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灾难性视图的新闻伦理道德

发布时间:2013-11-10 19:29:36 论文编辑:jingju

一、灾难性新闻图片与新闻伦理简介


(一)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


以《新文化报》2012 年 4 月 4 日第 A01 版为例,笔者选取 50 人作为被调查对象,有效问卷 42 份。其调查内容是:拿到该报纸,受众的第一选择是阅读新闻图片还是文字报道?选取 4 月 4 日的《新文化报》的原因是,头版新闻刊发了一幅关于 4 月 2 日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市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新闻图片。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当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受众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如表 1),读者在翻开一张报纸时,38.09%的人会首先选择看图片。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侧重关注图片新闻。而新闻图片的功能也不再简单的一化,在满足新闻性同时,还要保证图片能容能够突出现场感,尽可能地还原真相。


1.中西方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差异


(1)选择题材上的差异
灾难性新闻图片,往往让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图片选择好了,版面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选图是比较花心思的。这项工作应伴随新闻的发生同步进行。当灾难性事件一发生,编辑就得考虑,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在这一阶段,编辑除了对稿件和重要性进行判断外,如果越有夺目的图片,那么说明新闻就越重要。而组版最关键的往往就是图片的运用。
如,2005 年 10 月 23 日,一架尼日利亚的波音-737 客机在飞行途中坠毁,包括尼日利亚总统助手、尼日利亚铁路公司董事长在内的 114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当时在设计版面时,想通过图片来表现主题。由于飞机出事 8 小时后都没有找到残骸,当时并没有遇难者的图片,于是编辑决定用亲人们焦急等待的图片来表现,版面上的一张大图,是从俯视的角度拍摄的:一个妇女伏在地板上哭昏过去;而在版面的上部,则用一组竖片来表现亲人的表情:有希望从报纸上获悉消息的,有焦虑等待的,有绝望无助的,有掩面哭泣的。这组图片,就像一个流动的图画,让整个版面生动起来。
而我国在报道灾难性新闻图片的时候,只是单一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的需求,不会有机会更深层次的了解灾难性事件。以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吉林地区都市报——《新文化报》为例。截取的时间点为,发生地震的第二天(5 月 13日)至第一个哀悼日(5 月 19 日)。这期间共发行六份报纸,13 日头版没有刊发任何关于地震的信息;14 日、16 日、18 日头版所刊登的新闻图片内容都是救援官兵在抢救伤者;16 日头版图片内容是汶川航拍的全景;17 日是总书记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通过事例可以看出,我国的灾难性新闻图片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单一化,内容主体都是以群体化出现,回避以个体为主体的画面。在展现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习惯性地选择突出围绕着官兵指战员抗震救灾行为,共产党领导力和政府的执政力去宣传和歌颂等群体。我国“汶川地震”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媒体同样保守地选择了对社会的影响或者是褒奖政府行为作为核心报道。.....................
..........................


二、灾难性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一)使用“黑镜头”,营造悲伤氛围


在图片新闻报道中,不但要严厉尊重遵照新闻纪实,更要化作受众的消压器、减压阀,来缓解受众的心理担负和心理压力。汶川地震期间,有一张被称作是“最巨大的母亲”的图片就是运用“悲剧美”的手法向受众来讴歌、赞誉中华儿女面临灾难时百折不挠的肉体。作为影像记者,任何时分都承当着双重的社会身份——作为采访者的身份和作为普通社会人的身份,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首先要思索其影像报道能否会对当事人乃至受众和社会形成进犯和伤害,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记载者。取得第 48 届荷赛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的《海啸》(图 6)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诠释,摄影者阿尔科·达塔打破常规,只把死者的一只胳膊摄入了镜头,使新闻信息和死者威严两不误,可谓独具匠心。
“黑镜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响,指的是摄影记者拍摄一些有悖于新闻伦理的图片,内容以死亡、疾病、贫穷为主题,从而反映不同社会、阶级和层次的差异。他们大多是运用消沉阴冷的灰黑色彩去警示世人,在灾难性新闻事情中运用的尤为频繁,这些传播者以为越是惨痛、越是宏大、越是恐惧,受关注水平似乎就越高。
以上的四张图片中就是汶川地震发作后的凄惨局面,繁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而“黑镜头”过多的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不只可能招致人们看待死亡不正常的见地和心理,而且可能产生漠然置之麻木不仁的免疫结果。因而,注重新闻的均衡战略在灾难报道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摄影家贺延光曾经说过,“在面对灾难的时分,我们要传达给读者的,不应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还应有对生的自信心。”①


