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毕业论文案例代写:阳曲青龙镇民居环境设计艺术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01 20:29:0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结合青龙古镇的现状,我们从物质景观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福建客家古村落修复保护案例的启示,对青龙古镇的建设,开发进行一个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一、引言

1.1选题背景

随着20世纪90年代山西平遥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云南丽江古城、先后依次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古镇旅游逐渐为世人所关注。我国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有了许许多多成功的案例,如丽江、乌镇、周庄等,而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才刚刚觉醒,平遥古城虽早就列入世界遗产,但其开发后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相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南方古镇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古镇的旅游开发问题,这对于北方,尤其是对于古镇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山西省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014年11月25日新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出现了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青龙镇村。

自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依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古镇旅游逐步为世人关注。我国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例如丽江、乌镇、周庄等地,而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才刚刚开始,平遥古城虽然早已列入世界遗产,可是开发后也显现出一系列的漏洞。在这种大的环境状况下,学习南方古镇娴熟的开发方法和具体步骤,探索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这对于北方来说,特别是对于古镇旅游文化开发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的整个山西省而言,显得迫在眉睫[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古村落研究与保护我国对于古村落的关注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拉开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序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筑界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上来。1997年,刘沛林副教授出版了《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一书,为古村落作了分类,分析了中国古村落的意向特征。提出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把古村落的建筑式保护提高到整体环境保护的高度。同年“山西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确规定,以及2003年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命名,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历史、经济、环境、社会、考古等领域逐步参与进来,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演变、保护发展以及旅游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

国外古村落研究与保护

欧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也比较早,政府和国际机构纷纷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宪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发展起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欧洲建筑与遗产保护观点发生较大变化,保护对象由原来的建筑单体和著名的纪念物,开始向住宅建筑民居、乡土建筑如村庄、商店、村落、工业建筑、城镇肌理和人居环境如城镇街区、村镇转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十几年间出台了多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法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社会更加注重对乡村遗产的保护。198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小聚落再生的宣言》,对包括乡村聚落和小城镇在内的传统聚落保护再次作了专门阐述。

到现在,乡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依旧是欧洲国家保护历史遗址的重点,其所强调的对城镇整体环境进行风貌保护的保护方案走在了世界前列。施工管理费等。

二、青龙古镇村背景综述

2.1龙古镇的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太原咽喉,阳曲重镇即为青龙镇。《读史方舆纪要》中载: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图2-1)它的境内和周边又有龙山、悬瓮山、系舟山、天门关、石岭关、赤塘关、旧关等环绕期间,这样太原便有“中原北门”之称[2]。

阳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太原的“北塞门户”。明《太原府志·形式篇》中有;“阳曲,居天下之脊,当河朔之喉。”上面记述太原境内的山脉、水系、关隘多半位于阳曲县。而最能体现阳曲“北塞门户”的莫过于太原北塞三关:石岭关、赤塘关和天门关,它们如三把铁锁,固定在太原通往晋北的咽喉要道上,成为太原前沿阵地。三关之间相互协调,只要一方有难,左右迅速疾驰增援。三关安定,则太原万无一失;反过来,若从他处突破围攻太原,必须派重兵拒三关援兵,否则太原无法攻破。

阳曲县境内东、西、北三面环山,仅南部为平川,较为开阔。青龙镇便在这里。从地形上来看,青龙镇地处阳曲县域西南的侯村盆地中,坐守与云中山支脉棋子山与太行山支脉系舟山交汇之处,犹如巨龙控扼着太原盆地与忻定盆地之咽喉;从交通上看,古时从太原城前往黄寨、城晋驿、杨兴镇、东黄水镇、大盂镇、赤塘关、石岭关、小五台山等重要集镇与关隘,或去往忻州、定襄、盂县、寿阳等地,青龙古镇都是必经之路。今天,青龙古镇依然是周边桥沟村、龙兴村、西庄村、南塔地村、西黄水村等村落的中心,这种传统自古延续至今。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2.2青龙古镇的历史概况

