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护理学建制体系实施过程特点与异同比较

发布时间:2012-08-01 11:32:52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特点及异同比较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护理毕业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1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特点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历经一百余年,终于在21世纪初基本完成。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万般曲折,积淀出若干特点。1.1以奉献为主要护理理念由于最初的被迫开放,护理学被引入我国。受到当时南丁格尔护理毕业论文护理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学科在很长时间内遵循着以奉献为主的发展理念,提倡的是南丁格尔的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西方的恩赐观点。建国后学习苏联以及“闭关锁国”又使护理学科长期陷入停滞的阶段。虽然20世纪80年代开始放眼世界,但长期以来以奉献和牺牲为主的理念仍一直主导着护理界。当前把护理学定位于奉献为主的服务性行业的痕迹仍很明显,护理学仍从属于医学,并且按照医学模式进行护理学的教学和科研,近年在将人文关怀视为护理代写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特色的同时,却忽略了它需要超越情感而具有科学性,这些现象是我国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内部轻视和外部忽视所导致的表现[57]。既然护理已经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奉献作为我国护理工作者的一个典型特征,必然限制学科发展;仅仅用奉献和牺牲来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仅护士得不到真正的地位,而且制约着学科的前进,达不到学科建制化目标。时代在进步,护理理念也需要及时更新。护理的起源决定了护理奉献理念的沿袭,但是社会发展呼唤与时代相应的护理理念引导护理学科发展。1.2以植入为主要发展模式19世纪80年代,我国同美国一样沿袭了南丁格尔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以植入的模式来发展护理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丁格尔观念始终占据着中国护理学科话语权。直到当前,我国护理学科虽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但只是从建国前的学习欧美过渡到建国初期学习苏联,再转变为改革开放后学习欧美,一直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从根本上讲还是以“植入”为主,并未能摆脱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我国护理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的整体性质是植入性的,是原始护理观念的沿袭。很多护理知识都是从西方引进,引进之后的“本土化”成为知识转变的重要途径,但是本土化过程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可见,这种以“植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使护理学科真正发展起来,不能使中国护理学科走出“思想的贫困”。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我国护理界愈来愈关注国际护理学科动向,一直在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护理学科经验,也一直在力求走出我国护理理论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空白的地带,为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科做出拓荒的努力。1.3以单一化管理为主要学科建设机制从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六个具体内涵可以得知,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在很多方面都是以单一化为主,并且政府部门对护理学科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指令性的。护理学科的总体发展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使得护理学科建制化在总体进程中没有自主权。国家管理采用的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甚至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学术团体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等都在行政化。这种行政化的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如改革开放以27后护理高等教育体系的迅速建立,但是也同样给学科建设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科自主发展。1.4以与医学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为主要体现从整个护理学科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护理学科始终跟随着医学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前进。医学和护理学科本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迅速,护理学科却未跟上医学教育的步伐前进,还处在一个附属和服从地位。另外,我国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人民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在发生变化,医疗卫生改革在不断进行,卫生事业保健中临床医疗和护理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护理学科发展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医疗机构中,医护比和护士床位比的不协调,护理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等,都反映了我国护理学科发展还没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特点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宗教、性别、医学模式、经济发展、健康观念,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国家政策等,尤其是护理理念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护理界始终以护理理念为根基,以良好的社会背景为土壤,在护理界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顺利进行。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护理博士教育以来,护理学科迅猛发展。美国的护理学是舶来品,也有一个向外学习的过程。在19世纪末,美国进行了一场以“进步、改革、科学和良好的生活”为口号的进步运动,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远渡重洋,到比较发达的德国、英国学习。要不要向现今的欧洲学习,当时,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争论。最终,美国护理通过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赢得了专业地位,并且基本满足了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和知识发展、道德规范、专业期刊等职业特征,都是护士不屈不挠和坚强的证明。