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民俗学建设的启迪

发布时间:2013-11-07 17:32:57 论文编辑:jingju

一、《庄子》的民俗视野


庄子一生生活在平民中间,过着贫因而谈泊的生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了解风俗民情。作为冷静睿智的思想家,他又特别关注社会,对现实、人生有着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清醒而又独特的思考。庄子于“学无所不窥”,又“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因此庄子有条件、有能力在著作中记录下纷繁多样的先秦民俗事象。庄子以耳闻目见的民俗活动为记述对象,广泛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反映出庄子的民俗视野极为宏大开阔。因此,与先秦其它诸子著作相比,《庄子》一书的民俗资料价值和对先秦民俗史研究的文献参考价值都是令人惊羡的。
本文对《庄子》中涉及的民俗事象进行仔细识辨整理,并依据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俗学》中对民俗事象的分类,从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四个方面对《庄子》中的民俗材料护列如下:
1、经济的民俗
经济的民俗是民俗中代表经济基础的部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又是由物质生产的民俗、交易和运输的民俗、消费生活民俗三部分组成。
1)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繁衍、社会发展进步、文化不断繁荣的前提。庄子所处的时代,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采集、狩猎、渔业、农业、手工业、养殖业、冶铸业等经济生产门类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不断革新,能工巧匠大量涌现。这种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促使当时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不断在继承中出现变异,导致物质生产习俗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在《庄子》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达生》篇的寓言“殉楼承蝎”属于自然采集习俗,这是人类原始经济生产的古俗。比采集更为进步的狩猎,这也是山村经济生产的重要习俗。《庄子》中多处言及古代的狩猎习俗,如《肤筐》:“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周署、曹苟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罕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应帝王》还记有以蹭弋捕鸟,以熏凿法捕麒鼠的狩猎习俗。《山木》说丰狐、文豹虽“静”、“戒”、“定”,仍不免于周罗机辟之患,是“其皮为之灾也”,这里既有狩猎工具、对象的介绍,也说明当时有猎杀狐豹谋取其皮以为衣裘的习俗。《庚桑楚》说古代善射者井“一雀适界,界必得之”,《山木》则说翼有弟子蓬蒙善射,这是对古代狩猎英雄的介绍和称扬。..............
...............


二、《庄子》的民俗观


通过上文对《庄子》民俗资料的搜集、罗列,可以看到庄子对民俗事象的熟悉以及《庄子》中对民俗事象的广泛运用,也说明庄子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民俗事象的重视,以及他驾驭民俗事象以阐发其玄思哲理的高超技巧。
庄子并非一个与世隔绝、远离世俗的方外之人,而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世俗之中,关注国计民生,熟谙人情世故,博闻广见,而思想却高蹈出世、超尘脱俗的哲人。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一个时代的文化集中体现在该时代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却更广泛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问。”庄子正是全面考察当时的行为文化层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吸收扬弃同时代的其它思想理论体系,构建起自己的源自老子的道家哲学体系,也反映出他独特的民俗观点。


1、《庄子》对现世民俗的批判
庄子生活在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社会面貌急剧变化的战国时代。此时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得到解放,处士横议,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天”的观念、鬼神信仰有所淡化,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然和人类自身,因而对人自身的认识与观照得到强化。
民为邦本的早期民主思想因素开始出现,人们对周天子及诸侯的神圣化和盲目崇拜己开始衰退。这些都是社会进步、人文精神加强的表现。但此时的诸侯争战掠夺,又使国不堪其扰,民不堪其苦。统治者的严刑峻法,压制百姓,更加重了人们的苦难。此时士的阶层为适应统治者克敌制胜的需要而兴起,他们游走诸侯,奔走权门,或为济世救民,或为谋取利禄功名,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推销各自的治国方略,论辩盛行,相互攻评。但是策士们朝秦暮楚,依附权势,往往朝为布衣,夕为卿相,造成社会上以富贵为荣、以贫贱为耻的心态的广泛存在,社会风气也变得浮躁、虚伪、奸诈、猜疑、欺侮;思想流派的兴盛与论争又造成了人心的混乱、思想的芜杂。这些政治、社会、思想的因素必然会给庄子所处时代的民风民俗以深刻的影响。.......................
.............................


二、《庄子》的民俗观........................................................................15
1、《庄子》对现世民俗的批判...........................................................15
2、《庄子》对理想民俗世界的构想......................................................17
3、《庄子》民俗观之得失..................................................................19
二、《庄一护》的民俗内容与其哲学体系之关系.................................24
1、《庄子》中的民俗事象对其哲学观点形成和表达的重要影响............25
2、《庄子》哲学观点对民俗事象的观照与吸纳...................................30
四、《庄子》对当代民俗与民俗学建设的重要意义..............................32
1、《庄子》对当代民俗建设的意义.....................................................33
2、《庄》对当代民俗学建设的意义............................................35
.................................

 

结语
通过对《庄子》一书全面的民俗学考察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一、《庄子》一书内容宏富,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的方如阳,具有多种文化底蕴,可以给不同学科以有益的营养和启迪,人们以从学、文学、语言学、关学、养生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视角去研究己,民俗学也能在庄学研究领域一显身手。因此《庄子》并非只属几折学,《庄子》研究永无止境。本文的研究算是是对《庄子》民俗学价值的发掘的新尝试,为将来《庄子》民俗学研究的全面、深入进行做一些先期作。
第二、《庄子》的跨学科、多维度研究已是人外所趋,这既符合”今人文学科研究向边缘性、交叉性发展的共同走向,也是《庄子》自身!不可多样的内涵向研究者发出的呼唤。《庄子》的民俗学研究正是应运而生,这一研究的深化必然有助」“重新认识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析学思想体系。
第三、古老的《庄子》在新的时代又有其新的认识价值。它不仪能够陶冶今人的情操、抚慰现代人的心灵、改革当代民俗、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而且能推动民俗学对先秦民俗文化史的全面了解,引起人们对先秦诸矛著作民俗学解读的兴趣。因此《庄子》并末走出现代人的视野,相反,却以新的姿态参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也是《庄子》的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庄子生态智慧给我们的启迪仍然是很深刻的。当人们刚刚跨入文明的,他便以智者的敏锐,洞察到人类生产活动会干扰或破坏自然环境,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万物,保护环境,呼吁‘无以人灭天。’这无疑是给世人开了一副清醒剂,具有振聋发碳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章行标校:《老子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2、孙雍长注译:《老子》,花城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孙雍长注译:《庄子》,花城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5、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6、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7、孙以昭常森:《庄子散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8、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一一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9、刘笑取:《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10、阮忠:《庄子创作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1、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H月第1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1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4、[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芡著,徐筱春译:《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5、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