2.2.1青龙的由来

从历史资料文献来看,在康熙朝的时候,还没有青龙古镇,当时只是有一个叫青蒿嘴小村落处于该地。但到了道光年间,就出现了“青龙镇”这一地名。虽然青蒿嘴之名也在沿用,但对其可查的资料已经很少了。这说明至中国近代史开始的前夜,青龙镇已经从一个小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大的集镇了。

查阅清道光《阳曲县志·舆地》可知:“青龙镇距城五十里,旧名青蒿嘴,以其地产青蒿故名。”[3]而且出现了关帝、文昌、龙王、泰山等庙的叙述,大量宗教建筑的涌现,也说明了当时青龙镇已颇具规模。

道光《阳曲县志》,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时“青蒿嘴”与“青龙镇”每每互用,在解释“青龙镇埔”时,还须加注“旧名青蒿嘴”。这些都说明“青龙镇”这一地名在道光之时仍为新名,应视为“青龙古镇”始闻名之时[4]。

我们惊奇的发现,青龙古镇由青蒿嘴小村落发展壮大为集镇,经历了从明朝至清道光三百余年,而这三百年也正是晋商鼎盛的时期,据说,历史上的王绳中,其先祖居住在距青蒿嘴北面2公里处的王家庄(今韩寨村),世代以耕地为生。大概在公元1415年左右,王家的一位祖先,在生意上特别有天赋,还会外语,随官家船队数次下海做生意,而且还是当一位朝的官员,这可能还和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点关联。等到代宗景帝执政期间,因之前每回下海要耗费国家的大量银两,对庞大船队下海进行商业贸易不再倡导。但对当时的王家来说,由于把握住了下海经商做生意的机会,学得了一身做买卖的好本事,至使王家的商号铺子,在当时已经很有了名气。

三、青龙古镇的龙形文化布局................................13

3.1龙尾--岗堡......................................13

3.2龙身--“五阁”.................................14

3.3后腿--泰山庙、演戏院.......................18

四、客家古村落规划对青龙古镇的启示................37

4.1福建客家古村落的方法................................37

4.1.1还原保持历史原真,还原古村原貌..........................37

4.1.2延续传承历史文脉,造就人地共荣..............................39

五.青龙古镇修复策略........................................41

5.1青龙古镇物质性的修复对策...................................42

5.1.1对青龙古镇的前期调研准备....................................42

5.1.2针对相应的实体元素进行专项的修复..................................42

六.古镇旅游影视基地开发战略分析

6.1古镇旅游资源分类

青龙古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据初步调查统计:青龙镇现有自然景观4处;历史人文资源50余处,其中既有历史文物,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显在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有关分类法,青龙镇旅游资源可分为8主类、23亚类、77基本类。(见下表)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语

青龙古镇的开发,为山西树立起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对太原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太原市增加一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文明北方的古镇,并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但是我们要根据青龙古镇当地的文化、风俗,从实际出发,兼顾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借鉴福建客家古村落文化的改造、修复优势,从而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青龙古镇。完成对古村落原貌的修复,加入精神文化的建设,切实落实到居民的身上,不要一味的“画虎不画骨”,只是翻新古建筑,而失去了青龙古镇的文化内涵。

对于古村落的修复我们得把握两个要素,

1对于物质景观

我们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古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环境生态建设。做到“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2文化精神

掌握当地历史文化脉络,了解地方风俗,文化,生活习俗等文化精神,在通过物质的形式将他们展现出来,做到传承当地文化,弘扬前人的精神。如果可以抓住青龙古镇的文化,复原古村落面貌,未来的青龙古镇,必将成为众多中国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朱宁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人们追忆过往岁月的一抹历史遗迹,被更多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们追寻、探索,从而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是我们山西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的缩影,当我们发掘到古村落的价值,要采用正确的方式策略来进行引导,使当地居民对古村落的认知加深,使其有归属感,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对文化的传承中去。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不需要千篇一律,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当地特色和文化,再与古村落的修复建设相结合,不能只徒有其表,而丧失了真正宝贵的财富。不然,即对不起前人留下的珍贵财富,又不能传承给后人有价值的文化精神。实乃是千古罪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