可以说,美国护理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为护理改革发展贡献巨大,也为医疗机构和护士带来了实惠。纵观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历程,大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2.1社会需求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基本出发点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越大,其发展程度越快。美国最初对护士的培养基于医院的需要。进入20世纪,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进一步提高,既促使了医院的迅猛发展,也促生了护士的正规培训。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制订了教育改革方案,进行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教育体系[58]。在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背景下,护理学科进一步转向以社会需要为本的方向。可以说,卫生保健问题解决的需求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因素为护理学科建制化指明了发展方向。随之出现的专科开业护士、专科临床护理专家、高级助产士、护理麻醉师、个案管理护士、高危管理者、质量促进护士以及资讯护士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卫生资源不足的状态,解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在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护理界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需求逐步调整护理专业的功能、护士的职责和服务模式、护士的服务范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教育,从而推动了28护理学科的发展。事实表明,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促成了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充分反映了社会需要。2.2高等护理教育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决定性因素“二战”后,随着社会和医学发展,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包括20世纪50年代,60年以及70、80年代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决定健康与疾病的因素不再局限于生物因素,生活方式、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等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弗莱克斯纳报告》的产生导致很多医学院校关闭,美国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59]。同时,医疗和护理专业已经不是以前的附属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护理工作人员在医院和社会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进行了改革,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连续性教育和课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护理教育建制化的变革引起了护理相关组织和制度的建制化过程,包括职业角色的出现、学科自主性的认同、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建设、专业刊物的创办,以及学术交流机制的建立等基本要素的形成过程。这种适应医学教育改革趋势的护理学科建制化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以明尼苏达大学于1909年设立的三年制护理教育为开端。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顺利地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并且在20世纪初,曾经落后于西欧的美国医学在相对较短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美国护理教育从最初的各医院设立的护士培训学校、大学的一门课程逐渐过渡为大学中的独立学院。大多数大学的护理学院都是由早期的护士培训学校演变而来,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的雏形是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护士训练学校,辛辛那提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是1889年女子董事会主办的辛辛那提护士培训学校等。从明尼苏达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在1919年设立的护理学士学位教育到1932年天主教大学首先开设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从1924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护士开设的教育学博士学位(Ed.D)以及1934年纽约大学为护士开设的哲学博士(Ph.D)到波士顿大学在60年代初创建了护理科学博士学位(DNS),美国形成完整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大约经历了50余年的时间。Lovemore Nyatanga和Linda C.Andrist等人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护理才真正开成为一种科学的学科。为什么20世纪世界护理理论基本产生于美国,而不是英国或者中国?为什么美国护理科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究其原因,护理得以进入大学殿堂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标志性的事件。自此以后,护理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门专业,而是一门学科,同时为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其他外在支撑条件如学术期刊、学术团体、技术创新、社会角色以及行业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证,促进了护理理论、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突破性发展。2.3学科建设机制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主要动力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部门对于护理学科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指导性而非指令性,是约束与支持共进。至今,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等官方机构并不对护理学科29实施全面管理,主要是从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的方式来影响护理学科发展。护理学科的总体发展是通过非官方的医学教育委员会、美国护士学会及其相关学会进行,使得护理学科建制化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调整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灵活性。另外,由于美国大学的办学方式多样化、各州之间都相对独立以及在历史上一贯重视个性化,各州医疗机构和大学的护理学院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如高级实践护士的多样性培养,各种专科护士的资格认定,护理博士教育项目的多种名称和培养方式。政府指导而非指令、约束与支持共进的学科管理机制,学校办学自主、学科设置灵活及学科交叉自由的学科建设机制,成为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主要动力。