中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进行研究,借助“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论坛功能,依据研究出的话题设计框架,以《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为例,设计并实践了在线讨论。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综合整理归纳国内外与话题设计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在线课程中在线讨论话题设计的三项原则——探究性原则、劣构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设计话题的三大环节——话题的目的分析、话题的内容设计以及话题的呈现设计,并构建了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框架(认知性质—话题来源—情境创设—问题支架—问题链—话题呈现),具体阐述了三大环节中的相关内容设计。

(2)本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中进行了在线讨论问题设计和实践,并提出了有效实施在线讨论的相关策略。首先,做好讨论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为学习者提供论坛使用指南,制定并说明在线讨论的评价标准。其次,随着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在线讨论问题,并发布公告及时告知学习者,在讨论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回应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链,积极引导和推进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在讨论时间截止后,教师需要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与反馈,总结要注重及时性,同时,以个别反馈的方式效果更佳。通过实践,验证了引发有意义交互的话题设计框架的可行性。

(3)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在线讨论交互的质量和效果。在参与度方面,在线讨论整体参与率高,八次话题讨论均达到了3级深度,最高达到7级深度。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学习者交互形成的社会网络凝聚力较高,学习者之间双向交互频繁,大多数的学习者交互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