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2-10-29 23:04:58 论文编辑:twt1601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人际灵敏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通常的翻译是人际敏感性,但国内关于人际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方面,带有病理诊断的含义,指正确判断和回忆他人行为和表现的能力(Hall,Andrzejewski,&Yopchick,2009)。人际灵敏度通常测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量的是判断他人情感状态和人格特质的准确性,也包括对其他方面如真实性、智力、地位和亲密关系等的判断,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中女性比男性更加敏锐。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使得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新的媒介下交流方式的特点(刘娟,葛明贵,2009,谢天,郑全全,陈华娇,2009)。指正确判断并回忆他人人格特质的准确性,高水平的人格人际灵敏度指能够准确对他人的人格形成印象,既包括对稳定特质的印象,又包括对不同情境下的性格倾向的理解。Biesanz (2010)认为对人格人际灵敏度的测量应该包括两种成分——普遍准确性和差异准确性。差异准确性指对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判断的准确性,即一个对象与具有普遍意义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的个体的区别,以及一个个体在某些特殊特质上与他人的区别,如"乐于助人,不自私"和"外向的,社交的"等特质。普遍准确性是指理解不同个体特质平均水平的准确程度。普遍准确性的测量,是指某一个体对他人,在某一特质(如"乐于助人、不自私"和"外向的、社交的")上的印象,与人们普遍对这一特质的理解的相关。高普遍准确性是指对他人的普遍印象与人们普遍表现的强相关。因此普遍准确性水平,例如对女性来说,反映的是女性总体(女性知觉者和女性被知觉者)与普遍个体在某一特质上的表现的相关。差异准确性和普遍准确性组成了知觉准确性,要求个体具备判断某一特殊个体和人们普遍水平的知识。总体来说,人们能够对他人形成印象,并具备相当程度的差异和普遍准确性(Bies硕士论文发表格式anz, 2010)。


