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理学发展及科建制化过程初探

发布时间:2012-08-01 09:10:43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中国护理学发展及科建制化过程初探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护理毕业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护理学传入中国是由清朝末年中国所处的历史情势决定,并非由于社会或学术需要。彼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护理毕业论文,充满了封闭与开放、专制与民主、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等矛盾。护理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职业由传教士引入我国,此后,护士培训相应出现。19世纪后期,中国和外籍护士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创办刊物等方式,使护理学逐渐在我国扎根。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护理学已经由最初的一种职业发展为一门学科,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逐渐趋于成熟。1护理教育护理教育作为传承、发展、创新和物化护理知识的殿堂,作为从事基础护理理论研究、前沿护理科学知识探索的基地,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护理创新人才的摇篮,已经成为我国护理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南丁格尔护理时代至今,代写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科学的护理教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我国护理教育在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教育结构及教学模式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的签订致使美国传教士自由无阻地进入内地传教与办学,随后西方国家开始陆续地在中国开设教堂,开办教会学校及医院。随着大批传教士、外籍医生和护士来华,护理教育逐步发展开来,医院开始以培训的方式教育护士,并推行南丁格尔护理观念和护理制度。1888年,美籍约翰逊(Johnson)女士在福州成立第一所护校,是西方护理教育在我国较为正规的开端,也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初期建制。之后,很多医院和学校开始设立正规的护士学校。1912年,中华护士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时成立了护士教育委员会时,统一护士学校注册、课程、教科书来源以及考试和毕业证书,为其后护士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1920年,在这种办学主体多元化、甚至教会大学占据主流的制度下,我国早期本科护理教育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协助下从教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发韧,学制4年,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是世界上较早开设高等护理教育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前期,教会学校都独立于中国教育护理毕业论文范文行政系统之外,所以中国护理教育主权由外国人掌握,主要依赖于英美等外籍护士,推行的是西方的护理思想和办学模式,采用的是外国师资和教材,提倡的是南丁格尔的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西方的恩赐观点。我国的护理教育和护理工作,无论在方式方法上还是管理体系上都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特点。1934年,教育部将护理教育定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批毕业于教会医院附设学校并留学欧美的中国护士在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先进护理教育后陆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续回国,先后担任了我国护士学校的护理教师。同时,大多护士学校由我国护士接替管理,但护理教育标准仍沿袭欧美,课程设置和要求都效仿美国,但因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远不能与西方护理教育相比,加之新中国成立前夕时局不稳,我国护理界与国外隔离,与西方护理新理论、知识、技术产生很大差距。截至1949年,全国共有183所护士学校,32 800名护士。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揭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为了更多更快地培养护理技术人才,在1950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系统,走上了全国统一安排计划的轨道,学制起初为两年,1954年改为三年。同时,全国开始实行统考制度。这种取消高等护理教育的举措,导致了护校教员、护理管理人员、护理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结果,导致了我国护理教育几十年中专教中专、医生教护士的局面。到1952年底,中国教育机构中的大多外国教职员和行政人员离开了中国,所有私人控制的学校都被取消。为了充分发挥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力、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和政务院从1952年起以苏联教育为样版,以培养专才思想为指导,对全国高等学校分批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我国护理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各个学科的宝贵资源都被闲置和浪费,整体繁荣没有出现,护理学也从未能从相关学科吸收养料。此后,我国护理教育和研究工作不断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经过院系调整,高等教育从“多元化”走向“单向化”,并且大学、院校、专科分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步入了从属政治的、高稳定状态的轨道。在“一边倒学习苏联”的影响下,护理专业教材几乎都从苏联引进翻译出版。1956年1月,高教部《高等学校教材编写办法》以及1961年《解决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的具体分工办法》的发布,使护理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中国护理教育的教科书,从此改变了中国护理教育沿袭西方护理教材译本的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从1961年开始陆续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护理系各主干课程的自编教材。这批教材对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此后的护理教材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可想而知,长期以来,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化的护理学科完全丧失了学术的自主性,缺少自身独立的、不假外求的学术概念系统。在“文革”期间,我国护理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护理教育停滞。护理学的再次引介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恢复高考后,各医学院校开设护理专科教育,开始了护理国际交流。1979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文件,是护理工作和教育的转折点。1980年,原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设3年制大专学历高级护理进修班,毕业生获大专学历。