2.4创新理念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主线正确的学科理念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护理学科理念对护理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观乃至整个国家的护理文化都起到导向作用,影响着护理学科建制化。美国人集中了希腊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和自由主义文化、个人主义以及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哲学[60]等多元文化,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为美国护理学建制化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民主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尤其是实用主义的“自由”和“多元”观念,以其功利性、世俗性深入人心,是美国创新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底蕴[61]。可以说,创新是美国文化的灵魂。在创造性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其中。同时,创新理念的衍生物—护理创新精神、护理创新教育及护理创新文化直接促进了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进程,达到了护理学科建制化目标—拓展确证无误的护理知识。作为美国健康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处处体现着创新,如护理大学教育的创办,20世纪50~80年代多种原创性护理理论的提出,护理组织和护理学术期刊的专科化,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角色的灵活性与多元化,护理技术创新的丰硕成果,护理处方权的规定等方面。其根源在于创新不仅存在于护理界每个人的意识中,而是渗入到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转化为创新活动。20世纪,美国护理学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一领风骚,护理学从长期的一种经验性技术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均得益于其先进的创新意识。2.5专科化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主要方向从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六个方面可以看出,美国护理学科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专科化的趋势。护理教育不仅仅表现为专科化,而且多元化;学术团体、学术期刊、护理专家社会角色、技术创新和行业标准也表现为专科化倾向,还兼顾了学科横向和纵向交叉,包括护理学科间以及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虽然在护理职业中,服务的完美典型(无私奉献)与达到职业地位(学术研究)相冲突,但是护理专科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专科化不仅仅提高了护士地位,更重要地是使护理逐渐向科学化前进。美国护理学科发展的专科化为护理学科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护理人员更深入地研究某一层面或领域,进而为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可能。2.6从植入到生成是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根本19世纪70年代,南丁格尔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被引入美国,曾经占据美国护理话语30权。19世纪末期,美国一些医生和护士有了改革护理的想法。这种超越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意识的生成为护理学在美国的本土化和其后的国际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一直沿袭着南丁格尔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而是经过改革,使护理学从植入性转变为生成性,演变成了符合美国社会发展、具有美国特色的护理学科。在这种植入性的护理观念还没有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进行护理改革是一个很有远见的行为。可以说,美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事关护理学科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恰当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护理职业处于奉献服务层面的性质,使护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美国虽非护理学的起源地,也曾经向英国学习,但是南丁格尔的护理话语权在美国占据了一段时间后,美国护理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摆脱了“思想的贫困”。护理改革的生成必然导致护理学科相关方面一系列的生成,包括对护理的本质认识,护理价值观,护理理论以及护理学科的社会建制等。护理教育、护理理论以及护理实践等方面都从植入转变成了本土生长,美国真正掌握了本国甚至是世界的护理话语权。这个转变不仅仅是对美国护理学科的突破,而且也是对全世界护理学科的超越。3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的相同点3.1学科建制化目标基本相同一个学科的建制目标就是要产生新知识、传播新知识。中美两国都为护理从一种职业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做出了不懈努力,一直在追求护理学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学术合理性。不论社会需要,还是学术需要,护理学都最终成为各自国家学科专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卫生保健和科学技术领域中体现了它的价值。3.2学科建制化起点基本一致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均非本土化产物,皆由他国家引进。可以认为,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基本起点一致。3.3学科建制化起始时间基本一致建制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护理学科建制化的总体进程中,基本上都起始于19世纪末期。3.4学科建制化内容基本一致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内容可分为护理教育、护理学术团体和机构、护理学术期刊、护理专家社会角色、护理技术创新与成果和护理行业标准等方面。这些内容和既是护理学科存在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学科社会认可程度的表现。4.中美护理学科建制过程的不同点护理学在美国的建制已经很成熟;护理学在中国的建制基本完成,尚未成熟。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虽有共同之处,但建制化的社会背景、基本完成时间、动力机制和方式、程度却有所差异。1建制化社会背景不同一个学科的建制化势必要置于社会大背景中。美国始终根据社会需要对护理学科发展31做出决策,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都为护理学科建制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例如,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内战期间的《莫雷尔法》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美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1894年,美国已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其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6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农业的高度发达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促使医学教育迅猛发展。