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博士论文选题: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5-05-26 16:41:0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立足于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的路径,验证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1.1乡村治理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乡村治理实践的探索史,既饱含政党的初心与使命、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的历史结晶,又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周云冉和王广义,2021),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治理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关切。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基石(叶兴庆,2021),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内容。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层(杨骞和金华丽,2023),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基于乡村治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建立起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这标志着国家对乡村治理在实施层面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国家近年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法治乡村建设等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强调乡村治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是国家在新时代对乡村治理重要性的最直接体现。

博士论文怎么写

1.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研究目标

1.2.1.1从城乡要素视角研究乡村治理问题

乡村治理面临困境的本质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城乡要素的自由循环流动,要解决乡村治理的根本性难题,就要从城乡要素的视角去探究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路径。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城乡要素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来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为学界提供一个乡村治理研究新视角。

1.2.1.2构建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以城乡关系为研究背景,以城乡要素流动为线索,旨在从城乡等值化的理论逻辑出发,对乡村旅游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效应进行学理化的探究,构建乡村旅游驱动城乡要素双向循环流动助推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框架,厘清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关系,为深入探究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提供理论线索。

1.2.1.3评估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效应

乡村旅游能否驱动乡村治理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拟以实证的方法,旨在验证乡村旅游发展能够驱动乡村治理,并探究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城乡要素配置的中介作用影响乡村治理的过程,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研究提供实证上的证据支持。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2.1重要概念界定

2.1.1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早期,乡村地区吸引了很多“逃避现代性”的城市旅游者,但是这种旅游活动还没有被称为乡村旅游(Heintzman,1999)。随着乡村旅游活动在国外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也率先在国外出现。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世界旅游组织,1995)。这也是乡村旅游研究早期比较权威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明确了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区域就是在偏远的乡村,旅游开展的形式是在乡村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基本上厘清了乡村旅游开展的区域和活动类型,是能够将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区分开来的定义。国内也在同时期内涌现了很多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定义,我国旅游研究的先行者刘德谦在对乡村旅游概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他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刘德谦,2006)。总结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可以得出以下乡村旅游几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脱离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不能称之为乡村旅游;二是乡村特点是乡村旅游的整体核心和卖点(Reichel et al.,2000),是乡村旅游活动的核心吸引物,因此乡村特点也被众多学者研究演绎为乡村性,并都认同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尤海涛等,2012);三是旅游者前往乡村地区开展的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乡村旅游活动,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乡村露营、休闲度假等众多新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不断丰富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内涵。本文所研究的乡村旅游也是涵盖这三个基本特征的乡村旅游活动。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城乡关系理论

中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是伴随着城乡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要研究乡村治理,就必须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进行背景的阐释,而城乡关系理论则是研究该问题的最基础的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可以从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也延展到城乡关系的微观层面,对城乡要素流动理论和城乡等值化理论进行阐述。

2.2.1.1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

西方学者对城乡关系研究非常丰富,也形成了多个流派的城乡关系理论,其中与本文研究最为相关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框架,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经济体通常由两个相互依存但存在显著差异的部门组成:传统部门(通常是农业)和现代部门(通常是工业)。农业部门通常表现为低生产率和低收入,而工业部门则具有高生产率和高收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一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能够提高整体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我国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和乡村治理面临困局提供了理论解释。

2.2.1.2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非常宏大,与本文研究最为密切的两个核心内容如下:

其一是城乡关系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和对立的历史过程。在早期社会中,城乡关系相对统一,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依存,农村为城市提供原材料,城市则为农村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持。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城乡关系逐渐分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明显的城乡界限。城市成为资本积累的中心,控制了资源配置,导致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落后,逐渐被边缘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a)。

第三章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实证分析 .................. 48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8

3.1.1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直接效应................... 48

3.1.2 城乡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 ........................... 50

第四章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68

4.1 案例地选择 ................................. 68

4.1.1 案例地选择依据 ................................ 68

4.1.2 案例地基本情况 ...................... 70

第五章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系统动力学机制分析 .................... 87

5.1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仿真方案设置 ..................... 87

5.2 浙江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仿真结果分析 ................................ 89

第六章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6.1管理启示

当前对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研究,还存在概念不明晰、驱动作用有待实证检验、驱动机制有待探究等缺陷,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各自构成了复杂的系统,两个系统之间通过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因此仅靠简单的线性验证方法去解析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显然是不够的,且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文既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乡村旅游能够驱动乡村治理,又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起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内在作用机制和驱动路径,有助于形成系统全面、有广度和有深度的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研究和认知。具体来讲,本文做出了如下几点管理理论上的启示:

(1)界定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现有的文献对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概念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定义为: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种发展路径。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需要在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的特征,为此后开展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参考。

(2)从城乡要素流动视角构建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城乡要素流动视角,构建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过程是城乡要素流动优化配置乡村资源要素的结果。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难以流动的乡村要素被激活,并通过乡村旅游搭建起与城市系统之间的要素交换平台,推动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影响乡村治理这一复杂且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确定,为本文确立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作用机理和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打下了基础,也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的影响表现为乡村旅游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所形成的要素驱动力对乡村治理的协同影响,虽然有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和利用、公共服务、政治治理方面的正向作用,但也可能存在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演化机制。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乡村治理的效应评估模型和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回归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探索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得出了如下五个主要的研究结论:

(1)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具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能力。从理论逻辑上看,乡村旅游能够打破乡村治理的边界,桥接城乡要素的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来推动乡村治理。在作用机理上,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土地、人才、资本、文化、生态、技术等城乡要素的流动状态,在乡村治理层面形成响应,助推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元治理目标。

(2)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存在正向显著效应。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效应,文章以乡村治理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的作用进行了测度,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发现。首先,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越高,乡村治理水平就提升得越高,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上升1个单位,乡村治理水平会相应上升0.188个单位。其次,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的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乡村旅游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这表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治理作用效果显著,而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则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BRANKOV J,JovičićD,MilijaševićD.Sustainable tourism in national park“Đerdap”,Serbia-Attitudes of local population[J].Journal of the Geographical Institute“Jovan Cvijić”SASA,2015,65(2):183-199.

[2]BUTCHER J.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Pathways to prosperity[J].Tourismmanagement,2011,32(5):1236-1236.

[3]ÇAKAR K,UZUTİ.Exploring the stakeholder’s role in sustainable degrowthwithin the contex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governance:The case of Istanbul,Turkey[J].Journal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2020,37(8-9):917-932.

[4]CAMARERO L,OLIVA J.Thinking in rural gap:Mobility and socialinequalities[J].Palgrave Communications,2019,5(1):1-7.

[5]CLARK D,SOUTHERN R,BEER J.Rural governance,community empowerment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A case study of the Isle of Wight[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7,23(2):254-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