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范文代写: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思考: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01 19:13:0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通过DEA模型测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结果表明近六年来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可能是由于受到宏观环境波动的影响,出现非抗力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策略改为经营为主、创新为辅,最终导致创新效率出现短暂的降低趋势。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会计论文怎么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贯彻落实创新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是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路径。自从进入“新常态”阶段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度逐步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质量的重要性。而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企业经济结构转变和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2016-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支出总额从2016年的15676.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393.1亿元,大约为世界第一大研发强国美国的54%。研发支出强度由2016年的2.11%增加到2020年的2.40%,但与发达国家平均3.0%的强度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各企业之所以大力发展创新活动,是因为企业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赵忠涛等,2020[1];高腾飞等,2021[2])。现有学者多从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创新活动(Viral Acharya,2017[3];王亚男等,2019[4];顾海峰等,2020[5]),单方面研究存在片面性,对于企业的创新不能完整地呈现出全貌。所以,创新效率的提升远比创新投入或者产出单方面的提升复杂得多,创新效率不仅仅会受到国家政策以及金融市场大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公司规模以及管理者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创新活动的投入大、风险高以及获利慢的特点导致创新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从而对创新效率不利。例如,从创新活动的源头看,高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导致错失良好的创新机会或者对创新资金的投入不足,无法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从创新成果转化阶段来看,创新决策的失误导致的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剩都会导致创新投入无法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最后,从创新成果的保护阶段来看,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研发人员管理制度不明确都会导致创新成果泄露,降低企业的创新效率。因此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探究创新效率及其内外部的影响因素,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已是目前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

1.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股权结构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对于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创新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现有研究大部分研究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创新投入或产出的关系,然而创新活动作为企业突破技术,实现企业不可代替优势的重要经营活动,其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必要且重要的,所以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到产出的整个阶段都很有研究的价值,而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创新活动整个过程的关系研究较少。从理论意义上讲,国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导致其内控水平较为薄弱。所以,本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丰富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关理论。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内控有效性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

(2)现实意义:

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高新产业较多,发展较为迅速,其对于创新活动的不断探索可以有效加大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根据发布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了管理依据,公司的治理可以通过加大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得到改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从公司内控等有关部门看,进一步丰富了有关部门对重视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对公司创新效率的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深入研究了对创新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为提升公司创新效率提出了具体发力点,以推动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对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能够为企业内部提供股权优化等相关治理的建议,进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创新效率

(1)创新效率的定义

创新活动主要指企业为了改变公司的运营状况,生产或者开发一种可以增值的新产品或者新工艺、更新或者扩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现新的生产流程或者获取新的管理方式的过程。主要利用现有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并结合所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更新或者创造事物。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实用技术、经济市场运行、服务类型三种形式,具有高风险和高投入,以及收益慢的特点。

Afriat(1972)[6]是提出技术创新效率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在产出为单一要素时,投入要素达到某一边界值,可以得到最优产出水平的曲线。随着学者对创新要素的不断研究,创新效率是指企业的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的比值,反映的是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的创新投入将得到多少单位的创新产出,即创新过程的创新资源转换率,进而分析企业对与创新活动有效性的践行程度。创新效率最大化追求的是通过固定量的创新投入,取得最大量的创新产出,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创新投资以及创新绩效是不同的,公司的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公司用其具备的创新组织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去进行创新活动,增加创收的能力;而创新投资,指的是研发的投资方面,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很可能会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绩效是从创新结果的角度出发,具体分为发明绩效和技术绩效。龙静(2012)[7]认为创新绩效就是对创新产出以及创新过程的绩效进行的总体评价,既考虑了发明绩效,又考虑了技术绩效。

而企业的创新形式也是存在不同的,Linton(2009)将创新形式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指的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利用创新资源生产出代表新型技术的新产品,而制度创新主要是对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本文所讨论的创新效率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即创新活动所获得的专利申请、营业收入增长率等产出与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等创新投入的比值,以此来反映企业的创新资源转换程度。

2.2理论基础

2.2.1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明确提出创新一词并作出了具体定义,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或者生产条件加以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生产函数。他认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打破资本市场旧的平衡,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该创新理论提出企业如果想要获取垄断性利润,就必须通过创新活动来获取,而企业在科技层面上的进步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增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推动了创新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增强,最终生产出新产品或者新发明,获得垄断性的利润,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增长。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创新技术对于小到企业、大到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熊彼特主义理论”逐渐被发展起来了,该理论在原熊彼特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上进行了补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价格竞争变为创新竞争,新理论认为价格竞争只能调节相对有限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创新竞争拓宽了分析问题的维度。同时也将原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打破并重新建立了新的条件,对于研究经济系统有了质的飞跃。

结合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根据创新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层面努力谋求重大突破,以通过革新科技手段来获取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王丽芳(2014)[20]指出,正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利益的取得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般会受到企业前期本身的技术资源积累量的影响。而非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制度创新,即创新对象不存在技术性的革新活动,但其机制的设置也会对创新性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3研究假设.............................23

3.1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创新效率.............................23

3.2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26

4研究设计...............................33

4.1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33

4.2变量定义.....................................34

5实证分析........................................43

5.1描述性统计....................................43

5.2相关性分析..................................45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按照前文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3049个样本,然后本文通过STATA16.0和EXCEL等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具体包括被解释变量创新效率(IE)、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ICI)、调节变量股权集中度(LARGEST)、股权制衡度(CONDI)、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董事长和总经理二职合一(CONSU)、管理费用率(ADM)、总资产周转率(TAT)、公司成立年限(AGE)。下面将报告所有变量在2015年到2020年连续6年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1所示:

会计论文参考

表5-1是对本文中所有的变量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被解释变量创新效率的平均数为0.682,中位数为0.687,平均数和中位数基本处于持平,0.68左右的创新水平代表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总体的创新程度比较高,与前文中分年份进行统计的均值基本保持稳定。结合创新效率的最小值为0.254,最大值为1,可以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水平存在差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企业更愿意获得长期收益,积极投入创新活动,部分公司对于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偏低,是导致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效率不足的主要原因。

6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了2015-2020年度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研究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采用了对股权性质的细分样本检验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性质企业中的影响程度。最后从股权结构层面出发,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高管持股比例三个变量同时纳入研究体系,探索其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DEA模型测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结果表明近六年来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可能是由于受到宏观环境波动的影响,出现非抗力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策略改为经营为主、创新为辅,最终导致创新效率出现短暂的降低趋势。

(2)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并且这种显著正相关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两个方面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具体从创新投入的融资约束和委托代理成本两个方面,以及运行过程的信息沟通和创新活动风险两个方面进行机理分析。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缓解委托代理冲突、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以及降低创新活动风险等四条路径来促进创新效率。由于我国经济背景较特殊,我国企业所有权属性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它们面临不同的企业治理问题,国有性质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国家政府负责,所以无法承担高风险项目产生的后果,同时,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够明确,所以股东对于高管的监督力度也不够强,会形成更加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而非国有性质企业的高管更加偏向于职业经理人,委托代理成本较小。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3)股权集中度和高管持股比例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负相关。股权集中度越来越高,股东更重视企业的长远效益,大股东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积极性増加,股东会期望通过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高管持股比例越大,通过授予管理人员部分所有权,使其对公司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认同感,进而提高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利润追求和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减少了股东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代理成本,并保证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平稳运转对公司的良性发展;股权制衡度越高,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低,控股股东缺乏激励,对于公司运营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有所降低。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各制衡股东对利益的争抢而导致内讧,从而无暇顾及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导致失去对公司发展有益的创新项目和机遇,公司的决策效率也就会下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