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例:以环境心理学视角探索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

发布时间:2022-12-07 19:46:2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进行防卫性设计,仍然要以引介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主。由于我国的居住空间环境和居住者的需求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目前急需有计划的开展相关研究,希望早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防卫性设计理论体系,并进行实际的建造和应用。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与中国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理论联系构建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适用于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综述

一、环境知觉理论

相对于知觉理论,环境心理学中将个人或群体在受到环境信息的影响时,产生即时的直接的反应,称为环境知觉。人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并为个人感知时的状态,如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所修改。环境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人对真实环境的知觉,即环境知觉具有广为不同的特点。与基础知觉研究相比,环境知觉研究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进行,所涉及的环境复杂多样,除了自然和建成环境外,还包括极地等特殊环境。

二、环境认知理论

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是研究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对环境的识别和理解,其中包括环境意象的认知、距离的判断和在空间中的定向等。总结来说,就是研究人在一个环境中如何快速方向识别以及判断距离,以便快速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和找寻目标点,以此来改善空间易识别性,解决空间定向问题和找路寻址问题。

(一)环境意象

通过对道路、节点、边界、地标和区域等要素,使人群建立起的对环境的综合感知和印象。环境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所形成的形象都是通过对环境的观察来实现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标志是帮助人们识别环境的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人们形成对环境的感觉,进而了解环境的本质。环境的符号或结构越清晰,人们越能认出它,心理就越稳定。

第二节环境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关系

一、中国居住空间中人群安全需求分析

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种层次并由高到低递进排序,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和尊敬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7]本文因研究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所以将重点关注居住者的安全需求。然而,安全需求也因人而异,故本章将根据居住者的不同的年龄段,分析其安全需求并进行总结。

(一)儿童

随着居住环境越发的复杂造成儿童的安全需求也增大。儿童发育不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导致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且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依靠直觉方式,在活动中会表现出一种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自我中心的状态,导致经常会疏于关注到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些儿童的行为特征,导致儿童在居住空间内的活动需要成年人的陪护或者监控。由此产生的安全需求如下:

1.空间认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当代居住空间的建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层和高层居住建筑形式慢慢成为了居住建筑的主流。儿童长期生活在这些高层建筑中对深度和高度的认知模糊,从而丧失对空间的“高度感”,因此存在发生儿童坠落事故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儿童对空间认知存在困难,而当代地产商在开发居住空间时多采用标准化建造,不仅是室内装饰,还包括建筑外立面以及园区景观的标准化,相同的住宅外立面装饰和相同的景观绿植,在一个居住空间内反复使用,并在一定区域内的多个园区复制。这种空间的趋同性,使智力和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对空间环境认知不清,从而易造成迷路现象。

2.事物认知:由于居住空间的智能化进程的加快,儿童对智能设备的不熟悉,导致不会使用门禁或者独立乘坐电梯找不到自己的家,造成归家困难,形成安全隐患。

3.安全监控:在居住空间中,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园区景观设计,都导致身处室内的成人无法时刻对室内或者室外活动的儿童形成有效的监控,成人会时时刻刻感觉到不放心。因此,如不能时刻陪伴在儿童身边,不光会影响儿童的安全感还会增加成人的威胁感。

第二章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分析及启示

第一节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类型

两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泰斗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后来的村镇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聚居的存在和重要性一一只有单个建筑的概念而没有聚居的概念,似乎不可能完整的解释历史上人类的建筑活动。”[11]在中国古代家庭的居住空间形式大多聚落为主,小到一处宅院大到一个村落。故此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时,并非研究一栋建筑一户人家的防卫性设计,而是以居住空间的平面形态和聚散关系为分类标准,暂时选取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比较普遍的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和合院式居住空间两种居住空间形式,进行防卫性设计的分析。

一、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

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为多数住宅集聚在一起,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12]可见村落的本质就是人类居住的空间。中国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的基本类型大致上分为(图2-1):

原始定居型,是指因原始农业或者定居生活的出现形成的早期集居性村落居住空间,其诞生地根据史料记载大致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