1983年恢复本科护理教育,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本科护理教育。198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成立了中医护理系,开始招收中医护理专业大专生。随着医学科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日益显露,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护理骨干或学科带头人。199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北京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我国护理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先后开始培养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从此,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基本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1999年,卫生部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表明护理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一门独立的学科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专业之一。2001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探讨联合培养护理学博士的可行性。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在国内率先获批成为护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标志着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培养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始。到2003年,我国有普通中等卫(护)校550多所,大专院校130所,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开展了本科护理教育,20余所院校设立了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有近十所高等院校开展护理博士教育。回顾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第一所护士学校建立至今120年,护理学科发展可谓十分曲折,并且与整个国家历史背景、高等教育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高等护理教育开展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护理教育建制化基本完成。就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护理学术团体与机构学术团体和机构的创立是护理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学科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护理学术组织团体和机构在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广泛的积极作用,是护理学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是护理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1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专业学术刊物的发行、学术交流会议的定期召开,都是一个学科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事件。护理学科交流系统的形成是护理学建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华护理学会的发展则是我国护理学科建制化从萌芽到成长的一个缩影,从最初以交流为主,到目前成为全国大部分护理专家精英的盛会。1907年,在国际护理思潮的影响下,美籍护士信宝珠和高士兰医生倡议成立护理组织。1909年8月19日,欧美护士7人,医生2人在江西牯岭成立中华护士会,标志着中国护理共同体正式形成。中华护理学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护理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个全国性的护理组织,标志着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成立初至建国前,中华护理学会每1-2年召开一次年会;建国后,中华护理学会重新恢复工作,每四年召开一次年会,交流科学思想,其年会制度对中国护理学建制化举足轻重。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分会组织仅建立13处,会员6400多名,学会工作不能全面展开。至1964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分会组织基本建立,发展会员27,000多名,为其后学会工作的开展打下了组织基础,成为科学发展的有利杠杆,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团体网络。目前,学会有完善的组织机构,除办事机构外,还有7个工作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已经举办了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且每年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如手术室护理、老年疾病、心脏内外科、血液净化、糖尿病、急疹、医院感染、精神疾病、传染病、造瘘口及伤口、肿瘤护理、静脉治疗、医院管理等学术交流会议,举办各种论坛、研讨会以及学习培训班,形成一种浓厚的学术交流环境和学习氛围。不论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数、参会单位数还是提交的论文数量,都有了较快增长,在学科中起到了带头、协调及交流作用。中华护理学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直接推进了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造就了中国的早期护理专家群,为中国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除中华护理学会之外,我国护理学术组织还有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中华临床医学会护理学会以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下属的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华临床医学会护理学会已在了海南、北京、广州和西安四个地方创办了分会和多种护理期刊,为护理实践和护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门从事和促进护理心理学科发展和完善,已经举办了9届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但不可否认地是,我国护理学术团体建制化程度还比较低。2.2护理管理和研究机构为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加强对全国护理工作的领导,1982年卫生部医政司正式设立了护理处,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不断加强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护理服务的技术标准、执业规范,对护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与各有关组织、机构密切联系。1984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向卫生部申请成立“护理中心”,其目的是取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并可为护士立法、注册及开展护理学研究工作等做好组织准备。经卫生部批准,1985年9月“卫生部护理中心”成立,由我国著名护理学专家林菊英担任中心首任主任[23]。