    1.2 研究回顾
   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是在非言语线索解码方面的性别差异表现,其中以通过表情识别情感的研究最为丰富。早期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Hall两次用元分析的方法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对成年被试表情识别的研究进行归纳,结果都表明女性的表情识别能力更强(Hall, 1984; Hall, Carter, &Horgan, 2000)。女性理解姿势和声调的能力也要高于男性(Kleinsmith, Bianchi-Berthouze, & Berthouze, 2006; McClure, 2000),这种差异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已有表现(McClure, 2000),并且在对希腊、新几内亚、日本和波兰被试的研究中也存在(Biehletal., 1997)。研究者思考不一致的结果是否由于中介变量的存在导致,一种解释是女性只在识别女性面孔时才表现出情感识别的优势(Hall etal., 2000),另一种解释是女性只在识别微弱剌激时有优势(Hall & Matsumoto, 2004)。前一种解释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后续研究发现无论识别男性还是女性面孔,女性被试的水平都高于男性(Retmman&Herlitz, 2006, 2007),但表情识别确实受面孔材料性别影响,研究一致表明女性识别同性面孔比识别异性面孔时表现出更高的水平(Wright &Sladden, 2003),而男性识别同性面孔的水平,有文献报告更高(Wright & Sladden,2003),有文献报告更低(Rehnman & Herlitz, 2007)或者无差别(Rehnman & Herlitz,2006)。 一项fMRI实验表明识别同性面孔时男性和女性采用不同的策略,女性在成功记忆同性恐惧表情时,左侧杏仁核有显著激活,而男性在成功记忆同性恐惧表情时,右侧杏仁核有显著激活(Armony&Sergerie,2007)。后一种解释得到了研究者的支持,Montagne, Kessels, Haan和Perrett (2007)发现在低强度的表情条件下,女性的情感识别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Kessler(2005)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对低等到中等强度表情的情感识别,女性较男性有优势,而对强度较大的照片中表情的识别,性别差异不显著。'Sasson等(2010)在一项对7320名被试的面部情感识别调查中发现,女性和青年被试的识别正确率较高,且在低强度的表情识别中优势最大。Mathers和Kessler (2010)发现女性识别微表情的能力更强,说明女性以整体的方式知觉且能够做出自动化的快速判断。另外,表情的性质也被作为中介变量考虑,早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和悲伤的表情图片在男性和女性激活的脑区不同,且呈现悲伤的表情图片时这种差异更加明显(Lee etal., 2002) 。 Hampson, Anders和Mullin (2006)发现,在所有情感的表情识别任务中女性都有速度上的优势,且消极情绪(如生气、恐惧、悲伤和厌恶)条件下优势更加明显。一项以轻蔑和厌恶表情为材料的fMRI实验表明,观看轻蔑表情时男性额中回、额下回和颞上回的激活程度高于女性,观看厌恶表情时女性以上三个脑区以及更广阔的区域激活程度高于男性(Aleman& Swart,2008)。感共情两种成分(Gladstein, 1983)。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更有同情心,早期自陈问卷的研究也发现女性得分更高,但避免自我报告的方式之后,实验发现共情心理反应(对他人的痛苦和悲伤的心理反应)和共情行为反应(帮助困境中他人)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后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任务中不同性别的神经网络活动,如额叶和皮层下的杏仁核等,激活程度有所不同(Kemp, Silberstein,Armstrong, & Nathan, 2004; Lee, Liu, Chan, Fang, & Gao, 2004)。Derntl等(2010)认为共情是包括对他人情感的知觉、理解和感受能力的多维结构,很多研究者只关注共情的一个方面,他们的MRI实验用三个范式评估了共情的三个方面:情感识别、观点采择和情感反应。被试包括12名女性(6名处于卵泡期,6名处于黄体期)和12名男性,共情自陈问卷得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共情行为的表现没有差异,fMRI数据表明三项任务中女性与共情相关的脑区(包括杏仁核)的激活程度都显著高于男性,Demtl等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完成共情任务时采用不同的策略,男性激活的是皮层与认知相关的区域,女性涉及的是情感的、与自我相关的区域。Schulte-Ruther, Markowitsch, Shah, Fink和Piefke (2008)的fMRI研究也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共情时依赖不同的策略。实验呈现合成的恐惧和愤怒的表情图片,之后要求被试选择与刺激相符的情绪形容词(他人任务)或者与自己看到图片时的情绪相符的形容词(自我任务),数据统计发现,自我任务中女性被试的额叶皮质右下方和颞上沟有更明显的激活,而男性被试的左侧颞顶联合区被激活,在他人任务中,额叶皮质右下方和颞上沟的激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两个任务中,女性镜像神经元的激活程度都显著髙于男性。Singer的fMRI实验要求被试亲身经历或观看同伴经历微弱电击,实验诱发被试对同伴满意和不满意的态度,结果发现在观看持满意态度的同伴经历电击时,男女都出现了共情反应,在观看持不满意态度的同伴经历电击时,女性与疼痛相关的区域仍旧被激活,而男性被激活的是与奖赏相关的区域(Singeretal.,2006)。说明对不满意的同伴,女性同样表达出共情,而男性的反应有点"幸灾乐祸"。另外,Han, Fan和Mao (2008)发现在疼痛判断任务中,女性与共情相关的反应潜伏期更长,Schulte-Ruther等(2008)报告了在情感归因任务中,与情感观点采择相关的神经活动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已有的文献表明女性认为自己有更高的共情能力,男性和女性都有助人的动力和行为,但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试通过录像判断人物性格的实验表明,女性被试的准确性更高(Chan, Rogers,Parisotto, & Biesanz, 2011 )。有研究者认为女性在人际灵敏度测试上的优势,是因为其对问卷女性刻板印象本质(feminine-stereotypic nature)有所觉察,从而动机增强产生的。研究显示当突出问卷女性刻板印象的本质时,出现了女性被试分数的提高和男性被试分数的降低(Horgan & Smith, 2006; Koenig & Eagly, 2005)。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问卷本身的性别特点和对动机的控制(如货币奖励),并不是女性人际灵敏度优势的决定因素(Hall & Mast, 2008) 。 Hall和Mast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要求被试对插图中人物形成第一印象,之后要求女性回忆人物外观而男性回忆人物与地位相关的线索,仅对部分女性提前告知有回忆任务;实验2将所有被试两两分为一组(男性组,女性组或一男一女组)共同完成任务,随后要求女性回忆合作者的外观,男性回忆成就任务中合作者的表现,只有部分男性被告知成绩优异者将得到奖励。实验控制了任务本身的性别特点和被试的动机,结果发现女性被试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男性,即使在以男性刻板印象为内容的任务和激励男性被试的任务中,结果也是如此。


