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景观毕业论文范例: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分析与提升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04 21:55:3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研究借助图像语义分割框架与百度街景图像对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进行绿视率研究。基于FCN-8s语义识别要素,将绿视率计算内容从识别单一绿色像素扩充至树木、草地、植物、花卉和山体等5种要素,弥补了传统绿视率测量中使用Photoshop等软件计算效率低、人为误差大、只可识别绿色像素等不足,进一步提高了绿视率研究的准确性。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双碳目标推动城市街道绿色低碳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城市建设已全面步入“下半程”。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心也逐渐从大尺度、大规模的扩张和改造,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中小尺度人居生活环境品质提升。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的目标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在城市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最高的街道与街巷等公共活动场所,如何建设绿色低碳健康的城市街道空间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同时,各级政府也愈加关注与街道相关的环境建设,各省市积极出台街道设计导则或规划文件,指导街道空间的建设与改善,通过提高非机动交通的分担率,调整交通结构,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优化街道空间慢行系统,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街道环境舒适性与景观性;建设绿色低碳社区,规划15分钟生活圈,构建城园相融的生态路网格局。科学的街道绿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滞尘降噪、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动植物生长和生活创造空间,让市民真正回归绿色生活,共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

1.1.2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理念向人性化转变

以往的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主要以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为主要导向,对街道空间的功能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忽略了街道慢行交通以及以服务和活动为主要功能的沿街人行空间,同时“以车为本”的街道理念对人的需求不够重视,使其成为街道空间的弱势群体,导致街道活力丧失。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理念逐渐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即在保证机动车交通功能的同时,科学配置街道空间资源,以市民的步行性与宜人性作为首要目标,把街道还给市民,塑造市民愿意交流与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李雯,2014)。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历史城区街道环境问题愈加突出,如何在有限的街道空间中实现科学高效的绿化配置,营造生态绿色的街道环境,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从绿视率的角度出发,对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城市街道绿化建设新的技术方法,并结合相关城市规划、街道设计导则,提出绿化建设的提升策略,塑造低碳、安全、舒适、愉悦的街道空间。理论结合实际,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1)梳理国内外城市街道绿视率的指标计算与分析方法以及绿视率在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2)根据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国内外绿视率测量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出适合现阶段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的绿视率数据采集与调研方法,统计分析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的绿视率情况。

(3)从人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出发,通过市民满意度数据,探究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满意度的一般规律,并对绿视率数据及其满意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划分出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等级。

(4)分析对于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而言的绿视率影响因子,推导出具有针对性的绿视率提升目标与策略,并选取典型街道进行提升设计实践加以验证,以相关理论和实际策略为依据,通过街道精细化绿化建设,赋予街道人性化特征。

2相关理论研究及研究进展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绿视率

1987年日本学者青阳木二正式提出“绿视率”的概念,即在人的视域范围中绿色植物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是个可测算的物理量。此后“绿视率”的基本定义虽然沿用,但不同地域在“视域范围”和“绿色”的界定等方面略有差异。如《京都市绿地建设基本实施计划(2011)》定义是:人的视域范围内的绿色面积所占比例,包括建筑周边的所有绿植、远处山体和水体等。在大阪府《绿视率调查研究指导(2013)》指出:绿视率广义上,是指视域范围内除人工建造的绿色建筑物、仿生植物等非生命机体之外的树木、草地、墙面绿化、草坪等绿色要素在视域范围的占比。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在绿视率等级划分方面,日本环境心理学教授大野隆造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当绿色面积在人的视域中达占25%时,即绿视率数值大于25%,视觉体验最佳,生理和心理感受最为舒适;当绿色面积大于15%时,环境自然感显著增加;当绿色面积小于15%时,环境人工痕迹明显。在绿视率与健康方面,全球人均寿命较高区域的绿视率均大于15%(韦怡凯,2016),而绿视率低于5%的地区患有呼吸道疾病致死的风险是绿视率大于25%地区的两倍以上(吴立蕾,2009),可见绿视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社会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绿视率大于25%为绿视率舒适范围指标,当满足这一指标时,该地区可以营造绿视环境较好的氛围。在基于满意度的绿视率具体划分标准中,日本学者折原夏志(2006)将绿视率等级划分成五段;我国学者韦怡凯(2016)根据市民满意度将绿视率划分为四个等级;郝新华与龙瀛(2017)根据我国城市街道实际情况将绿视率按照不绿、一般绿、绿、非常绿4种标准进行划分;李明霞(2018)根据街道空间绿化建设满意度将绿视率划分为5个等级(表2-1)。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绿地是在城市用地内以植被为主要形态,具有保护环境、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等功能,并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游憩活动空间的各类绿地的总称。作为城市中主要的绿色空间,不仅承担着城市发展的美学、景观等多重功能,而且也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和发挥生态效益的主要实施空间,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是营造和谐舒适生活氛围的重要纽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基本保障与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政府为实施主体,对城市绿地进行统筹部署和管理的规划行为。在《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17)中将其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对城市的各类型和规模的绿地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统筹安排,通过定性、定位、定量的方式形成合理有序、结构清晰的绿色空间系统,最大化的发挥绿地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复合功能。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仍然是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大指标为主,存在着片面追求绿地数量、覆盖范围是否达标的情况,忽略了城市绿化质量与实际使用体验。绿视率指标则可以从人视、三维的角度客观地展现绿地实际使用体验,从市民的需求出发,精准地指出传统指标体系下绿地建设的不足,及时修正编制的规划内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