卫生部护理中心成立后,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办公,后于1992年迁至北京医科大学办公,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我国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的质量控制及技术指导,组织一定范围的护理教学师资及在职护理骨干的培训,收集整理国内外护理情报资料,开展护理科学研究,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护理专业的国际交流。“中心”还先后成立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三个专业委员会,定期对特定的护理专题进行研讨。卫生部“护理中心”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护理学科的理论建设,先后组织编写了多种护理教材、专著、译著和杂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护理学科建设,为改变我国护理理论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另外,1991年成立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直属科研机构,其下设的护理中心,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培养护理管理干部,收集处理国内外护理相关信息,并且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是弘扬护理科学、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体,也是中国护理史上科研机构的典范。无论是在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还是科研氛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塑造与传播方面,都对中国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通过科研成就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赢得了位置,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通关系,成为中国护理学科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3护理学术期刊学术出版物是学科体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期刊是科学交流最重要的媒介物,它可以及时地通报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使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讨论或争鸣。1908年,各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开始刊行活页式《医学杂志》,借以交流各地经验。由于当时没有12护士自己的刊物,在一些医生的帮助下,护士在《医学杂志》上刊登各地护士通讯。当时博医会的主持人之一美国医生高士兰同意《医学杂志》提供1~2页篇幅供护士交流。1918年,第四次全国护士大会在福州召开时,决定由护士自行出版《护士季报》。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后,中华护士会终于在1920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护士期刊《中国护士季报》,大部分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第一卷第一期有六篇短文,篇幅虽然不多,但其中有两篇由中国护士所写。《中国护士季报》是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护理刊物,出版各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还有不少支持护理工作的人士投稿,是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30年到1948年,每年一卷,每卷四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抗战期间外,共出版了25卷,1949年停办。《中国护士季报》得以定期出版后,中国和外国护士就开始着手教材的编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了大量的护理书籍,供护校教学使用,大多为西方译本。这些最初的护理刊物和书籍对提高我国护士学校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表1-1中国护理期刊概况一览表


1954年5月1日,中国护理工作者创办了《中华护理杂志》并在全国发行,1960年10月困难时期停刊,1963年复刊,1966年再次停刊,1977年再次复刊,为季刊;1979年改为双月刊,每期48页。从1980年开始对国外发行,1981年增加了英文目录。1986年7月改为月刊。《中华护理杂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吸引、团聚了一大批护理工作者。大多数护理工作者正是通过《中华护理杂志》的导引而逐步迈入科学研究殿堂,成为中国护理学界的杰出人才。经过中华护理学会和其他相应机构的大力提倡和传播,“护理科研”概念在中国已经萌生,使护理工作者对国内外护理科研成果有了较好的了解,从而对中国护理学科建制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进大道,有力地推动了护理学科的传播和发展。从图1-1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护理期刊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未能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期刊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达40余种,其中国家级期刊近20种。200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中护理期刊有12种。从期刊的名称上来看,主要划分为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四个方面,更为专科化的护理期刊尚未出现。建国前,护理期刊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护理经验总结,以及翻译外文和书籍介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并不十分宽松以及受语言、资料、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等多方面限制,学界对护理还谈不上有实质性的学术研究,更谈不上学问上的自立和创新。这个时期,期刊内容主要停留在各专科护理技术、护理经验总结以及对国外护理发展的介绍,而且护理无学的观点占据着护理学研究的话语中心,甚至在大多数人(包括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看来是“不证自明”的。护理在当时还停留在一种职业层面。护理研究真正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护理期刊数量迅速增加,质量逐渐提高,内容逐渐丰富。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护理学的再次引入使我国护理界思想解放、精神启蒙,汇聚成了一股来发展学科的强大力量。护理学是(或者说,必须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呼声此起彼伏。就护理学术界来说,这种呼声是其内部为确立学科地位而产生的必然诉求。恰在此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风起云涌,“信息”社会的美好前景深深吸引了刚刚打开国门、迫切寻求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在此背景下,护理学也不自觉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脚步。护理高等教育恢复以来,护理学科在中国真正确立,护理界开始对护理本质以及护理学话语权进行探寻。护理期刊内容开始涉及到教育、临床实践,科研,理论等多方面。随着国际交流和国内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科研实力的增强,护理期刊内容更加丰富,已经由护理经验介绍转变为科学取向的多方面研究。