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22 23:49:3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本研究认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内涵是: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或者兼并等形式,建成的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共同体。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面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医疗体系分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推向纵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众多新问题,为实现“健康中国”总目标积累经验。在供给侧改革呼声不断增加社会背景下,医疗卫生体系的整合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逐步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主题。早已经历过整合和重组阶段发展历程的欧美国家的整合经验告诉我们,医疗集团、医疗联盟等形式的医疗联合体(简称作“医联体”)是整合过程中较为合理的方式[1]。

在中国,医联体的“破茧”要追溯到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鼓励开展多角度、多方式的改革探索。为解决医疗资源的分隔条块儿化,形成整合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众多省市和地区将构建医疗联合体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分级诊疗等的有力手段[2]。2017年4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意见》对医联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医联体的形式、分工协作机制等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也标志着医联体的建设有了国家面上的指导意见。于是,全国各地分别依据当地特色出台相应的医联体建设和配套制度,各地医疗机构在政府主导下也掀起了构建医疗联合体的狂潮,各种各样的医联体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医联体的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各地也形成了许多的可以借鉴和总结的经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研究相关三个基本概念是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机制。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首先,医疗联合体(Medical Consortium),简称医联体,学界对其概念定义还未统一,本研究的医联体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目标协同、医疗资源整合的一种实现形式[7]。根据联合背景、产权关系、协作模式、发展特色等方面的不同,医联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型、紧密和松散型、区域和跨区域、实体和虚拟等。因此其名称有许多,如:医疗集团(Medical group)、医疗共同体(Medical community)、医疗联盟(Medical Union/ alliance)、医疗协作网(Cooperative medical network)、县乡一体化(Integrated medical care of county and township)、整合医疗(Integrated Care)等。

本文研究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vertical Closely Medical Consortium)是指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纵向的(vertical),即以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二级综合或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等)组成的医疗机构联合体[7];紧密型[8]是指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通常是以产权和资产为纽带整合方式,这样使机构之间的合作运行和利益协同更加紧密,运营效率、效果上更具优势[9]。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最早出现于南京市口腔医院与城镇卫生院的联合,具有结合紧密、有偿互利、涉及双方利益,协同度高等特点[6],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今后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与人力资源共享内涵界定与理论借鉴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源共享相关理论

(1)人力资源共享内涵分析

共享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必然存在两方——共享接收方和提供方,在二者的接触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因此在共享过程中,提供方和接收方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其中必然存在利益和资源的交换过程。从目标角度出发审视共享过程,我们发现共享过程中双方的目标微观维度和具体内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提供方常常是牺牲自身A资源(即自身A资源减少),通过一定的形式分享给共享接收方(即其A资源增加),而接收方会在有意无意间将自身B资源分享给共享的提供方,即此时共享的接收和提供方互换,但常常这种交换并不是有意的。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

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2.1 医疗联合体概况

(1)医疗联合体萌芽期:“医疗联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59, 60],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医疗资源紧缺严重,尤其是在基层地区,乡镇和县域医疗资源不足、能力不够、医药供应不足,这样的上下级(城市大医院或企业医院支援偏远地区医院和卫生院)之间的协作,一方面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医疗资源,不仅有力的缓解了基层就医困难和不方便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疗卫生领域条块分割、封闭固守的体制,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成为了纵向医疗联合体的雏形[21]。但是这一阶段,医联体的建立和发展还是处于偶然发展期,探索非常初步。

(2)医疗联合体探索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逐步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影响,医疗机构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希望增加自身竞争力、扩大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实现规模扩张、能力提升、资源优化[61],开始探索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重组、整合、托管、集团化[62]、协作、直管、远程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当然,每个地区的实现形式就对应着不同的名称,这个时候医院集团、医疗联盟、分工协作网、医共体、医卫联合体等接连出现。客观上看,虽然形成这些合作的初衷各有不同,但是最终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的现状,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基层部分诊疗能力和扩增了服务范围[63]。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及其机制现状分析 .......... 42

3.1 资料收集基本情况 ................................. 42

3.1.1 资料收集过程 .............................. 42

3.1.2 被调查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 45

4 纵向紧密型医联体人力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分析 ................ 63

4.1 县域医共体模式案例—Y医联体 .................................. 63

4.1.1 基本情况 ...................................... 63

4.1.2 特点与效果 ................................. 64

5 纵向紧密型医联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分析 ........ 76

5.1 本研究扎根理论关键过程 ....................................... 76

5.1.1 扎根理论研究资料收集................................... 76

5.1.2 扎根理论资料整理 .......................... 79

5 纵向紧密型医联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分析

5.1 本研究扎根理论关键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

纵向紧密型医联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是一项定性研究为主的探索,在本领域属于第一次尝试,但在其他领域如教育、企业管理、银行等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在医疗领域很多的内容是呈现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其他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旨在总结提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框架,从理论研究、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机制的内容、作用、要素之间关系和运行过程。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90],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Glaser & Strauss[51]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美国医院工作人员对于重症患者和濒死患者的态度和想法时采取了不同环境进行观察、在长期比较和分析中不断交换看法、总结相关的概念和笔记等策略,逐步发展形成符合实际的基于质性研究的理论。他们将研究过程和经验总结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50](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52], 1967),他们认为扎根理论是一套原则和实践的整体,而不是prescriptions or Packages,最重要的是比较的思维、对研究的解释性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扎根理论要做的是产生关于社会现象、经验的理论,发展更高层次的理解,或者系统分析数据得出,并不是对现有理论和假设进行检验,允许研究者在有一定的基础和行业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严格、仔细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理论解释[91]。

6 研究总结

6.1 主要结果与讨论

6.1.1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内涵

本研究认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内涵是: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或者兼并等形式,建成的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共同体。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内涵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是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为实现机构间人力资源共享所采用的内在方式和外部手段的有机结合[14],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共享程度及其利用效率,兼具有静态和动态属性,一般可细分为共享平台、信任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常包含两方面的属性:静态机制与动态机制。前者内涵为共享系统结构与平台,即共享结构或共享平台;后者则是各机构之间实现、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共享的内在方式与外部手段的集合,是具有动态属性的实现路径。

共享主要目标

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建设目标和最终导向是与新医改目标、健康中国目标一致的[95]。而其中人力资源共享目标则宏观上表现为资源角度目标、卫生服务体系角度目标、服务能力和效率目标和费用控制目标几个方面;中观阶段性目标是区域分级诊疗结构、区域人群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区域人群健康状况、人群就医理念和健康素养、就医体验等方面;微观上,在各个利益相关者层面,其通过人力资源共享实现的目标各有侧重。人力资源三层次的内涵与其目标是匹配的,劳动力共享目的在于改善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知识力共享最直接目的在于提高相应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包括临床医技、用药护理、流程环节、管理理念等方面;文化共享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共享一定的文化氛围、品牌优势、社会资源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