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案例代写: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2 19:32:3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从2019年包商事件为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的切入点,以流动性相关理论为依据,从定性分析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和从定量分析流动性风险体系对该行全面分析,制订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以及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格局中,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不断推出了多项政策红利,但证券业发展尚需时日,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一枝独大的作用仍将保持较长时间。2021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8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同比增长7.8%;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4.89万亿元,同比增长6.8%。随着国家宏观经济降杠杆的政策不断实施,商业银行面临着降杠杆压力,收缩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银行业机构主动收缩,提升信用风险偏好更加主动积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直至2019年5月“包商事件”成为整个中国金融业里程碑事件后,金融市场信用评级发生较大变化,所有机构信用风险偏好急速提高,导致了整体市场的流动性出现瞬间停滞,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快速上升,质押式回购隔夜价格出现了历史第二个高点,逼近20%。虽然中国央行向市场释放了上万亿的流动性资金,但释放的资金无法向低评级、产品户等信用优势偏弱的机构主体传导,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不断蔓延,大量优质同业资产遭到抛售以换取资金保证金融机构流动性。

此次事件之后,流动性再次成为了所有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认识的问题,可见流动性在银行业机构三性中仍然是不可忽略,位居第一性的位置,同时再次证实了银行业机构流动性问题带来的传染性风险难以预测。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偏好仍未下沉,信用风险评估的标准未出现明显恢复,流动性强资产仍是备受机构偏爱的资产,面对盈利性和流动性的抉择也变得越来越难把握。可见,流动性风险仍是一家银行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风险,是可能遭遇极端事件随时发生的风险。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在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要更早的关注。Diamond和Dybvig(1983)共同研究一个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内部机制影响数据模型,在信息不能实现及时双向传递的前提下,银行的投资客户通过某种特殊渠道掌握的风险信息有可能直接转化成对资产流动性变现需要,一旦形成不可控规模,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流动性风险事件。Kaminsk等(1998)和Edison(2003)从货币流动性危机角度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监测情况提出了一套具体的预警系统。根据系统的数据反馈信息记录,认为汇率偏离趋势、货币总量与国际储备总额之比、产出、股市价格波动和进出口数据等变量,在预警系统中显现。Yoram和Jacob(2008)认为在存款市场中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程度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反向相关性较强。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就会导致存款流动性波动加大,必然会对流动性带来一定程度的扰动。Xavier Freixas等(2011)研究了市场利率与流动性风险关系,当银行即将面对流动性风险时,央行应调降政策利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审慎发挥作用,反之就会强化银行挤兑风险,流动性风险剧增,对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巨大挑战。Deborah等(2011)将伦敦所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隔夜指数掉期之间利差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建立了一套模型系统用来反映流动性波动和信用风险潜在因子动态关系,主要数据采集区间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认为金融危机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事件大都是流动性风险造成的,与信用贷款风险相关性不强。流动性风险波动性比信用风险波动性造成的风险事件概率较大。Gauvin(2014)着重研究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在一个周期执行情况的策略选择,在理论角度上分析了银行机构与对货币政策当局政策的反馈情况,得出结论为在上升阶段的信心过度充分反映顺周期的资产负债同时扩张活动,反之,出现了信心不足的资产负债规模收缩的情况,资本充足率不足和流动性较差的银行更多依赖货币政策周期。Parka How与Verhoeven(2014)在收集了2003-2012年间所有美国银行的大数据后,通过研究分析认为,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部分,地位十分凸显,银行间市场与货币政策实施二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实证分析。

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流动性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2.1.1流动性风险的内涵

根据分析的主体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进行阐述。流动性基本被现有的研究成果分为货币、融资和市场流动性三种。其中,货币流动性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体系提供流动性资金的能力。市场流动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保证不对价格进行外部影响下,资产能以正常价格随时进行折现的行为。融资的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筹资渠道获取相应资金的难易程度。融资流动性是从单个金融机构角度来讲的,而市场流动性是针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两者的联系并不密切,然而当发生金融危机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会相互加强,形成流动性螺旋。

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流动性管理的理论、策略及实践等问题进行过许多的探讨和研究。关于“流动性风险”这一概念的含义,BCBS(1997)指出,流动性风险是由银行无力偿还负债或者无法为资产增加提供资金的一种风险。流动性不足对银行意味着它丧失了可以通过快速增加同业负债或者是通过以正常成本方式折现优质资产方式来弥补流动性资金的能力。因此,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放大后会进一步冲击盈利能力,一时的资产折现或者负债成本必定稀释利润,盈利能力严重下滑。Decker(2000)通过分析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主要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包含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两个层面。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短期失去满足当期或未来客户现金流需要的能力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机构未能将所持资产的价格不受市场较多因素干扰可以进行平仓的风险。本文根据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较难以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资金需求的风险。

2.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指标

在确保不发生区域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受到了监管部门的时刻关注,尤其流动性风险的监测,要达到监管部门的各项指标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为了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2)核心负债比例。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4)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在压力情况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出售或抵(质)押的方式变现这些资产以满足未来30天内的流动性需求。

管理学论文怎么写

3 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14

3.1 G农商行简介................................................14

3.2 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流程........................15

3.3 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探析..............................16

4 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优化方案.................................30

4.1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及组织架构...........................30

4.1.1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30

4.1.2梳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30

5提高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保障措施.........................38

5.1以监管为导向多方面提升经营质量.............................38

5.2加强总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顶层设计.........................38

5.3优化全行资产负债结构.......................................38

5提高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保障措施

5.1以监管为导向多方面提升经营质量

近几年,银行业机构的监管不断趋严,监管部门的整体指标体系管理参照着巴塞尔协议指标,但中国银行业机构监管要求在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银行机构严格执行这套规定。可见,银行机构监管要求从指标约束到机构公司管理的一套监管体系对银行机构经营质量要求更高,也就是说银行机构能够达到监管的评级要求,短时间内的经营质量问题不大。为了持续达到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银行机构必须以监管要求为工作导向,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优化内部业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业务效率。只要以监管机构的监管导向为准,结合行内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业务结构,规范业务制度,从定量指标和定性的管理水平两个维度要求机构管理提升水平。

管理学论文参考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从2019年包商事件为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的切入点,以流动性相关理论为依据,从定性分析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和从定量分析流动性风险体系对该行全面分析,制订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以及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内源性管理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关联性不断增强,不论从机构间的关联还是从业务扩展内在关联性,金融市场机构整体关联更加紧密。这样的环境中,G农商行也随着市场的不断深入加入其中,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加剧对G农商行的影响。从分析看出,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仍主要在内部管理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工作机制、系统建设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一是制度框架的流程及职责问题较多,出现制度框架规范各职能部门的规定不够严谨,决策策略实效性不强;二是工作机制并未设立,在制度规定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及高级管理层并未设立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和纵向的沟通机制,为提升制度规定的工作效率;三是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落实不够。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人,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原有人才队伍的素质不高,但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工作长期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带来较大的影响;四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仍未建设,长期以来,G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工作岗位并未实现系统化管理,仍是以台账方式进行管理工作,从效率、操作风险上带来较大影响;五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短板效应较大,在指标体系的分析中,G农商行指标体系欠缺较大,以流动性监管指标为来进行业务调整,并没有从流动性风险涉及的关联因子进行分析下达指标调控工作安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