总之,这些护理期刊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知识上、信息上的媒介作用,起到了方法、精神、文化上的启蒙以至启迪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护理学科建制化。4护理专家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护理工作被赋予了新内涵,护士的角色也向多元化发展。护理专家社会角色的形成既是护理学科建制化的前提,同时又依赖于护理学科建制化。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以后,随着护理教育体系的全面建立、护理专家群体的形成、专门学术期刊的创建、科研成就的取得与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成,中国护理专家社会角色逐渐形成。每个国家护士的护理角色范围及职能基本依赖于历史、政治、社会、学科发展等因素。我国护理专家社会角色主要包括医院、社区、学校、护理组织和机构等护理工作者。护理事业在我国发展以来,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护理专家,目前已经有南丁格尔获得者48位,他们在临床、预防、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辛勤工作,为我国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一些医院开始造口护理、伤口护理、压疮护理、糖尿病护理、麻醉护理等专科护士的选拔与培养。2000年,邵逸夫医院率先设立颇具专业化特色的糖尿病护士、伤口-造口-尿失禁(WOC)护士、静脉管理护士,在改善医疗质量和提升护理专业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专科护士队伍在逐渐壮大,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手术室护理、老年疾病、骨科、儿科、妇产科、重症监护专科护理、麻醉、心脏内外科、血液净化、糖尿病、急疹、精神疾病、传染病、造瘘口及伤口、肿瘤护理、静脉治疗、疼痛护理等。各种专科护士培训班也逐步展开,如北京市于2003年全面实行ICU专科护士认证,各省市开展伤口/造口、糖尿病、肿瘤、麻醉、手术室等专科护士培训班,医学院校开设麻醉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等本科专业,培养了很多护理专家,为我国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5护理技术创新护理技术创新是护理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如果护理不进行技术创新,护理职业将失去立足的支撑点。在整个20世纪,中国护理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实际情况看,我15国护理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开发出了大量简便、实用的护理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大提高了护理的科技含金量。为了推动护理科技的发展,中华护理学会于1991年专门设立了“护理科技进步奖”,在全国范围内每两年评选1次,自1993年首次评选至2007年第八届评选工作,已经有300余项成果获奖。中华护理学会每年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护理学术会议,表明我国的护理专业技术与成果已经很丰硕,包括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理论研究或专著、教育、管理、临床实验研究及仪器设备革新等。这些护理技术是护理工作者与护理实践、护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需求,为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同时也显现了护理工作者的价值,体现了护理在人类健康促进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已经申请了大量的护理专利技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可以检索到近5000项护理专利技术,见表1-2。表1-2中国护理专利概况这些专利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以后申报或授权,并且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说明我国护理工作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国护理技术创新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6护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指定的标准。护理行业标准一般包括护理法律法规,专业团体的规范标准,工作机关的有关要求、政策及制度。护理行业标准是规范护理行业的基本条件,是护理工作者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是标准化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起点。随着经济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行业标准已经逐渐健全,极大地发挥着管理和统一的作用。6.1护理法规20世纪初,护士立法在欧洲国家开始实行。英国于1919年率先公布了《英国护理法》,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颁布了护理法。1948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护士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国民政府卫生部护士主任徐霭诸提出“护士法草案提请商讨案”,并经护士法小组讨论一致通过“护士法草案会商报告请公决案”,但由于国内战事未付诸实施。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政务院1952年发布,后因各种原因停止)、《国家卫生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条例》(卫生部1956年发布)等有关护士管理的法规、文件。1993年3月26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2000年,我国护理专家撰写了《21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草案》[26]。2008年1月23日,国务院第206次常务会议通过《护士条例(草案)》,并由国务院于2008年1月31日公布,自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我国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护理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护士法规或制度,表明我国护理行业标准正逐渐健全、发展并成熟。6.2临床护理标准从制定机构来看,我国护理实践标准制定机构仍为国家卫生部及省市各级卫生厅(局)等政府部门,护理专业团体还未参与制订专业标准。目前,我国临床实践标准主要是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982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是我国第一部使用较广、较权威的临床护理标准。2005年6月,卫生部出版了第一版全国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在中医护理方面,1984年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全国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全面年修订和补充,为中医临床护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另外,全国各医院都制定了护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极大地加强了护理工作管理。若您对护理毕业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护理毕业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hlbylw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