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硕士论文精选范文:政治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社会变迁期中国社会稳定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3-04-11 22:31:57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社会稳定: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一大难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代写硕士论文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对内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特殊时期被许多专家称之为“社会转型期”。转型时期的社会既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在领域、区域、阶层、组织、利益和观念上都在发生迅速的分化,而传统和旧有的社会稳定机制和社会整合方式又无法适应这种快速的社会分化,以致在分化与整合交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空白环节,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影响,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稳定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转型时期的阶层结构分化与执政基础的弱化


社会转型,泛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和过渡。对于这一过程,学术界称其为社会转型。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实质上表现为“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①所谓整体性的变动或结构变迁,并非仅指社会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变革,而是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的社会整体的擅变。社会系统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每一个要素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可能都在经历着发展的量变,而且单一要素的变化也都可能引起其它相关要素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要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相互作用推进社会整体变迁之前,单一要素的变化只能引起社会转型的一个量变,它本身还不能称为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作为整体性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转型的领域来看,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从转型的内容来看,首先是社会结构的转化,即当前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社会身份结构的重大转变。其次是社会机制的转化,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转化。最后是观念的转化,即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的变迁。②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使中国社会进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


第二章经验与局限:传统体制下社会稳定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建立起一个以资源全面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高度一体化社会。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全面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文化教育,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的全面的干预和控制,从而以全面干预和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稳定模式得以形成,在建国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社会稳定模式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动员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稳定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日益显现,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减弱,难以适应转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社会稳定模式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建国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军事威胁、困难重重的财经状况、极其落后的文教事业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大量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在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形成,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新生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催生了以强力控制经济和政治为特征的社会稳定模式的诞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949年10月1日,随着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仅用3年时间,通过对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壮大了国家的财经实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财政基础。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按照通常的标准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项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计划。”①美国学者迈纳斯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和稳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判断,50年代的工业化都是杰出的成就。”.......................
..............................


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的缘由...........................................1
国内外对该问题研究综述.........................................5
三、本文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9
第一章社会稳定: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一大难题.................12
一、转型时期的阶层结构分化与执政基础的弱化................12
二、当前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8
三、政治腐败与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24
四、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29
第二章经验与局限:传统体制下社会稳定模式的回顾与反思........35
一、传统社会稳定模式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35
二、传统体制下社会稳定模式的运作机制.......................................42
三、传统体制下社会稳定模式的局限性...........................................46
四、传统社会稳定机制在社会转型时期失灵的原因分析..................50
第三章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追求.................59
一、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是转型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59
二、科学的社会稳定观的内涵与特征分析........................................64
三、正确把握转型时期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67
第四章政治发展:当前转型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切入点.....................77
一、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77
二、转型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政治因素......................................79
三、社会转型时期发展中国家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分析........................89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与措施............................93
第五章对策研究一:当前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选择......................100
一、完善转型时期多元社会结构的政治协商制度..............................100
二、构建转型社会多层次民主参与的新模式.......................................103
三、拓宽转型时期多元社会的利益表达渠道.......................................118
四、强化对转型时期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11
五、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舆论导向和文化环境...................................114
第六章对策研究二: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实现机制..............................119
一、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以法律调控为手段的社会控制机制...........119
二、建立适应转型特点和中国国情的社会宣泄机制.................................122
三、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机制...........................................126
四、建立以社会稳定指标体系和社会心态研究为内容的预警机制.........131
结束语在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构建和谐社会......................................135
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35
二、正确认识当前转型时期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136
三、通过政治发展和机制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137
主要参考文献......................................................................................141


参考文献


  转型时期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实质上就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在社会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除了要有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外,还必须要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机制,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以法律调控为手段的社会控制机制;建立适应转型特点和中国国情的社会宣泄机制;建立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社会稳定指标体系和社会心态研究为内容的预警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惟有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最终不能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美)迈克尔·罗金等著:《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著:《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坞到凯尔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安吉洛·M·科迪维拉著:《国家的性格—政治怎样制造和破坏繁荣、家庭和文明礼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