191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发表的《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了美国医学教育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代[63]。这一系列社会背景为刚刚诞生的护理学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美国内战、“一战”及“二战”使能体现女性社会价值的护理职业得到充分发展,而且20世纪初期,医院对护士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随着20世纪40年代联邦政府宏大的战时研究与开发计划成就,美国迎来了真正的“大科学”时代,并且联邦政府开始大力资助科学研究。1955年,美国开始为护士提供专项基金以便进行科研活动。政府、各种研究机构及基金会对护理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的重视、社会需求的增加及资金上的保障大大地促进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的发展[64]。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对大学科学研究的支持达到了最高点,并从“二战”前的应用研究转变到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62]。可以说,美国护理学科在建制化初期就恰逢社会经济、医学科学如日中天,亦即在它正面临“成长的烦恼”之际、在自身还没有多少积累和储备的情形下,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科学就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和支持,为护理学科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现实基础。得益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美国医学教育迅猛发展,美国护理学科才在20世纪中后期蓬勃发展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的情景与美国远不相同。从总体上讲,20世纪中国护理学科发展是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20~3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分别形成了两个发展的高潮时期。清朝末期至民国后期,中国始终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处境,学科发展处于一种弱势,国家对护理学没有一个整体规划。教会大学在这个阶段占主流,但西方护理的传入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甚至在抗日战争前展现出一片大好前景。战时和解放初期,护理学在特定背景下艰难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国情决定了护理学科发展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方式。由此可知,不同的国情对于学科建制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科成长的社会背景不一,就塑造出内涵不同的护理学科。2学科建制化过程长短不一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均始于19世纪末,但基本完成时间却相差很多。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了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于20世纪80~90年代达到发展高峰,目前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整个过程相对较短且较顺利。我国于21世纪初护理学科基本完成建制化过程,整个过程相对较长且复杂曲折,目前处于发展完善状态。3学科建制化动力机制和方式不同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进程,发端于学术权威系统的建制化方式,即在护理界的努力下通过建立学术组织一步一步成长,而后由于美国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美国人民对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以及护理在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32促使国家政府及美国卫生人类服务部门对护理学科的重视和支持,促使了护理学科迅速发展。美国采取独立自由、学科自治、学术自由、分散的管理方式,政府和教育体系之间的相对独立保证了护理学科发展的自主性,使学科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国家并不直接干涉护理教育、组织、期刊等,而是在保持学科独立发展的同时给学科一定的资助,即护理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由国家政府部门控制。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进程总体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进程,发端于权力系统的建制化驱动模式。自护理由西方引入直至建国前,护理学科的一系列建制化都独立于国家系统,由外籍护士管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西方的恩赐观点。护理教育和护理工作,无论在美国中国建制化社会背景得到较广泛支持支持有限建制化时间长短(年)88 116建制化动力机制和方式自下而上发端于学术权威系统自上而下发端于行政权力系统护理教育研究生教育起步早本科和硕士为主体护理教育多元、自主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专科和本科为主体护理教育单一、集中护理团体和机构数量较多涉及面广数量较少涉及面较窄护理学术期刊数量多内容广泛总体质量较高研究方法丰实数量少内容局限总体质量参差不齐研究方法较单调护理专家社会角色范围较广且成熟范围局限、影响局限护理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较多科技含量高设立奖项较多成果数量较少科技含量低设立奖项单一建制化程度护理行业标准颁布时间较早实施模式:各州自主性大制定机构多样涉及范围较广且细颁布时间较晚实施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制定机构单一涉及范围较窄33方式方法上还是管理体系上都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特点。建国后,全国开始走上了高度集权化管理,摒弃了西方分散独立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后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课程、教材,采用相同教学规划。同时,医学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具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限制了护理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4.1建制化程度不同护理学科建制化不仅仅是有无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程度问题。中美两国护理学建制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从广度上来讲,美国在护理教育、护理实践以及护理学术研究都较我国涉及范围广,并且护理的四个要素也一直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如对于环境的理解已经从最初患者周围的环境演变到社区、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从深度上来讲,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各方面都已经发展成熟,处于稳定阶段。