(二)职业情感冷漠化


灾难新闻图片过度展现,很容易使我们构成一些错觉:灾难事情间隔我们很近(天天都有灾难性新闻发作),还是灾难事情间隔我们很远(这仅仅是新闻报道,几张新闻图片而已)?这都会影响受众正确认识本身所处的环境。万生云研讨发现:“灾难新闻图片的恐惧、暴力的影像会经过积聚方式逐步毁坏受众的正面的认知构造,在社会中构成看客心理和窥私心理,毁坏社会整体的安康心理构造”。其二,血腥暴力的影响会惹起受众负面消极的心理反响。近年来,这个问题越创造显,一些画面恐惧血腥、视觉效果过于震动的灾难新闻照片曾在西方社会引发宏大争议和批判,大多数受众是不能也不会承受这种画面的,他们普遍以为,会给他们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心情和恐惧、惊惶、厌恶的心理。.......................
.............................
 

三、“波特图式”解释灾难性图片报道中伦理问题.......................13
(一)“波特图式”的结构及功能 ..............................................13
1. “定义” ....................................................................................13
2. “价值” ...................................................................................13
3. “原则” .....................................................................................14
4. “忠诚” ....................................................................................16
(二)典型案例...............................................................................17
1.事件一.............................................................................................17
2.事件二..............................................................................................18
3.事件三..............................................................................................18
(三)运用“波特图式”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8
1.第一步: 经验性定义 ....................................................................18
2.第二步: 价值观的选择 .................................................................19
3.第三步: 伦理原则 .........................................................................20
4.第四步: 忠诚于谁 .........................................................................21
四、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坚持的方法和责任......................................22
(一)灾难性事件中媒体的责任....................................................22
(二)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图片时应坚持的方法........................22
1. 要客观地处理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之间的关系...............23
2.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24
3. 内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25
4. 构建监督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25
5. 新闻媒介需要重提“正本清源”的问题 ....................................27
...............................................

 

结语
近年来我国传媒业的变革和开展,新闻媒介也进入崭新的时期,而就在这个开展的期间,我国媒体低俗化、商业化也日益加重,充满着不正确的理念和运作,以至错误解读了新闻概念的实质内涵。从本文所举得的一切案例看,媒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潜移默化中形成新闻产生程序的格式化,就好像消费作业中的流水线,反复单一千篇一概的动作,这种格式化招致记者在感知外界时的机械与麻木。①
随着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和透明化,媒体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愈加及时全面,灾难性新闻在传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像传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经过各种视觉传播元素停止着全方位的报道。避免不恰当的报道引发的负面影响,应该把握灾难性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廓清事实、解疑释惑,戒备世人的目的,以此来权衡新闻报道,特别是影像报道的品味,任何与公众利益、受害者利益和社会效果相背叛的影像应该坚决丢弃。
本文经过运用波特形式对案例的剖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图片新闻报道所面临的伦理抵触是有效的,能够提供进一步评价的价值观和准绳机制,在媒介的传播活动中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灾难性新闻事情发作后,摄影记者仍然是报道中主要角色,希望他们能在日后的理论中以社会效益为重,暂时抛下本身利益与严肃的道德伦理观念相分离,为受众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为公众效劳,同时,还要统筹不给事情当事人形成二次伤害,最终完成积极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艺馨,李可桢.新闻伦理研究文献综述[J].大观周刊,2011 年 16 期.
[2] 蒋理.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J].学理论,2011 年.
[3] 罗以澄,侯迎忠.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 年.
[4] 石丽娟.波特模式对新闻媒介的反思[J].才智,2011 年.
[5] 靖明,侯晓辉.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冲突和反思——试析“记者抓拍雨中摔跤事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
[6] 向伟华.对媒介伦理道德推理模式的考察:波特图式的引入和适用[J].媒介研究,2010-12(8-2).
[7] 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 年.
[8] 胡兴荣.新闻伦理的冲突与客观性标准[J].中国传媒报告,2003 年,第三期.
[9] 苗艳.论灾难新闻摄影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3 期.
[10] 蔡佩.新闻图片传播中的悖论分析[J].东南传播 2009(3).
[11]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 年(1).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