    1.3 研究争议和理论观点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和女性表现出差异的领域,正是在进化过程中面临不同适应问题的领域(Buss, 1995)。男性外出打猎,女性负责照顾配偶和后代,进化的压力选择了有攻击性和支配性的男性以及善于理解情感和建立关系的女性,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后,这种细微但具有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逐渐明显,最终女性在与情感相关的领域表现突出,能快速准确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Myers, 2004)。质疑进化论的研究者认为,从结果出发去建构解释存在不足,如果设想一个对立的结果(如女性更有攻击性),同样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更好的保护后代)。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为男性和女性建立了不同的性别角色,文化要求女性更加关注关系(Matlin, 2007)。儿童在性别社会化进程中被强调使用与自己性别相一致的行为,如女孩儿会被鼓励更好的和同伴相处,理解和关心朋友的感受,男孩儿在表达悲伤时会被教导"要像个男子汉"。儿童也会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中的男性活动注意并学会典型的男性化活动,同伴群体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希望女性能准确的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敏感的关注他人的需要研究者认为女性的直觉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性别刻板印象常常是靠不住的,如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男性在认知领域有优势,女性在情感领域有优势,但最近的一项元分析表明数学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非常低甚至不存在,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一直在降低(Hyde &Mertz, 2009)。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性别的相关特征比生理上的性别本身,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如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有他人在场、任务强调性别角色以及需要性别相关的技巧时,性别差异会最大。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对消极刻板印象的觉察会降低个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或出现心理上的不认同和回避,如女性的驾车能力、在谈判中的表现以及男同性恋者照顾小孩的能力等,会受性别刻板印象威胁而下降(Krendl, Richeson, Kelley,& Heatherton, 2008)。研究者同样认为男性在直觉方面经历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如共情自我报告的性别差异是由被试觉察到问卷内容涉及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Krendl etal., 2008),男性在人际灵敏度方面的表现也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Koenig & Eagly, 2005)。


    1.4 人际知觉的社交准确性..............................................................12-15
2 问题提出 ..............................................................15-17
    2.1 研究构想 ..............................................................15
    2.2 研究假设 ..............................................................15
    2.3 研究意义 ..............................................................15-17
3 验证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17-22
    3.1 女性激励方式和..............................................................17-19
    3.2 男性激励方式和..............................................................19-21
    3.3 讨论 ..............................................................21-22
4 网络交流人格人际灵敏度的..............................................................22-25
    4.1 实验目的 ..............................................................22
    4.2 实验假设 ..............................................................22
    4.3 实验方法 ..............................................................22-23
    4.4 结果 ..............................................................23-24
    4.5 讨论 ..............................................................24-25
5 不足与展望 ..............................................................25-27
    5.1 研究存在的不足 ..............................................................25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25-27


6 结论


   本研究以两个行为实验,探讨动机和刻板印象威胁对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及女性较高水平的人际灵敏度的内在机制。实验1设计了分别适用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实验任务,以及分别控制男性和女性动机的实验条件,来考察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实验2在SAM模型的基础上,以个人主页评定和视频聊天两个任务,来考察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流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优势的内在机制。研究尚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样本数量较小。实验要考察的因素较多,又为被试间设计,因此每种实验条件下被试数量并不多,可能会使统计误差增大。为了使每种条件下的被试数目不会相差太大,对被试分配稍作调整,没有做到完全的随机。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数量,尽可能随机安排被试,降低统计误差。第二,回忆准确性不完全等同于人际灵敏度。尽管通常用回忆线索任务来说明人际敏感性,以方便叙述和简化问题,但回忆与动机有关,和经验无关。实际上,相关领域的知识会影响回忆准确性,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对信息编码和记忆(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1999)。 一项有关非言语线索含义和应用的测试发现,女性得分更高,是动机和背景知识的综合作用(Rosip& Hall, 2004)。本研究并未考察相关经验的作用。第三,SAM模型的效度有待检验。SAM模型区分了人际交往准确性的不同成分,也有国外研究者设计行为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和应用。但此方法尚未成熟,对机制的探讨也属于推测阶段,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实情境有很大差别,如日常生活中女性通过表情识别情感的能力更强,但最初以表情图片为材料的实验却未发现性别差异,后来研究者意识到日常交流中表情的强度低于照片的表情强度,改用微表情或模糊表情的图片做材料,发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现场研究毫无疑问可以弥补实验研究生态效度较低这一不足。第三,从争议入手,探索新机制。SAM模型对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对人际交往的准确性进行了成分的划分,也对争议提出了合理性解释。未来的研究应继续进行机制的探索,而争议是很好的着手点。正是因为合理的实验设计却得到了看似矛盾的结果,研究者莫衷一是,才说明不同设计未察觉的差异,正是影响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第四,开展本土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中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阴阳互补的观念,没有性别的对立冲突,当然,当今社会真正的性别平等尚未建立起来。这些本国特色都说明,我国性别差异的研究与西方己有研究结论相比,可能尚有很大不同,值得深入探讨。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