护理学已不仅仅是一种强调爱心和奉献的服务行业,而是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学术土地,取得了骄人成就。护理教育方面的不同中美护理教育在质量、数量、教育方式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观念上都存在着差别。美国的完整护理教育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至20世纪后期发展成熟。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在新世纪初基本形成,护理研究生教育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中国和美国相比,本科护理教育起步时间相差4年,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相差60年,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相差44年。美国护理教育建制化已经完成了几十年,护理工作者的学历大多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我国护理人员大多数为专科学历,本科护理教育是目前培养护理人员的主要方式。从时间上来看,中美本科护理教育相差4年,硕士教育相差60年,博士教育相差44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的完成历时44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基本完成历时84年;美国本科护理和硕士教育相差16年,硕士与博士教育相差28年;我国本科护理和硕士教育相差72年,硕士和博士教育相差12年。从教育建制化历程总体上来看,我国本科护理至护理博士教育的过渡时间比美国长40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主要向美国学习借鉴,之所以在短短的21年时间内基本建成高等护理教育体系,靠的是国际护理发展的压力和国内护理界对学科地位提高的渴望。由于国家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中美在护理学科背景、认识基础以及设置方式上都34存在巨大差别。美国护理教育,同临床医学教育一样,已形成完整的研究、培训和评估体系。美国护理教育的一个突出点就是多元化,一方面有传统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有社会需要因素,如美国不同大学设立的护理博士学位其实并不完全相同,如Doctor of NursingScience(DNS);Doctor of Science in Nursing(DSN);Doctor of Nursing(ND);doctorof philosophy(Ph.D.),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也往往大相径庭。它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卫生保健管理及政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观中国护理学科发展,主动权多在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设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等等。当前,两国在物质条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观念上和体制上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对于意欲建设世界一流护理学科的中国高等护理教育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4.2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和机构方面的不同美国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在数量上很多,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专科化发展,团体引导成员共同为这个团体、为这个学科、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连接护理工作者、教育者、管理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要纽带。美国护理学术团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向:先泛后深,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中国护理学术团体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美国60余种护理团体和机构而言,显得十分单一。美国全国性的护理组织和机构中,于20世纪70~80年代设立的有30余种,中国护理组织和机构基本上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4.3护理学术期刊方面的不同美国护理期刊从1888年的5种已经增加到今天的500多种,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增加比较迅速的一个阶段。我国护理期刊在数量上和美国差别很大,20世纪70年代只有7-8种,目前达到50种左右。我国护理期刊在数量上无法与美国相媲美,在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期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理学科的关注倾向。美国护理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我国广泛,研究方法更趋向于成熟和科学;我国护理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科研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壮大,而且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成熟。4.4护理专家社会角色方面的不同美国护理职业已经涉及到近一百种职业[65],护理的角色范围相当广泛,也相当成熟,同时,工作内容也有所区别。护理社会实践场所除了医疗卫生机构之外,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者工作的主要部分。从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助理护士到种类很多的高级实践护士,从社区普通护士到开业护士,都充分表明护士工作范围的广泛。美国护理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受尊敬程度很高。从普通护士到护理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和影响已经深深渗透到整个社会层面,侵入到每一位公民工作及生活中。在我国,医疗卫生场所是护理人才最大的雇用单位,学校以及科研机构占的比重相对很小。由于专科护士队伍还未大规模形成,护理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相对狭窄,护理专家社会角色仅限于护理教育着、护理科研人员和护理管理者。4.5护理技术创新与成果方面的不同35美国充分认识到创新价值的重要性,将创新作为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同时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体制。在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创新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护理专业技术与成果的丰富得益于这种传统文化和创新教育。中美护理专业技术创新与成果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创新成果数量、科技含量以及奖项设置等方面。美国丰富的护理学术组织为创新技术提供了良好土壤,几乎每一个专业团体组织都设有创新奖项;我国护理奖项设置单一,创新成果数量和科技含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6护理行业标准方面的不同首先,在首个护理法规的颁布时间来看,20世纪初,美国国家护理实践法规的出台为护理学科建制化奠定了法律基础;我国在建国后也颁布了一些护士相关条例,但专门为护理行业出台的法规文件直到1993年才出现。