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清华院精神 建设高端开发区

发布时间:2011-03-16 10:38:03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学习清华院精神 建设高端开发区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由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共同组建,开创了全国独有的“市校合作”模式,是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短短十年的开发建设中,通过孵化企业和出售股权,清华院的净资产由最初不到1亿元增长到10多亿元,平均每年有15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孵化企业310余家,建立了“四不像”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经济界、企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学习先进、借鉴经验、推动开发区新一轮发展,近期,惠山经济开发区专门组织人员前往清华院参观考察,了解运营情况,汲取先进理念,熟悉工作模式,为我们全面建设和实现“高端开发区”的奋斗目标学习取经,添力增劲。
一、 走进深圳清华院,十年奋斗磨一剑
深圳清华研究院于1996年12月正式组建,研究院一期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1999年8月正式落成使用。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推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清华院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研究型大学综合优势,“市”、“校”两方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开辟了学、研、资、商密切结合的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是建设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转化基地。成功组建了两个华南地区实力最强的研究开发基地——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信息与光机电研究基地所,下属10个重点实验室,其中有6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室分室;2004年在深圳市评审出的全市8个优秀实验室中,研究院四个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占全市优秀实验室总数的50%;各实验室平均每年申报专利近40项,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
二是推出了一批包括传感器、红外测温仪、数字电视等在内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研究院迄今共拥有100多项专利,其中60%以上是发明专利,深圳清华研究院07年一年的创新产业产值就超过广东省一个省的产值成果;与近100家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80多项,促进包括数字电视与多媒体、红外快速体温筛检仪、有机发光材料、高性能安全路由器、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电力载波通信芯片、纳米涂料、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牙齿隐形矫正技术等在内的15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产生的价值达100多亿元,其中“石英数字式力传感器及系列全数字化电子衡器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03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三是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结合,为经济服务的新路子,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迄今已组建参股企业20余家,并成立了“深圳清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了规模化产业基地,积极扶持和促使下属企业上市,集中优势资源,并争取最大可能性的市场份额,使之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十年来,共孵化企业310余家,目前在孵212家,其中拓邦电子于2007年4月6日获准上市,凌讯科技、力合数字电视、力合传感、深讯科技、达实智能等一批创业企业将在海内外上市。
四是成立了“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共斥资1亿,在广州、深圳等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各项对比实验,开发出“车载接收”、“定点接收”和“个人便携式接收”等终端产品,与七个省市的广电部门合作成立了“移动数字电视传媒公司”,承担并提供了广州等十几个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集成工程和产品,在当地形成了数字电视网络覆盖。截止2006年3月,在全国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运营的35个省市中,包括广州等在内的22个省市采用了我国自主标准,欧盟标准已经基本退出,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加快推进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
五是研究院于2005年6月研发成功整体技术国际领先的、我国第一个集地面电视网、电信移动网和因特网“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互动增值服务平台——紫荆神网。“紫荆神网”能有效提供各类交互式服务,并可在农村信息化、高速无线下载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是建成了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目前在站博士后20人,累计在站人数42人,荣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称号;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各类培训工作,培训总人数近三万人,研究院目前拥有清华珠海科技园、清华信息港、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南海数字媒体产业园、珠海华冠工业园等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及教育基地,在深圳及华南地区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
二、 解读清华院精神,自主创新“孵化器”
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现实困惑,清华院从成立伊始就将自身定位于充当“科技创新孵化器”,确立了“自主创新”为立院之本,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研究院依靠地方政府,走向市场,在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实现了研发平台与孵化器、创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总结出一套有利于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集成创新基地,不仅在若干具体项目上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主动与研究院联系,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作,使研究院的“孵化器”功能形成了良性循环。清华院的成功探索与创新实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日之功,其中包含了蕴义丰富的清华院精神,一种催人奋进,激人奋发,合作向上的战斗精神,其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
