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职称论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定位

发布时间:2011-03-15 15:21:05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定位
摘要:信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定位高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应该从关系到国家命运这个高度,围绕学生成才这个核心,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代写职称论文树立德育工作的新观念,遵循德育工作的科学原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定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必须从价值、目标、观念、方式、原则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从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一、价值定位德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联合国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德育工作的价值正体现在构建这些“支柱”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当代大学生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是,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高校要从“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和推动德育工作,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开展德育工作。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坚持德育首位都作过许多精辟论述。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列为抗日军政大学校风的第一条,并提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年,他把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概括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德育首位的教育思想得到初步确立。邓小平曾多次重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使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首位”的教育思想在新时期得到确定和发展。江泽民同志一再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其主要表现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否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决定国家面貌、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对此,国际教育界已有充分的认识,德育工作已愈来愈成为整个世界教育工作的重心。尽管各国的社会体制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重视德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呼声是一致的。特别是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提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日本在这方面的转变更为明显。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长期都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智、德、体的顺序来表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实践,日本对其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已有明显的改变。日本战后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原因何在/日本人自己认为,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明治维新以后积累起来的人才,并认为对人才依靠的是人才的德智统一,首先是德的素质。我国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教育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历史。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强调“品德”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并看成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了的真理。但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泛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很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却抓得较松,因而出现了有的学生成绩优秀却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抓好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放在高校整体工作的首要地位。
二、目标定位德育工作在高校“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德育工作要着力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坚持不懈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这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第一,高校德育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才能更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学生的需要源于现实,具有多样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德育工作具有长期的规划和相对固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决不能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视而不见,脱离实际生硬地去做工作。成才是学生最现实、最基本的需要,德育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成才为着眼点,努力把德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工作在高校“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不可忽视。德育的功能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对某一政治事件的直接态度和日常的思想认识问题,更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成长发育时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的教育环节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二,围绕总目标展开的横向与纵向合成的目标网络体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其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就是第一层次的子目标。再根据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教育在内容深浅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德育内容与具体实施规划结合,是另一层次的子目标……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在整体上相互衔接,构成了目标网络体系。第三,拓展德育内容,变单维德育为多维德育,有利于实现高校德育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出现了新的要求。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是未来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要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才能的发挥及其成就的大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不仅要培养竞争型、开创型的复合人才,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高校德育应走出单一政治化与阶段化教育的框框,相应增加与未来竞争环境相适应的竞争生存意识、科学创新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训练课程,增加全人类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诸如协作意识与能力、和平与发展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还要加强隐蔽课程的德育内容建设,发挥智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德育只有多维拓展,贴近社会变革,注入时代精神,才能真正完成塑造现代人才品德素质的重任。第四,充分重视“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两课”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必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诚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终形成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课”作为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课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和非常重要的。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导向课,仍然是高校德育不可动摇的主旋律。现今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道德问题,而目前“两课”教学内容稳定有余,更新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变化了的道德生活,某些教育内容由于陈旧而严重脱离实际,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课”教育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新问题,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只有把马列主义教育同用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定位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工作的方式,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现代化全局的大问题。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该在素质教育中贯穿德育,将高校德育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素质看作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一方面,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面临新的任务和目标,迫使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在德育中走形式,仅仅依靠每学期几次德育课程就完成德育工作的状况。另一方面,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织形式也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要方式更新,要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教育效果缺失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