其次,美国各州护理委员会所颁布的护理相关法律都有所区别,体现了州对护理行业的自主管理;我国护理行业标准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所有省(市、区)按照执行。再次,从制定机构来看,美国护理标准由护理及相关专业学会、健康保健机构等专业机构制定,参与标准制定的机构包括代表了美国护理学术最高水平的美国护士学会及其所属的各州护士学会、国家级的护理专业学会及其分属机构等;我国护理行业标准由卫生部统一制定,未充分体现护理行业的自主性。最后,美国护理标准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如护理实践标准涉及专业多而具体,临床实践指南库的设立以及护理伦理准则的制定等;我国在2000年和2008年先后颁布了护理伦理准则和护士条例,护理标准还未触及到各方面。总之,美国护理行业标准建制化基本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现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我国护理行业标准建制化大体上完成,逐渐趋向于健全。4.5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比较启示4.5.1国家需要加强对护理学科的重视和支持从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角度来看,国家是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不仅对护理学科进行外部管理和控制,而且为护理学科提供外在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告诉我们,19、20世纪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护理学科建制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制度基础以及精神动力。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处于“薄弱状态”到“快速发展”的过程,而这个变化与国家密不可分,如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外交政策的一边倒,使得照搬前苏联高校办学制度成为必然,所有学科开始以专业设置为核心进行学科建制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护理教育全部稳定为中等职业护理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发生转向,为护理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护理学科建制化再次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用20余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对护理学科的宏观管理和配置。没有国家的支持就不可能得到护理学科发展必需的资源,如国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科研活动的资助、学科建设需要的物质资源等,其建制化也就无法实现。一个学科专业在目录上“榜上有名”是学科基地建设、重点学科设置、学位点设立的前提,所以目录直接影响到各个学科专业36的利益[66]。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护理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这些都说明,国家是护理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基金、重视护理教育等方面为直接干预护理学科建制化的进程。学科建制的变化背后是政治权力对知识的控制[67],护理学科也不例外。护理学科建制化从一开始就是权力主体为其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发起,从最初的被动引入到建国前的发展高峰,再到其后的护理改革,都是权力主体对知识的一个选择过程。这种选择一是物质支持,二是政策扶持,选择的依据取决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扶持不仅是对护理学科重视的一个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如国家对护理奖项评奖标准的设定、护理学术团体的政策引导等。可以看到,护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已近百年,从最初学习欧美到建国后“以俄为师”,再到今天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历程中,护理学科的每一次转向无不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有着密切联系。我们有必要提高国家对护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重视高等护理教育,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健全护理行业标准,增强护理学科发展的硬件力量。4.5.2护理学科发展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越大,其发展速度应该越快。大如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小如科技发展、医学进步、高等教育等,既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外在支撑,也影响到社会各界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和接纳程度。美国护理学科发展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基本方向,建立在人民健康需要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有所为就有其位,如高级实践护士的出现。美国护理学科正是始终将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密切关联,才获得了社会对护理价值的认可,才使护理学科有了明确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发展方向,使护理真正成为本土产物。这是美国护理学科发展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从1979年起,我们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30年来,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有了很大进步,随之带来的健康意识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空间。社会需求是一个职业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要体现。我们务必要对本国护理学科有个清醒的认识,既要符合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民健康需求,而且要跟上国际步伐,真正使护理学科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在本国物质财富增加的过程中,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发展方向,注重社会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使护理学科真正成为本国产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4.5.3创新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支撑力量学科理念是一个学科前进的方向。美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告诉我们,护理理念是学科发展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一系列护理理论的提出、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都是创新的表现,均得益于创新价值观的指引。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我国护理学在思想上未得到真正重视,我国把护理定位37于奉献为主的服务性行业的痕迹仍很明显,护理仍从属于医学、并且按照医学模式进行护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在将人文关怀视为护理特色的同时,却忽略了它需要超越情感而具有科学性[68]。