3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采集...........................17

3.1泰安历史城区概况..................17

3.1.1区位条件..................................17

3.1.2泰安历史城区............................18

4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及其满意度分析..................30

4.1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分析.........................31

4.1.1不同人群对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偏好分析.....................31

4.1.2绿视率与满意度数值对比分析.........................33

5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影响因子研究................................50

5.1影响因子选取原则................................50

5.1.1影响因子的科学性................................50

5.1.2影响因子的相对一致性...................................51

6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提升设计策略与应用

6.1街道空间绿视率现状提升潜力分析

通过前几章对街景图像与市民满意度的分析,发现泰安历史城区内街道空间绿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绿视率高值区与低值区、高满意度与低满意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其中绿视率低值区域主要为老旧小区附近街道和历史街巷,其绿化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甚至出现街道内无绿化建设的现象,拉低了街道空间的整体绿化水平。同时这些街道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根据绿视率满意度等级划分可知,当绿视率数值处于≤8%或8%—15%区间时,市民满意度评分分别为“非常差”与“较差”。通过对低绿视率、低满意度的街道空间进行梳理分析,为后续研究与改造提供了方向,力求通过挖掘街道绿视率潜力,塑造良好的街道绿视环境。

6.1.1街道内无绿化建设

该类采样点主要分布在老旧商业步行街道与历史街巷,是由于城市建设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导致街道两侧用地紧张,街道绿化空间受到挤压,且后期改造建设手法较为单一。部分街道硬质界面过多、无绿化建设,绿视率数值为0。例如:宫后门街、东更道、老县衙大院附近的全福街、府前街、运舟街等(图6-1)。沿街两侧均为商业店铺,人流呈集中分布,周末等休息时间段人流密集度显著增加。街道内既无任何绿化植物遮荫纳凉,也没有景观树池座椅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市民休息停留,同时非景观类环境要素设置杂乱,视线遮挡严重,街道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图6-2),市民对该类街道十分不满意,街道绿视率建设有极大发展潜力。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以及绿视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与系统研究,为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实现高效街道绿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建议,以推动街道空间人性化转变。前期通过泰安历史城区的街景数据采集与市民满意度调研,对街道空间绿视率及其满意度展开数据分析,进而推导出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等级划分,并结合街道空间绿视率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与街道空间提升潜力分析,提出针对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的绿视率提升目标、原则与策略,最后,选取典型街道空间进行提升设计实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调查问卷中性别、年龄等人群特征及不同类型街道满意度评分的分析,发现街道空间绿视率数值与市民满意度评分具有一致性,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历史城区内绿视率数值较高的街道空间更容易受到市民的喜欢,从而划分出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绿视率满意度等级,绿视率分为:≤8%、8%—15%、15%—30%、30%—40%、>40%五个等级,分别对应市民绿视率满意度为: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

(2)泰安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平均绿视率为24.31%,达到绿视率满意度“一般”等级,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外高内低”的分布特点;街道内植物种类单一,乔木类占90.5%,下层绿化植被缺失;各街道绿化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两极化趋势明显,且街道空间标准差越高,街道内绿量分布就越不均匀,街道绿视环境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也越差;同时不同类型街道空间视觉绿量差距较大,四类街道空间绿视率均值依次为:景观风貌型街道>交通型街道>历史街巷>生活休闲型街道。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