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状况的代际比较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福建省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7 20:30:09 论文编辑:vicky
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差异的程度和影响机制有了初步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在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代农民工在就业状况方面产生了异质性,异质性产生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农民工微观的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两代农民工在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更比老一代农民工更高,接受的培训更多,掌握的技术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女性的占比更大,它们对于自身权益的保障更加重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工作的城市。通过对比两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发现老一代农民工普遍已经组建家庭,他们面临着照顾家庭抚养后的家庭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更为简单,他们中的很多都没有组建家庭或者没有抚养后代的压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精力追求自己的爱好,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追求个性,关注自我,更加关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出现了一个被叫做“农民工”的特殊群体。2006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安邦之计、民生之本,就业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要解决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0 年 4 月 30 日发布的《201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 29077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 241 万人,增长0.8%②。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非农行业和城市转移,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和跨行业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劳动力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自由流动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这种由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是长期延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劳动力的迁移不仅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方面,也关乎供给方面,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2006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农民工的含义总结归纳之后主要包括两层内涵,首先是在地理位置上人所处的空间位置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是否发生了跨越一定的界限的改变,其次是在户籍上人口的户籍所在地是否发生了变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认为农民工就是在非户籍所在地从事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人口。
本文根据使用的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福建省数据资料的特点,根据调查资料的内容定义的流动人口为在当地居住停留,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群。国家在做政策制定时经常把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概念混合起来使用,因此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用农民工这一称谓来代替流动人口。
二、新生代农民工
国务院在 2010 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表达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方式与老一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出生的年份、常住地和户籍的所在地这三个方面进行界定。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户籍仍然在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②。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国家在做政策制定时经常把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概念混合起来使用,因此本章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用农民工这一称谓来代替流动人口。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生活,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出生,但他们可能由于工作的需要再次改变工作地点,他们的子女随着他们进行迁移,这部分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他们更倾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多元化的观念,相对于农村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城市,本文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也把这部分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
 
第二章  两代农民工就业代际比较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研究基础理论
一、代际差异理论
代际差异理论最早起源于德国,由卡尔曼海姆提出,是指由于出生时代和成长环境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群体在价值选择、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差异的群体特征。曼海姆指出“代”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生活经历的这一类人,生活经历的相似使他们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动模式都趋于一致。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即使同一重大社会事件对于不同年代出生的群体影响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代际差异的基础。相较于那些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来说,相同的历史事件对于那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较小,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代际间的差异①。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代沟”这一名词,进一步阐述了“代”的涵义。她认为不同年龄段间的代沟,即不是因为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不同,更不是因为遗传方面的差异,而是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②。她认为“代沟”是不同群体在社会位置和距离上的抽象概括,更加注重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文化矛盾,并关注因此所导致两代人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冲突。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披荆斩棘,四十年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因此造成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老两代人在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差异。目前,在我国内部的农民工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两极分化。首先,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口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认识水平不同,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千差万别;其次,由于政策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同时期的人口经历的政策也不同,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思想认知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原因导致了不同时期人口在就业观念上的差异。
........................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
为了全方位地展现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差异的分布状况,本研究建立了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将两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的衡量指标分为就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和就业程度的衡量指标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就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我们把社会上务工人员在各个行业的分布情况称作就业结构,具体是指社会的劳动力在整个社会各个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按照不同的分布方式,就业结构可具体分为就业的部门、城乡、所有制、地区、知识结构以及就业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就业结构在国民经济全局运动中和在就业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反应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水平。就业结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配置的问题。科学有效配置的就业结构有利于保障和稳定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两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有利于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和保障农民工群体的权益。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就业结构还可划分成不同层次。
农民工的就业的地区结构指就业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就业产业结构指劳动者在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所占份额,具体来说是劳动力在农业、工业和服务员这几个产业中所占的比率。就业行业结构指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农民工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是农民工在不同的所有制行业中就业的比率。
二、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
一般来说,就业质量的好坏与工作的报酬、福利待遇、稳定性和提供的社会保障有关。另外,许多研究还表明专业匹配度、职业发展前途、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属于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农民工就业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就业质量的提高可以让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的价值,对于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全体公民更好地普及改革发展的成果,政府作为行政责任的主体,有责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质量,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平等、安全和获得尊重的前提下过的就业,进而提高这部分群体的生活质量。
表 3.1  两代农民工个体特征统计描述
...............................
 
第三章  一项经验研究:基于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福建省数据的分析 ............................33
第一节  数据来源 .......................33
第二节  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34
第四章  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 ......................47
第一节  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47
一、两代农民工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
二、两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8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机理分析 ......................59
第一节  社会政策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影响 .........59
一、政策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影响 .............59
二、社会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影响 .............60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社会政策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影响
一、政策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颁布计划生育的政策,将我国人口增长控制在合理区间,有效地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1980 年 9 月全国召开了第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在 20 世纪末把全国的人口控制在 12 亿以内的奋斗目标,紧接着国家就出台了计划生育的政策。通过计划生育的推行,我们国家将生育率控制在生于更替水平之下,城乡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城乡居民感受到了生育愿望和现实情况的差距感,这不得不促使他们改变以往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生活和态度等方面。计划生育也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文化素质与工作前景十分重视,因为家长无法改变子女的性别也无法对子女的数量进行选择,这就促使家庭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被父母寄予作为下一代的厚望。父母生育愿望和现实情况的差距感也导致了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分迁就甚至是溺爱。计划生育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十分强烈,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从年出生后便是在独生子女或者两个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这也是两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产生差别原因中的其一。
同时,严格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农民工和当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就业机会不公平,严格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化限制了流动人口的就业渠道,这使得农民工不能打破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唯有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而对那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就业的期望水平更高,这也就导致工作提升空间的抑制对他们带来的打击更为强烈。第二,城市本地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存在自然而然的歧视,这为农民工对城市的融入感和在城市稳定就业提出了挑战。第三,农民工在工作的城市安家落户无法实现,这给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带来了挑战。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落叶归根的观念深入内心,其在城市工作的目标多为养家糊口,他们对留在城市在想法可能并不强烈,但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于城市生活日益向往,加上自身没有从事农业活动的经验,回到农村的可能性不大,不能在城市安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挫折。
图 3.1   两代农民工就业收入对比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力量,这个群体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关于保障他们权益的问题深受社会关注,因此,研究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差异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代际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特征的机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差异的程度和影响机制有了初步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在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代农民工在就业状况方面产生了异质性,异质性产生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农民工微观的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两代农民工在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更比老一代农民工更高,接受的培训更多,掌握的技术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女性的占比更大,它们对于自身权益的保障更加重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工作的城市。通过对比两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发现老一代农民工普遍已经组建家庭,他们面临着照顾家庭抚养后的家庭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更为简单,他们中的很多都没有组建家庭或者没有抚养后代的压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精力追求自己的爱好,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追求个性,关注自我,更加关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第二,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结构上的差异,在就业产业结构方面,两代农民工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老一代农民工,农民工行业分布正在向“三、二、一”产业的合理布局推进。在就业身份的选择方面,两代农民工主要选择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就业,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身份为雇主的比重更大,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外资企业进行就业。就业行业方面,两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在该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更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就业的比重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在就业职业的选择上,两代农民工主要选择生产类职业,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接受的培训更多,掌握的技术更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专业技术类职业的比重远远大于老一代流动人力。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高校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