第一,网络建设成为重要的德育工作阵地,要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传统德育教学基本上是“三个一”方式,即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学生对现实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听、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向教学领域渗透,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逼真表现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深受学习者的喜爱,并使教育的质量、效率大大提高。面对这种教学趋势,德育教学也要不断地充实教学素材,增强思想教育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提升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正确看法,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行列中来。要将网络技术引入高校德育工作,以实现德育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第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使之成为现代开放大德育体系的支柱与核心。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学会做人的教育,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言传身教、榜样仿效、修身养性等富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这是中国道德教育的方法上的优良传统。高校德育是通过德育工作者进行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高校德育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管理者和教育者)和四种职能(教育、管理、服务、科研),所以,德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工作构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渠道,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方位落实、全过程贯穿的立体大德育格局,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发挥学校育人的整体作用。德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的神圣职责。第三,更新德育方法,变低效德育为高效德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价值观念点多面广、纷繁复杂的形势,要利用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契机,探索讨论式”“、对话式”“、导向式”的新型德育方法,注重变单纯的灌输模式为参与式、诱导式。通过民主式的引导,让青年学生在复杂信息面前分析、对比、印证、感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作报告、念报纸、学文件、背条文等旧的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载体和阵地,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使教育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又能增加吸引力、感染力,最终达到解释疑惑的目的。德育决策手段的科学化也是重要的方法更新,高校德育应选准现代科技与德育的切入点,加大投入,配备现代德育设备,利用现代传媒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开发德育软件,及时准确整理和应用最新信息。第四,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为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为切入点,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架设沟通师生的桥梁,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做一些务实工作,使道德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关爱的真谛所在。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就要把“重人格”和“立规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列入各种规章制度或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中,调动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注重把身边一个个日常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说教变成大学生自主进行道德体验的过程,在不断进行道德参与、道德选择的同时,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
四、观念定位转变德育观念,变传统德育为现代德育,这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确定主要不是取决于外部灌输了多少观念、思想、概念和结论,而是取决于被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认同、心理上的相容与接纳。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工作是世间最复杂的工作,德育工作在高校“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处于统帅地位。高校工作必须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改革的先导,要从高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确立起四大观念:第一,创新的观念。在科技和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和千变万化的世界,大学生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注视着社会,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改变那些滞后于时代的旧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模式,努力做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要克服过去形成的思维定势,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实现“主渠道”要有新面貌,社会实践要有新突破,思政教育载体要有新拓展,管理水平要上新台阶。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主要的时代精神,这就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和视野。第二,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观念。德育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例如:德育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人,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文化十分注重追求人格理想,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泛爱众而亲仁”,即君子应该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因此,我们完全应该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关论述作为今天德育的积极借鉴和必要的补充。第三,拓宽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念,变封闭德育为开放德育。在高校内部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打破传统的政工包揽德育,德育与智育割裂的格局,尽快建立党委领导下,学校行政系统为主,各方力量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智育、体育和管理之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整体功能。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作用,发动家庭、社区参与青年人的道德教化,建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关系互动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德育工作的新理念还要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密切配合进行的。但在今天,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全球通讯在瞬间完成,大大小小的网站把地球变成一个“全球学生在宿舍的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第四,德育必须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念。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注意到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增多的现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那些不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对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原则定位德育工作是学校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我国高校由于传统的“学校办社会”模式的影响,人员较多,而且十分庞杂,这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不同,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高校德育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员性与全面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学校所有部门及学校所有教职工的职责,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与从事智育、体育、美育的专业人员共同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树立“两个课堂育人”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管理学生,更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指导学生,更要服务学生。同时更应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只有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育人”这一系统工程中,只有在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中才能体现德育的价值,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育人思想应该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教师、教辅人员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工作中来,统一思想,群策群力,共同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第二,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前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和准职业训练过程,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及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德育工作只有与学生的成才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工作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首先,了解工作对象是加强工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只有经常性地深入到班级中间、学生中间,不但作为学生的老师,而且成为学生的朋友,才可能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掌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轨迹,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工作内容实行阶段性针对教育,如可按大学学习时间分为低年级养成教育阶段及高年级专业教育阶段,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再次,工作方法要坚持共性培养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人施教,因才施教,鼓励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不拘一格的人才脱颖而出。否则,千篇一律、不分教育对象盲目地、笼统地开展工作,将是空洞的,也是难以奏效的。第三,多样性和科学性原则。德育工作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它的科学性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强。只有探求德育工作规律,改变过时的工作方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坚持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寻找德育的突破口,进而增强工作效果。只有实现了德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才能使德育更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在实现德育工作途径多元化,坚持第一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还应在高校积极开展高品味、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高校“环境育人”的职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如同一个大熔炉,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陶冶其情操,激发其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应该从关系到国家命运这个高度,围绕学生成才这个核心,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树立德育工作的新观念,遵循德育工作的科学原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