地区开发型,是指因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空间选址的局限性逐步减小,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逐步增大,不仅仅局限于长江黄河的沿岸及冲积三角洲。如清朝时期,清朝廷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引入大量关内居民开发原本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分析--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徽州,简称“徽”,古徽州区域位于中国原始江南古陆地带,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的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在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时期,大量的宗族迁徙到徽州定居才组成现在的徽州传统村落。徽州自古以来自然经济相对落后,百姓经商盛行,素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当地的男子于舞勺之年就要去外地商行里学习经商之道,家中成年男子也只能在春节时返乡,故在家中留守的多为妇孺,这种社会情况造成其居住空间的防卫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多为以宗族为单位,宗族成员一家一户自行投资建造集中居住的居住形式,故其居住空间为典型的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本节则以徽州传统村落作为集居型村落式居住空间的典型案例,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以环境、空间、安全管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其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空间环境与防卫性

徽州四面环山,山脊陡峭,境内丘陵、河谷广布。山脉河流穿梭于山谷盆地之间,将其被切割和整合成若干片自然群落。徽州传统村落选址于此处,虽然陆路交通不便但水流纵横,这种环境不仅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求,也为航运提供了便利。而黄山、天目山、五龙山、九华山等众多山脉构成的徽州四境之地使徽州的先民获得了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感。这种完整封闭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安全空间,引来了避乱求安的世族百姓。伴随着一股股的移民大潮纷纷迁徙入徽州,造成徽州先民在居住空间环境的选择和营造上讲求封闭和隐蔽。

第三章中国当代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策略.................................56

第一节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原则....................................56

一、积极营造空间环境.........................................56

二、多角度强化空间领域边界..................................56

第四章中国当代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实践...................................80

第一节设计概述...................................80

第二节保障空间环境的防卫性设计应用................................81

一、空间自然环境的积极选择......................................81

二、居住空间周边区域用地的综合考量...........................83

总结和讨论..........................94

第四章中国当代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实践

第一节设计概述

设计实践的选址定在辽宁省凤城市。凤城市古称凤凰城,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是辽宁省的省辖县级市。城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地近黄海北岸,北邻本溪满族自治县,南与丹东市振安区和东港市接壤,东靠宽甸满族自治县,西与辽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毗连。南距丹东市区71千米,北距沈阳217千米。

本次选址的地块位于凤城市滨河路24号(图4-2),计划在此划出约120m×150m的区域设计一处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内设计有9栋居住建筑,3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采用五层的多层住宅设计,楼内一梯两户,居室为123平方米户型。整体占地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容积率达到0.5属于典型的低密度居住空间。园区整体采用现代风格,在设计语言表达上避免了复杂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将棱角分明线条简洁的建筑楼体和流畅曲线组成的景观造型相结合。在平面造型上将点线面组合的构成语言运用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在设计时笔者将着重其防卫性设计,将前文中探索出的设计措施运用其中,试图为居住者打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其对于居住空间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需求。(图4-3)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总结讨论

首先,本文提出问题阶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并对本文研究内容做出了解释,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在分析问题阶段,首先对大量参考文献进行了梳理的总结,对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国居住空间中人群的安全需求,与防卫性设计相结合,在环境心理学的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认知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环境应激理论、空间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环境心理学视角下防卫性设计的三个影响因素,即环境因素、空间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为随后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通过案例,找出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在空间环境、空间领域、空间可识别、空间私密、空间监视层面的防卫性设计的不足。

在文章的解决问题阶段,笔者首先将西方的环境心理学理论贯穿到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之中。通过案例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防卫性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传统居住空间对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借鉴意义。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措施。在原则层面:1.强调多角度强化空间领域边界,强化空间的领域性,提高居住者的空间领域感和对空间的控制感以此提供空间的防卫性,满足居住者的安全需求。2.提高空间可识别性,加强空间认知,防止居住者迷失和对空间的认可,形成归属感,来满足安全需求。3.明确领域结构,来实现空间隐私的防卫4.提供有效的空间监视,增加空间的控制感和对外来者的行为约束来实现居住空间的防卫,并以此为指导,通过案例,提出了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的具体策略,并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作品进行了设计实践,将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居住空间防卫性设计思想和策略融入其中,进一步验证了文章的必要性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