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3 21:44:3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EI/SCI论文,本文以大连大窑湾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港区企事业单位的深入调研,阐述了港区现阶段环境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并采用环境突发事件和环境应急体系理论知识与港口管理现状相结合的方法,将港区环境应急管理问题归因于预案管理缺失、应急保障建设滞后,权责不清、管理分散,责任监管未落实、教育培训形式化等三个层面。根据上述原因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解决方案,构建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对策和建议包括:一是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区域性特点,构建以大连港集团为核心的区域、功能区、企业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并配套建设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协同统一的港区环境应急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由港区、功能区、企事业单位组成,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是建设包括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办法、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环境风险隐患防范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在内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港口码头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是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止 2017 年,我国港口拥有生产用泊位 27578 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66 个,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 5830 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1948 个  [1-2]。目前,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我国占据 7 席,专业化码头和航道条件、设施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3]及交通运输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4]部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航运中心功能,推进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商品汽车等码头建设项目,提升沿海码头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强专业化码头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绿色、低碳、集约发展能力,加快主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链和产业链,实现港口从传统装卸平台向现代综合服务平台转变。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水运安全隐患逐渐增多,危险程度提高,一旦出现灾难性气象条件和重大突发事件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也相应增加。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义务。因此,系统开展港口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优化和完善港口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对保证港口生产作业的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企业的经济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大连港是我国著名的北方大港,也是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依托和战略资源,是建设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近年来,作为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大连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吞吐量持续较快增长,现已拥有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散矿、粮食、煤炭、滚装等现代化专业泊位 100 余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70 余个。而大窑湾港区作为大连港核心港区之一,是建设以国际集装箱运输、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产品、商品汽车、矿石、粮食为主要功能的港区,现拥有生产性泊位 42 个(集装箱泊位 14 个,商品汽车泊位 3 个,粮食泊位 3 个,油品码头 20 个,矿石码头 2 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33 个,包含两座 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一座 10 万吨级 LNG 码头,一座 40 万吨级散矿码头。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现阶段,我国在公路运输方面的环境应急管理研究相对深入,对港口行业的研究相对滞后,大部分港口的环境应急管理研究还仅停留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层次。而港口位于水域、陆域交接处,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具有污染面积大,控制难度大,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环境危害严重等特点。如何克服港区环境风险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薄弱环节的短板补齐,是港口环境管理、港口风险防控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港口水运绿色安全发展的核心。
本文通过对大窑湾港区码头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实地走访调查,从制度建设、人员及物资配备、预案制定及演练、环保资金投入等方面全面梳理分析港区环境应急管理现状,总结港区环境应急管理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管理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总结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原理、构建方式,结合大窑湾港区实际情况探讨其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合理构建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解决现有问题、补齐短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港区环境风险管控能力。
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将为港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对提高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港口企业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2  案例正文

2.1  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现状
2.1.1  港区概况
大窑湾港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濒临北黄海,地理坐标 N38 °59′,E121°53。自 2005年起,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大连港逐步加大对大窑湾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泊位数量稳步增长,港口通过能力及吞吐量逐年增加。
港区主要分为湾内、湾外两个区域(图 2.1),其中湾内南岸及湾外岸线已基本开发完成,湾内北岸区域正在开发建设。港区湾内以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装及粮食运输为主,分布有集装箱作业区、汽车滚装作业区及散粮作业区;湾外南部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LNG 和铁矿石运输为主,分布有油品作业区和矿石作业区。港区同时具有保税仓储、现代物流、贸易、航运等综合服务功能,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中心,正在逐步成为商品汽车转运中心、东北地区的区域物流枢纽和散矿物流配送分拨枢纽。
图 2.1  大窑湾港区总体布局图
.......................

2.2  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管控要求的加强,大窑湾港区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从管理制度、风险预防、人员及物资配备等多个角度,不断完善自身环境应急管理。但受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建设起步晚、港口应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资金有限等原因的制约,仍然存在突出的环境应急管理遗留问题。
2.2.1  应需而生的预案和规章
大窑湾港区 S 码头公司,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滚装汽车码头,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十二五”期间,随着港口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S 码头公司同时开展两个泊位的建设工程,为保证建设进度,公司面向应急毕业生招聘工程管理人员。小陈 2011 年大学毕业,学习港口工程专业的他毕业后加入 S 码头公司,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管理。在施工现场,小陈凭借较高的专业素养,很快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项工程管理人员。
2014 年港区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小陈调入公司机关技术工程部,主要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入职时,技术工程部徐经理对他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表示认可,但也提出机关工作方式与基层有很大不同,要求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小陈起初对忠告并未在意,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发现机关工作较之基层对程序、审核和文字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很多工作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能否完成,更在于谁来完成。
2015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各级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企业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工作逐渐重视,属地环保局更是多次敦促港口企业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小陈在第一时间将属地分局意见反馈至徐经理。徐经理认为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没有明确属地分局和集团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并不打算开展这项工作,要求小陈进一步与属地分局、集团沟通,最好能够将工作推出去。
..............................
 
3  案例分析 ................................ 16
3.1   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 16
3.1.1   环境应急管理 ............................... 16
3.1.2   港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 18
4  解决方案 ................................................... 28
4.1   大窑湾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原则 ..................... 28
4.2   完善港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 29

4  解决方案

4.1  大窑湾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原则
港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将贯彻以人为本、依法依规、预防为主、统一领导、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原则。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保证依法依规是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合法化的必然要求,预防为主是突发环境事件防控的出发点,统一领导、资源共享是港区管理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信息公开是区域联防联控的实现基础。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在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大窑湾港区幅员辽阔,因风险源及人员的分布均较为分散,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要求企业在应急管理和救援的过程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和职工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故中及时采取措施疏散相关人员,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2)依法依规、严格管理
港区和企业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符合国家、省市政府及各级生态环保、海事、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求,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实现管控结合、责任到人,做到管理职责不越位、不缺位,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境应急管理第一要务是避免与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构建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时,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常态化管理与非常态化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注重前期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也关注应急能力及救援能力的建设,构建多管齐下、防治一体的组织架构。
.............................
 
结论
港口作为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对腹地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趋势愈加明显,港区的环境风险隐患也不断增多,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扩大,后果更加严重,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港区绿色环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本文以大连大窑湾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港区企事业单位的深入调研,阐述了港区现阶段环境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并采用环境突发事件和环境应急体系理论知识与港口管理现状相结合的方法,将港区环境应急管理问题归因于预案管理缺失、应急保障建设滞后,权责不清、管理分散,责任监管未落实、教育培训形式化等三个层面。根据上述原因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解决方案,构建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对策和建议包括:一是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区域性特点,构建以大连港集团为核心的区域、功能区、企业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并配套建设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协同统一的港区环境应急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由港区、功能区、企事业单位组成,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是建设包括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办法、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环境风险隐患防范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在内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综上,大窑湾港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可进一步提高大窑湾区域及周边企业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增强环境应急管控、救援能力,推进生态文明绿色港口的建设进程,也可为国内其他港区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