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管理学论文范文: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及其提升策略思考——以Z和Q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27 22:00:5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城市社区,社区不仅包括城市还有广大的农村社区,他们居住的社区也需要提升农村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的理论指导,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农村社区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希望今后更多的专家学者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薄弱的农村社区韧性建设评估上,早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和巨变,也加快了城乡融合改造一体化升级步伐,一方面城市化率覆盖面的扩大促进了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和机制优化,另一方面为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下,由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的交织重叠,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敲响了“安全警钟”,受负面事件的影响,城市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遭受无数来自各方的压力。2003年春,非典(SARS)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国,全国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急剧下降、遭受重创。200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痛心疾首的5.12汶川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此外,2019年12月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COVID-19)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后续出现了德尔塔病株和奥密克戎的变异衍生灾难。我们在反思这些重大安全隐患事故与应急管理关系的同时,更应痛定思痛,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应急管理是提升政府话语权、形象和改进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成为政府部门的常态化日程。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注基层社会治理热度不减,实现了将基层社会治理上升到日常事务管理中,同时提出“治理的重心要从中央下放至基层,让社区能够有充分调动资源、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①尤其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习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构筑由所有社区联动的疫情防控铜墙铁壁,实现各项防控措施能够在社区平稳、有序、贯彻落实到位,要实现社区变成防控疫情最主要的战场前提是要重视关口前移,将权力下放至社区,提高社区防控自主权。”②“十四五规划”中将韧性城市建设和构建具备韧性的平安社区提上议事日程,实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转变为“韧性社区”的目标,最终提升城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和发展规划。城市由无数个单位社区组成,社区由不同家庭构成,家庭和社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精明增长离不开城市社区的支撑,城市社区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城市社区韧性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建设韧性城市的美好愿景。

管理学论文怎么写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社区起源方面的研究

德国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Community)”词汇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并在此过程中定义社区的概念,同时将该词汇概念写入他的专著《社区和社会》中①,从书中我们看到滕尼斯将“社区”描述为一个依靠血缘亲情组成的家族式大家庭。“社区同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从小到大一块长大的,他们之间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唇齿相依。”后来,社区成员随着参加社区各项工作的深入,不仅带来了社区居民人人享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也进一步让社区居民越来越热衷于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国外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社区类型研究,麦肯齐(R.D.McKenzie)依据流动性特征和时空地域的不同划分,认为社区具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初级阶段供应食物为主的温饱型社区、资源分配型社区、主要从事工业化劳作的城镇类型社区和其他类型社区。伯吉斯(Ernest Burgess)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同心圆”社区类型特征,他的灵感来源于前人对于社区的划分以类别为基础,此种新颖分类方法提高了研究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了解社区类型的划分之后,还有学者专注于社区功能属性的研究和调查,如:帕克(Robert E.Park)②运用社会学理论对社区功能进行研究,他在专著《城市》中指出:“社会学主要是找到维系城市个体融入社区的纽带和使城市永久保存过去的共同回忆。换句话说,社会学主要是找到促进社区成为共同体的原因何在。”同时对社区研究中的最新领域尤为关注,尤其当社会体系理论提出后随即开展了将该理论运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③,他在其著作《社区:一种社会体系的介绍》中将社区看作整个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它是人们在场域里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同时提出了社区研究三模式论。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城市社区

1887年,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中发现“社区”的基本含义和相关理论研究。他认为,社区是由具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团体组成的,这些团体当中的人他们会互帮互助,十分富有人情味①。根据同地区的人具有相同特征的规律来看,美国学者L.J.柏德格和F.M.罗基斯在滕尼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区的概念,他强调指出,社区形成以地区为单位划分,同一区域内的居民之间彼此联系、具有共同的利益机制②。我国基于自身国情特点,认为不同的社区构成了一个社会实体集合,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邻里关系,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分块居住,彼此之间对同一区域的人相互熟悉、了解,他们是遵守相应制度规范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③,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差不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似④。从上述这些社区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一是社区是功能性质的,在群体的构成中个体大多数出身背景相似、利益相关和认同感一致;二是社区是地域性质的,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构成不同社区。

依照社区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两大类,本文主要针对于城市社区的研究,因而将城市社区定义为:居民委员会所管辖的区域中的人口,由过去零散的状态变为体制改革后的规模化、组织化形态,换句话来说社区是由街道办负责管辖的区域⑤。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劳动方式存在差异,城市社区的人口主要从事的是商业等活动,而非务农活动,城市人口密度大且集中,社区内较多企事业单位租赁办公,经济发展迅速,拥有相对较多的各类数据资源。城市社区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升其居民的生活热情和信心,这是由城市社区独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具有的教育性、经济性、情感性以及社会参与性等功能,决定了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中要采取区别于农村社区的不同手段。