自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为护理学科生长寻求机会,努力推进护理学科建制化,但对学术注重不够,造成了护理学科还主要停留在奉献层面,护理学科知识未能得到拓展,未得到社会各界认可。2006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整个社会文化发育成这样一种文化,它能够为新知识的持续创造与广泛性使用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支撑—价值观、文化制度乃至物质文化层面上的支持[69]。我国护理学科需要在国家创新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将护理的人文文化和科技创新文化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护理理念,创建本土化护理理论来指导护理发展,使护理学科发挥出更大潜力。我国护理学科要发展,要想与其他学科或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科并驾齐驱,就需要在新世纪中将创新作为与奉献同等重要的南丁格尔精神[70]。段志光等人将“奉献与创新一体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和一个新的护理理念提出来,是一个重要而又新颖的观点,已影响到护理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对南丁格尔精神实质的理解,对护理教育价值的评判;已影响到护生和护士对南丁格尔精神的价值认知,并体现在其价值行为中,表现出了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68]。因此,我们不仅要创建一种护理创新环境来支撑护理学科发展,而且要将创新理念内化于护理学科中,内化于护理工作者自身,始终贯穿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以及护理实践中,真正增强护理学科建设的内在支撑力量。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护理教育尤其是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源头。高等护理教育不仅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还要拓展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活动,产生新理论、新方法。在我国,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71]。护理从最初的职业层面上升为专业层面,再上升到学科层面,是一个艰难而必要的过程,已经不单单只是培养护理人才,而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两个结果都有高等护理教育来完成。另外,从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来看,最初均表现为护理教育建制化。从护理学科建制化内涵来看,护理教育、护理学术期刊、护理专业团体和组织、专家社会角色、护理技术创新以及护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护理教育尤其是高等护理教育是其他五方面建制化的基础。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物—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出现必然导致护理学科其他社会建制的生成,促使护理理论的生成,护理科研的活跃以及护理实践的进展。美国护理建制化过程表明,正是由于美国护理教育尤其是高等护理教育本土化乃至生成,才使护理学科的一系列其他社会建制包括护理学术组织、护理学术期刊、护理专家社会角色、护理创新技术成果以及行业标准等有了突飞猛进发展。美国护理学科发展真正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也是护理博士教育的起步阶段,此时本科护理教育经过四十多38年发展已经成熟。可以看出,只有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成熟了,护理学术团体才会丰富并专业化分工,护理学术成果才会丰富,护理人员才会称之为专家并拓展其社会角色,技术创新成果才能丰富,行业标准才能逐渐健全,而其中,硕士及博士教育是实现护理建制化目标—拓展正确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可以说,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影响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护理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护理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使护理学科成为真正有“学术”的学科,开创护理学科发展的巅峰时代。5国际化与本土化决定着护理学科的成长护理学在中美都非本土学科,都面临着本土化的情景。20世纪以来,是否具备“科学”的身份是任何学科确立其学院地位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护理学正是一门自始至终寻找着自己身份的学科。美国护理学科本土化基本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将护理学科从英国移植并本土化为活生生的美国护理学科。正是由于美国护理学科实现本土化,才走向国际,真正掌握本国甚至世界护理话语权。中国护理学尽管最早也是“出自泰西,传于中土”,但由于中途多次政治运动的阻断,其发展与西方世界长期隔绝。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护理学在全世界的普及,并且西方尤其是美国已经将护理作为一门真正学科,我国护理顺应国际学术潮流再次从美国引入并进入大学。按照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护理学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尽管国家已经将护理学科定位于一种学科,并且护理院系的繁荣也足以证明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但是社会各界甚至医学界,在很多人的意识形态中,至今都认为护理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说,护理学虽然以学科的身份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护理学科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却没有得到解决。可以看到,护理学在中国一开始并没有自己的土壤,我们只是被动地“承认护理学存在的事实”。实际上,护理学科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引入”的过程,是“西学东渐”和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直接从一门“领域”跨入“学科”的视野,生吞了下去。它一经导入,就需要完全被纳入到中国原有的文化话语系统,但作为新的种子,并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另外,尽管我们一直在借鉴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经验,主要是美国护理教育和护理理论,但是这种“移植”未能解决和调整与整个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在引进了几十年以后却还是未能真正本土化,而本土化是护理学科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实现本土化,就不能走向国际。当前,全球化趋势使各国护理学科都表现为一个趋同趋势,使学科间交流更加频繁,而有效的交流可以使思维走向生成。我们需要在国际化基础上实现本土化,在本土化基础上实现国际化,从而在国际化平台上找到我国护理学科位置,改变本国护理学科命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中。若您对护理毕业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护理毕业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hlbylw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