一是艰苦奋斗,超越自我的奉献精神。1995年,面对深圳市政府抛出的“橄榄枝”,清华大学决定一改过去“科技扶贫”的老套路,开始了向南方迁徙的酝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升华的选择。从清华园到深圳湾,就地理位置而言,是一段遥远的距离,而对长期吃惯皇粮的大学教授来说,跨越的是“象牙塔”和“孵化器”之间的鸿沟,放弃了舒适的校园生活,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深圳这么遥远的一片不毛之地,承担开拓重担的清华院创建者们倍感压力。为此,从一开始,清华院就非常注重“艰苦创业”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的有机结合,在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决策的科学性,重视科技进步,走“科技兴院”道路,不仅要苦干,更要实干、会干、用心干,用好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干事创业,由此而诞生了“市”、“校”基因共同孕育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二是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起步之初,研究院面临着严峻考验,因为扎根于特区的研究院,是一个集多种基因于一体的“新型物种”,如果没有全新的理念来经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本着“边摸索,边建设;边开拓,边工作”的原则,根据深圳的情况,研究院将创业奋斗的目标定位于“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创业者成功发达的阶梯”,在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基础上,确立了研究院“创新、求实、严谨、勤奋”的“八字”院训,由此汇聚了清华院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清华院的经营者们采用“卖铁锹→开旅馆→建基地”的可持续推进方式,淡化“学科”,强调“科学”,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的应用成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的研发植根于孵化体系,拥有强大生命力,研发参与价值放大循环,实现了自我滚动发展。
三是敢为人先,创新创优的机制体制。创新既是衣食来源,也是竞争优势。不同基因在新生态环境下聚合,诞生的将是新的物种,繁衍的将是新的种群。清华院的诞生与现有的机制体制既有融合的地方,又有迥然不同的地方,为此,清华院推出了“四不像”的全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一,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范畴不同。研究院既具有大学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功能,又要突破纯学术式的校园文化,融入深圳特色,经济特色和企业文化特色;第二,研究院既是研究机构又不完全像一般的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院走的不是一般科研院所从国家争取课题与经费进行基础性研究的路子,而是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主要从事应用性技术、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研究;第三,研究院既是企业化运作又不完全像企业,工作目的不同。研究院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研究院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同。作为深圳市正局级事业单位,研究院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为宗旨,全面实行聘用制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精选优选人才,保持强劲的后继发展动力。同时,研究院非常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每出台一项制度,均要反复征求意见,在下面沟通好了再拿到院务会讨论通过,通过了就要执行。这样做的结果使研究院在开拓与创新的同时也走上了科学与规范管理的道路。
四是以人为本,核心优势的人才保障。在日趋竞争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基本保障。清华院的经营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了“皇粮”吃,只能靠自己,如何求生存、图发展,成为了摆在每一个清华院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他们积极行动,不等不靠,紧紧抓住人才、环境、管理、资金等重要因素,创新孵化体系,技术、人才、资本互动,在归国人才、科技人才的引进上不计成本,建立了实力雄厚的人才基地;同时,他们意识到现在要留住人才,除了要有好的待遇,事业氛围好,还要有良好的机制,为此发明了“科技人员参股”管理体制,集科研优势和市场机制于一体,将研发人员的自身风险捆绑在公司风险中,共享发展成果,更大程度贴近市场,将“象牙塔”中的能量迅速释放成生产力,转化为商品,既有效提升了深圳的科技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加速了大学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学习清华院精神,建设高端开发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清华院的探索和成功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与思考。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从总体发展水平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二是产业承载能力有待提高,高新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尚不匹配,支撑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配套体系还未形成;三是产业结构有待提升,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但价值链条有待拓宽拉伸,产业集群有待壮大。
当前,惠山开发区在创新中已经进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新挑战,我们要建设“高端开发区”,必须具备五方面条件:一是要有高端人居环境;二是要有高端产业发展环境;三是要有具备领航特征的高端产业;四是要有高端发展及承接载体;五是要有高端的人才、人力资源。为此,我们要全面学习清华院精神,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超前谋划安排,综合考虑生态效益、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强综合投资环境效能,逐步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努力把惠山新城建设成创新、创业、创造、创意新城。主要培育五种精神:
一是“甘于舍得”精神。有舍才有得,要做到该放则放,立足实际,把落后的,不合适宜的,阻碍开发区发展的机制体制抛弃,站在更高层面谋求更大发展。
二是“执着追求”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执着追求,锲而不舍,永不言败,排除一切干扰,以更加艰苦奋斗的精神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三是“敢冒风险”精神。要始终充满自信和勇气,认定目标,敢为人先,积极尝试和推行符合开发区发展建设实际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开发区工作创出特色,打响品牌。
四是“持续创新”精神。开发区有政府的管理行政职能,但又不能够完全像政府,要敢于自我否定,突出效率优先,减少体制束缚,提高办事效率,加速目标追求,绩效成效考核方面,要更加详尽地督查,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更大地激发内在的活力。
五是“求真务实”精神。我们学习清华研究院的精神,关键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高端开发区建设的各项目标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强力推进下半年的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