2.2理论基础

2.2.1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解决对策的基础上,采纳损失最小化和安全最大化的最优方式处理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利控制,最终“化危为机”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过程。“风险管理”是许布纳博士发现并命名的名词,风险管理理论是由莱特纳的专著《企业风险论》进行系统归纳,直到20世纪60年代,代表学者威廉姆威、梅尔渐渐对风险管理系统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经历反复不断的理论实践论证研究,最终达成了最终目标,终于实现了使风险管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愿景。20世纪70年代,风险管理概念运用于技术事故研究方面,从此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应对方法多样化发展,如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多次风险管理实践。此外,风险管理理论也运用于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其风险应对管理过程主要由四方面构成,分别是:能否具备预防风险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人才储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是否能为下一步应对做准备?能否及时对该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相应的评价?事态恢复平稳状态时能否就该风险进行相应的反思并且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在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过程中,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其中,能够准确及时在问题的开端将其“火苗”扑灭,并且能够按程序上报给上级组织部门,能实现未雨绸缪的目的,避免社区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同时有助于社区将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关口前置”,从过去的被动应对风险到现今的主动预先防范风险,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

管理学论文参考

3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指标体系的构建....................................18

3.1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分析.....................................18

3.1.1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问题现状...............................18

3.1.2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特征及其影响..............................20

4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45

4.1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的前期准备.........................45

4.1.1评价对象选择.....................................45

4.1.2评价对象介绍...................................45

5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的对策..............................61

5.1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提高社区应急治理的自组织韧性.............61

5.2培育社区应急文化韧性............................................62

5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的对策

5.1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提高社区应急治理的自组织韧性

韧性理论运用于社区应急管理是一项创新之举,要发挥好韧性理论对其指导作用必须从全局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走访调研结果可知,多元主体参与能最大程度发挥“1+1﹥2”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实现合作共赢。鉴于此,要发挥主体“顶梁柱”的作用,探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

首先,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头羊”示范效应。在对城市社区的日常服务治理过程中,党组织需要统筹安排和制定工作惯例,要在各城市社区中贯彻落实安全社区建设理念、平衡社区治理矛盾、减少社区冲突以及改善优化社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上下功夫。上级发挥带头作用,形成榜样的力量,带动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齐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党组织有助于稳定事态、维护秩序,帮助居民尽快从受灾的状态中恢复好转,提高社区居民风险适应能力,学会主动自救和互救,于无形中扩大了抗灾队伍,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

其次,政府要转变工作方式,从过去的管理型转为服务型政府,只“掌舵而不划桨”,起领导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制定规章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建立以社区具体情况为主的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总台账,掌握社区风险源种类数量、避难所具体地点位置、应急出入口空间位置标注、应急资源储备情况以及居民生活老弱病残孕特殊情况,加快制定社区应急预案、建立风险监测智慧预警系统机制、应急快速响应机制等。

6总结与展望

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所要努力的方向,在面对新冠疫情蔓延变异奥密克绒毒株的大考面前,给当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不稳定性变数。城市由无数个单位社区组成,社区由不同家庭构成,家庭和社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精明增长离不开城市社区的支撑,城市社区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城市社区韧性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实现建设韧性城市的美好愿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国内外研究阅读了大量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方面的文献和相关成果,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并根据前两种方式构建了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体系,结合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韧性现状评估其能力,总结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分析了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体系的目标、准则和主体,并建立了相应的能力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问询法,多次发放问卷修正指标,最终构建了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恢复能力和应急反馈能力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Z社区比普通Q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得分高,但两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呈现方式存在差异。Z社区在应急准备能力、响应能力、救援能力方面比Q社区更具有优势,而Q社区在应急准备能力方面相对于其他指标具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二者在应急恢复能力方面表现一致,特别需要关注的是Z社区在应急救援能力方面远高于Q社区。因此,今后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强化要根据社区的表现能力来补齐短板,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对南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提出五方面对策。主要包括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应急治理、形成社区韧性文化、利用智慧化科技赋能、重视社区韧性灾害保险投入和构建基于危机的韧性学习机制五大方面的对策。上述五方面的对策可以作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的参照系,但各社区都是独立的个体,实现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提升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